因 此
1874年,英國倫敦一家醫(yī)院的藥劑師阿爾德·懷特在一個坩堝中放入嗎啡和無水醋酸共同加熱幾小時,發(fā)現(xiàn)了一種新的晶體。在給狗和兔子進行皮下注射后,出現(xiàn)恐懼、嚴重虛脫、嗜睡甚至抑制呼吸、瞳孔收縮等嚴重癥狀(其實這些都是吸毒成癮的部分表現(xiàn))。這位英國人停止了進一步的研究。
23年之后,也就是1897年,世界500強之一的德國拜爾公司的實驗室里,一位叫費利克斯-霍夫曼的藥劑師也偶然合成了這種叫做二乙酰嗎啡的物質(zhì),并且發(fā)現(xiàn)這種合成物對咳嗽、氣喘以及肺結(jié)核都有顯著療效。對此他的老板們喜出望外,他們認為這種東西可以替代能讓人上癮的止痛藥嗎啡。于是在合成后不到一年,在沒有進行徹底的臨床試驗的情況下,公司便將它上市銷售。
這種叫二乙酰嗎啡的白色晶體藥后來被稱為“海洛因”?!昂B逡颉痹诘挛闹幸鉃橛⑿?,拜爾公司的老板們認為發(fā)明這一物質(zhì)是“英雄般”的壯舉,因此取了這個名字。接下來就是醫(yī)藥史中最荒謬的一頁。
海洛因最初只是被當成一種最安全、高效的止咳藥來使用。拜爾公司很快就發(fā)現(xiàn)海洛因并不只是能治咳嗽,公司后來建議在治療疼痛、抑郁、支氣管炎、哮喘甚至胃癌時都可以使用海洛因。海洛因成了萬靈藥,什么時候都有用,健康人也能從海洛因中找到很多樂趣。
這樣,從嬰幼兒、成年人到老人都變成了海洛因的消費者。
像一年之后,拜爾公司就將海洛因銷往20多個國家,主要銷往美國。在1902年,海洛因的利潤居然占整個藥品行業(yè)的5%。
這種藥物取得巨大成功。還在于拜爾公司瘋狂的營銷手段。公司給全世界的醫(yī)生們免費發(fā)放海洛因試用品,有目的地委托那些唯利是圖的專家做一些宣傳海洛因神奇療效的研究。在醫(yī)生們的記錄里,海洛園僅僅具有昏沉、暈眩和便秘這些微不足道的副作用。在《德國醫(yī)生報》的廣告中,拜爾公司要求醫(yī)生們用“公認的出色的”海洛因醫(yī)治當時泛濫的嗎啡癮,稱海洛因是嗎啡的下一代產(chǎn)品,并且不會讓人上癮。但還是有少數(shù)實事求是的藥劑師說,這種藥物有毒并且能致人上癮。當時拜爾公司的代理人卡爾,杜伊斯伯格要求下屬,如果還有人膽敢說海洛因不是安全藥物,就要把他們“打得閉口不言”。
隨著海洛因作為藥劑被越來越多的醫(yī)師推薦給患者服用,海洛因上癮者也漸漸增多,各個國家開始加大了對海洛園的控制,并且限制醫(yī)生給病人服用海洛目。此時,海洛因不再作為藥劑,而是作為一種毒品開始轉(zhuǎn)入地下進入黑市,價格開始暴漲,隨之而來的是為了獲取海洛因而發(fā)生的走私販運增多。1912年,在荷蘭海牙召開的鴉片問題國際會議上,一致贊成對包括海洛因在內(nèi)的毒品進行嚴格管制。1931年以后,拜爾以及其他公司的海洛因貿(mào)易幾乎全部停止了。沒有人再把海洛因當成一種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了,海洛因最終被趕出了藥店。
回顧那一段瘋狂的年代,海洛因本身不過是一種化學合成物,它對人類的有益之處,如同它本身的毒副作用一樣,顯而易見。當一些人因為自身利益。有選擇地向無辜的人們展示它美好的一面時,海洛因才真正成為一種毒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