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宗旭
山東省青島監(jiān)獄醫(yī)院,山東 青島 266000
眩暈在臨床中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中老年人是該病的主要發(fā)病人群,惡心、嘔吐、視物模糊、頭痛等是該病的主要癥狀表現(xiàn),患者一般不存在意識障礙。導致眩暈發(fā)生的致病因素十分復雜,其中較為常見的病因為腦動脈硬化、頸椎病及高血壓等。臨床治療該病的主要方法為西藥治療,然而通過西藥治療以后無法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不能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近年來,在眩暈治療中逐漸開始應用中藥療法,通過治療可以使臨床癥狀明顯改善[1]。因此,本文主要探究眩暈患者運用半夏白術天麻湯聯(lián)合天麻鉤藤飲加味治療的應用價值。
1.1一般資料 選取在2018年3月-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130例眩暈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5人。觀察組男35例、女30例,平均年齡(52.33±8.51)歲;對照組男33例、女32例,平均年齡(54.21±7.78)歲。兩組一般資料無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運用常規(guī)方法治療對照組,在250ml0.9%的氯化鈉溶液中溶解50mg燈盞花素注射液,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治療,一天治療1次,一個療程為1周,持續(xù)治療2個療程。
運用半夏白術天麻湯聯(lián)合天麻鉤藤飲加味治療觀察組,主要中藥組成包括15g牛膝、15g桑寄生、9g橘紅、15g杜仲、15g茯苓、9g黃芩、15g益母草、15g天麻、10g石決明、9g梔子、15g白術、15g鉤藤、9g半夏、6g甘草。按照患者的病情狀況對上述中藥成分適當加減。使用清水煎煮,取400ml藥液口服應用,一天服用1劑,一天2次,分早晚各1次,每次200ml。持續(xù)治療2周。
1.3觀察項目 對比治療效果、中醫(yī)癥候單項積分情況。其中中醫(yī)癥候積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2]的評定標準。
1.4療效評價標準[3]通過顱腦多普勒檢查發(fā)現(xiàn)沒有異常情況,消除癥狀時為治愈;通過顱腦多普勒檢查發(fā)現(xiàn)異常情況較輕微,改善臨床癥狀時為好轉;上述標準均未達到時為無效。
2.1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比較治療總有效率[n(%)]
2.2中醫(yī)癥候單項積分對比:觀察組治療后單項積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對比中醫(yī)癥候單項積分分)
從中醫(yī)學角度來說,導致眩暈發(fā)生的致病因素主要為年齡較大、情志失調(diào),使患者的腎臟虧虛,導致肝腎虧損,從而有眩暈癥狀出現(xiàn)?;蛞蚱⑦\失調(diào)、痰濁中阻,引起眩暈癥狀[4]。
燈盞乙素是燈盞花素的主要成分,其主要來源于燈盞花,能夠發(fā)揮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作用,可以使微循環(huán)狀態(tài)得到明顯改善,增加心腦組織的血流量和氧含量,從而有效緩解眩暈癥狀。但是,運用燈盞花素治療可能會導致諸多的不良反應發(fā)生,因此需要謹慎使用。半夏白術天麻湯的作用主要為通絡祛瘀,其中天麻的功效為熄風平肝;茯苓能夠燥濕化痰;白術對自由基具有清除作用,能夠使免疫力提高。聯(lián)合用藥可發(fā)揮健脾燥濕、利水化痰的顯著作用,有利于恢復患者的前庭神經(jīng)功能[5]。天麻鉤藤飲的主要作用為補益肝腎、平肝熄風、清熱燥濕。方中天麻、鉤藤的作用為鎮(zhèn)靜、降壓、擴張血管,能夠使血流速度提高,使血管阻力明顯降低;石決明的作用為鎮(zhèn)靜、清熱燥濕;黃芩可以清熱、瀉火、解毒。上述兩種中藥方劑聯(lián)合應用,能夠實現(xiàn)標本兼治的目的,平肝熄風、化痰燥濕即為治標,滋水涵木、育陰潛陽即為治本。在治療過程中部分患者可能會有惡心、口苦等副作用出現(xiàn),其為正常現(xiàn)象,隨著治療的結束,上述不良反應會隨之消失,因此該治療手段具有較高的治療安全性[6]。
本文通過探究眩暈患者運用半夏白術天麻湯聯(lián)合天麻鉤藤飲加味治療的應用價值,結果顯示,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6.92%)較高,且觀察組治療后中醫(yī)癥候單項積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綜上所述,眩暈患者運用半夏白術天麻湯聯(lián)合天麻鉤藤飲加味治療,能夠使治療效果,促進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因此,應當推廣應用于臨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