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磊,許建力,李灝鵬
(廣西交科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廣西 南寧 530007)
目前我國部分地區(qū)的天然砂資源已近枯竭,已開采的天然砂質(zhì)量不滿足工程需求,級配較差且含泥量高。機制砂由機械破碎加工而成,其表面粗糙、棱角性好且含有石粉,配置混凝土坍落度小,且保水性與粘聚性好,在各種強度等級的混凝土中均有應用,因此河砂、海砂等被機制砂替代已成為當前發(fā)展的趨勢[1]。而機制砂如何應用在橋梁工程,以及其中的高標號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是當下的難點[2],因此相關學者對此展開了研究。D.S.Prakash Rao等通過試驗對比了機制砂混凝土與河砂混凝土的強度,發(fā)現(xiàn)相同配比下,機制砂混凝土擁有更高的力學強度[3]。AK Sahu等以機制砂部分取代河砂,研究了替換后對混凝土性能的影響,發(fā)現(xiàn)若摻入外加劑時,混合砂混凝土的力學強度低于單種砂配置的混凝土,此時宜采用摻入外加劑改善性能[4]。李北星等研究了機制砂混凝土的配比影響因素,發(fā)現(xiàn)配置高強度混凝土應對石粉含量予以控制[5]。楊德斌等研究發(fā)現(xiàn),在水膠比和水泥用量相同的條件下,機制砂混凝土的回彈模量高于普通混凝土[6]。沈衛(wèi)國通過調(diào)整混凝土的配比、優(yōu)選水泥發(fā)現(xiàn),機制砂混凝土的28 d強度≥73 MPa,認為采用機制砂混凝土可滿足構配件的強度要求[7]。宋偉明等在C80及以上等級的機制砂混凝土中摻入兩種外加劑,驗證了工作性能并提出了機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備措施[8]。阮裕和等研究了機制砂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以及抗開裂技術,并在大型預制箱梁中成功應用[9]。因此,鑒于現(xiàn)有的研究,本文通過賀州至巴馬高速公路紅水河特大橋工程實例,研究懸臂澆筑C55機制砂混凝土的配合比,并提出相應的施工質(zhì)量控制要點。
(1)機制砂混凝土的配合比設計首先要滿足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強度與耐久性不得低于規(guī)范要求,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降低成本。
(2)控制膠凝材料的用量,降低水膠比,采用優(yōu)質(zhì)的硅酸鹽水泥,并摻入適量的硅灰材料。
(3)控制機制砂與石料的質(zhì)量,選用含泥量低、針片狀含量低的機制砂與石料,砂率根據(jù)機制砂石粉的含量作調(diào)整。
(4)采用聚羧酸高效減水劑(緩凝型)等外加劑,保證混凝土具有較好的流動性、粘聚性、保水性。
(5)在混凝土強度有保證的前提下,適當降低膠凝材料的用量。
本文采用的硅灰、機制砂與水泥的技術指標如表1~3所示。
表1 硅灰技術指標表
表2 機制砂技術指標表
表3 水泥技術指標表
與河砂相比,機制砂顆粒具有棱角性、細度模數(shù)大、粒徑相差大且石粉含量高的特點,選用機制砂配置混凝土與河砂相比,對混凝土性能的影響存在差異[11]。因此根據(jù)工程經(jīng)驗提出如表4所示級配的機制砂,并對混凝土的特性進行評價,其中機制砂石粉含量取6.8%。
表4 機制砂級配表
根據(jù)表4所配置的混凝土具有較好的流動性,并且粘聚性與保水性較好。
機制砂石粉的含量同樣會影響混凝土的性能,石粉的摻入可減少水泥用量,并減少機制砂與石料的相互抵觸。由于機制砂石粉細度與水泥相近,適量的石粉可增強水泥漿的包裹性,而含量過高則會影響混凝土的強度等工作性能[12]。石粉含量對混凝土坍落度的影響如表5所示。
表5 機制砂不同石粉含量對混凝土坍落度的影響指標表
由表5可知,當機制砂石粉含量>6%時,混凝土流動性逐漸變差,根據(jù)工程經(jīng)驗,石粉含量控制在5%以下難度較大,依據(jù)試驗結果,宜將機制砂石粉含量控制在6%~8%。
初步擬定C55機制砂混凝土配合比,如表6所示。性能測試結果如表7所示。
表6 C55混凝土質(zhì)量配合比表(kg/m3)
表7 C55混凝土性能測試結果表
由表7可知,C55-1和C55-2配合比的7 d抗壓強度較低,且C55-1和C55-2的28 d強度不滿足要求。而C55-4和C55-5的28 d強度過高,會引起混凝土開裂,因此膠凝材料的總量不宜過高,最終推薦C55-3的配合比作為目標配合比。
機制砂高性能混凝土拌和采用強制式攪拌機,拌和應滿足以下要求:
(1)使用外加劑時拌和時間應適當延長且≥2 min,攪拌機內(nèi)裝料量不應大于核定攪拌量的80%。
(2)采用液體外加劑時應減少用水量,采用固體外加劑時應延長≥30 s的拌和時間。
(3)首盤混凝土拌和時可將水泥與砂用量增加10%,保持水膠比不變更利于拌和。
(4)冬季拌和應采用強度等級高的硅酸鹽水泥,并摻入防凍劑。夏季拌和應采用水化熱低、水化速度慢的水泥,或摻入緩凝劑;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宜在石料倉庫增設霧化器降溫,制備冷卻水,或摻冰拌和。
(1)機制砂混凝土運輸應采用混凝土攪拌車,運輸過程中確保不漏漿并采取噴霧、沖洗預冷、隔熱遮陽等措施。
(2)運輸過程中混凝土攪拌車應適時轉動攪拌筒,速度控制在3~6 r/min,正式澆筑前應快速轉動攪拌筒≥20 s,并對混凝土的均質(zhì)性與坍落度進行實測,合格后方可澆筑。
(3)混凝土運輸時間應控制在1.25 h內(nèi),當氣溫<25 ℃時可適當延長。
(4)施工現(xiàn)場應提供混凝土攪拌車進出便道,確保安全,必要時設置警示燈與照明設施。
懸臂澆筑節(jié)段箱梁混凝土施工屬于大體積混凝土施工,由于澆筑量大、連續(xù)澆筑時間長,因此機制砂混凝土澆筑工藝有如下控制要點:
(1)澆筑前應根據(jù)工程概況、施工條件、人員與機械配備編制澆筑方案。機制砂混凝土澆筑應采用分層澆筑,分層間歇時間應≤1.5 h且無特殊情況不得留施工縫。
(2)澆筑前應檢查機制砂混凝土的拌和溫度、坍落度、水膠比等,合格后方可澆筑。
(3)機制砂混凝土從混凝土攪拌車卸料后應連續(xù)澆筑完畢,以防坍落度損失。
(4)在大風環(huán)境下應采取措施防止混凝土中水分流失,按設計設置循環(huán)冷卻水并在高溫時段采取遮陽棚、鋼模板澆水降溫等溫控措施,確?;炷寥肽r溫度≤28 ℃。
(5)機制砂混凝土澆筑傾落距離應≤5 m,自由傾落高度應≤2 m,采用泵送時水平距離應≤10 m,以防離析。機制砂混凝土澆筑過程應保持連續(xù)作業(yè),若停泵超過15 min,應每4~5 min開動泵機保持混凝土的流動狀態(tài);若停泵超過45 min,則應清除管內(nèi)混凝土重新澆筑。
(1)機制砂混凝土澆筑完畢后應覆蓋并采取灑水養(yǎng)護措施,保證在養(yǎng)護期內(nèi)最高溫度≤75 ℃,同時控制內(nèi)外溫差。必要時在混凝土攪拌站配置制冰系統(tǒng)[13]。
(2)機制砂混凝土養(yǎng)護時間較普通混凝土應更長,摻外加劑時不宜<14 d。薄壁高墩、連續(xù)剛構腹板等豎向構筑物宜適時延長養(yǎng)護時間。
(3)對于關鍵部位在養(yǎng)護期間應進行溫度監(jiān)控,記錄構筑物內(nèi)部溫度、外層溫度、氣溫與相對濕度等,以此作為調(diào)整養(yǎng)護條件、控制內(nèi)外溫差的依據(jù)。
(1)分析了機制砂混凝土的配置原則,以此作為本文配合比設計的依據(jù)。
(2)研究了機制砂對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響,發(fā)現(xiàn)當機制砂石粉含量>6%時,混凝土流動性逐漸變差,而在工程實踐中將石粉含量控制在5%以下難度較大,依據(jù)試驗結果宜將機制砂石粉含量控制在6%~8%。
(3)擬定了5組配合比,經(jīng)工作性能驗證發(fā)現(xiàn),C55-1和C55-2配合比的7 d抗壓強度較低, 且C55-1和C55-2的28 d強度不滿足要求,而C55-4和C55-5的28 d強度過高。綜合考慮混凝土的抗開裂性能與膠凝材料用量,推薦C55-3的配合比作為機制砂混凝土的目標配合比。
(4)提出了機制砂混凝土拌制、運輸、澆筑與養(yǎng)護的質(zhì)量控制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