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芳
甘肅省隴西縣第一人民醫(yī)院,甘肅 隴西 748100
心腦血管疾病屬于常見的中老年病癥,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會產(chǎn)生多種并發(fā)癥影響,如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病癥,嚴重情況下會促使產(chǎn)生腦卒中,引起肢體偏癱,進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分析指出,心腦血管患者的病癥事件發(fā)生率往往與護理質量存在密切的聯(lián)系,優(yōu)質的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率,對降低患者偏癱風險、提高生存質量具有重要的使用價值[1]?,F(xiàn)納入200例患者分析,為探究優(yōu)質護理干預對患者的影響,有以下分析。
1.1一般資料 于院內納入200例患者進行分析,納入時間選取自2017年1月-2020年1月,以隨機數(shù)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0例,對照組男51人,女49人,年齡17~78歲,平均(56.72±5.89)歲。觀察組男40人,女60人,年齡17~77歲,平均(55.37±5.62)歲?;颊咭话阗Y料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各類心腦血管病癥的相關診斷指征;②同時包含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病癥。
排除標準:①存在精神及交流異常者;②認知障礙者;③肝、腎功能不全或其他泌尿系統(tǒng)病癥者。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基本護理干預,患者入院后及時進血常規(guī)檢測,護理過程中用嚴格限制患者飲食,加強患者后期的用藥指導,異常情況需及時進行急診處理。
觀察組患者采用優(yōu)質護理干預,包含:①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接受心腦血管病癥的知識教育,為其講解護理的內容和配合事項,另外需定期開展集中宣教活動,講解病癥的危害及誘因,提高患者對病癥的認知。②心理干預:由于病癥多為慢性病癥,需長期接受護理干預,患者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負面情緒。護理人員需在患者入院時進行入院指導,在熟悉環(huán)境基礎上滿足其合理需求,根據(jù)患者負面情緒表現(xiàn),可要求患者家屬共同協(xié)助進行心理護理,保證患者護理或治療的依從性。③生活干預:根據(jù)患者對病癥的認知、危險因素認知、預防重要性認知結合各類吸煙、飲酒、不良生活習慣出發(fā),規(guī)范患者的生活習慣,減少各類心腦血管事件產(chǎn)生的誘因。④飲食護理:接受護理期間,患者的飲食活動需以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為主,禁忌生冷、過硬、辛辣、刺激性食物,飲食需細嚼慢咽,可少食多餐,保證營養(yǎng)供給的規(guī)律性。⑤運動護理:長期臥床可能會導致深靜脈血栓產(chǎn)生,護理期間需指導患者進行合理運動,部分肢體功能受限患者可優(yōu)先進行床上或床邊恢復運動。后期運動中老年患者主要以上下樓、慢走為主,中青年患者以慢跑等中強度有氧運動為主[2]。
1.3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組間患者的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率,含高血壓、心肌梗塞、腦出血、腦卒中等現(xiàn)象。
觀察對比組間患者的生存質量,采用QOL生活計量統(tǒng)計表進行統(tǒng)計,項目包含生理活動、軀體疼痛、精神健康三項,滿分100分,分值越高代表質量越好。
2.1心腦血管事件 觀察組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詳情見表1。
表1 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率對比[n(%)]
2.2生存質量對比 觀察組生存質量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詳情見表2。
表2 生存質量評分 分)
心腦血管疾病作為臨床危害性較大的病癥,對患者的生存質量具有重要影響。病癥產(chǎn)生多由遺傳和不良生活習慣影響[3]。而在后期的護理中,患者生活質量受護理干預直接影響,優(yōu)質護理干預可從患者心理、生活、認知以及病癥等多方面進行全面護理,減少各項心腦血管事件的誘因,提高患者生存質量[4-5]。
本文納入200例患者分析有結果觀察組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生存質量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由此分析優(yōu)質護理干預可顯著降低患者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率,減少心肌梗塞、腦卒中偏癱等風險因素,可有效提高患者后期生存質量,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優(yōu)質護理干預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生存質量具有顯著的積極作用,值得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