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曉
當下的孩子,需要面對的是家庭和學校兩個不一致的規(guī)則。一個在立規(guī),一個在破規(guī),最終,不僅教育合力不能形成,甚至演變?yōu)榧倚kp方持續(xù)“拔河”的態(tài)勢。
家長望子成龍,教師望生成才。從孩子進入班級那一天起,教師、學生及家長就擰成了一個成長目標的共同體。那么,如何做好“5+2”這道加法題,讓家校共育的合力更大呢?
坦誠會晤,種好自家“責任田”
“好好學習,聽老師的話?!边@是家長送孩子上學時叮囑最多的一句話。這句話里包含兩個目標:一個是好的成績,另一個是好的行為習慣。很顯然,家長的“好好學習”“聽老師的話”的目標,與教師的“教書育人”目標體現(xiàn)了高度的一致。
如何達成家校雙方的共同目標呢?筆者認為,這需要家校雙方形成一個強大的教育合力,這個教育合力首先應(yīng)該體現(xiàn)在規(guī)則的高度一致上。遺憾的是,當下的孩子,需要面對的卻是家庭和學校兩個不一致的規(guī)則。一個在立規(guī),一個在破規(guī),最終,不僅教育合力不能形成,甚至演變?yōu)榧倚kp方持續(xù)“拔河”的態(tài)勢。
2018年10月,湖南某小學一名班主任因為學生遲到讓其罰站。在教育過程中,班主任一氣之下用書拍了頂嘴的女學生一下。沒想到的是,這名女學生的父親身為派出所副所長,居然利用職務(wù)之便用警車將班主任帶走,以毆打?qū)W生的“罪名”進行審訊。
“教師是吃張口飯的,可很多時候我們還是存在溝通不夠深入的問題!”議論這一新聞事件時,辦公室一位資深班主任分享了他的“一見鐘情”理論。
說笑中他給我們耐心解釋:“一見鐘情”就是通過“第一次會晤”讓家長對自己認同、放心和共情。比如,第一天報名注冊,他要書面下發(fā)關(guān)于學生一日常規(guī)的班級公約;第一次家長會,他會坦誠告知家長,“家長和老師是教育孩子路上一對互幫互助互補的同伴”,表達出“召開家長會一定努力達到家長所期盼效果”的誠意。班主任應(yīng)站在家長的角度,以一顆同理心贏得大多數(shù)家長的信任,以團隊信任的力量,感化、輻射、引領(lǐng)更多家長改進和提升。
“一見鐘情”以后,家長就會相約而行,找準自己的位置,種好自家“責任田”。5天的學校生活,班主任、科任教師用中小學生守則、班級公約對學生予以教育、感化和引導(dǎo);2天的周末家庭生活,由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接力,除了環(huán)境有變外,其他對有關(guān)規(guī)則、標準的遵守堅持不變。只有這樣,家校才可能發(fā)出同一個聲音,避免忽左忽右、行為反彈,盡快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履職和談,搭建適合孩子的成長平臺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多元的?!叭^”的不同,決定一個人的發(fā)展目標和定位。就孩子成長目標而言,不同家庭因為人文背景和經(jīng)濟基礎(chǔ)、出發(fā)點和價值追求等都不盡相同。作為教師,如何讓每一名學生成長為應(yīng)該成長的樣子呢?
記得有一年科技節(jié),課后我正在運動場上帶孩子們訓(xùn)練四驅(qū)車。小文的媽媽找到我,說是為孩子科技節(jié)活動而來。她說孩子七年級時學習成績就不理想,八年級又是關(guān)鍵時期,怕參加科技活動會影響學習,請老師別讓孩子參加了。
聽了小文媽媽的話,我很理解她的心情,沒有直接回絕她?!芭?,您是為這事來的??!是啊,當初小文報名時我也擔心過。從目前來看,這孩子學習基礎(chǔ)確實不是很好,參加科技活動或許會耽誤學習。但又一想,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現(xiàn)在的孩子自尊心強,班上其他人都參加了,不讓他參加,他心里一定不好受,或許會真正厭棄學習?!甭犖疫@么一說,看得出,小文媽媽有些動搖。
“開展科技活動的重要目的就是開發(fā)孩子的思維能力,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或許在科技活動中,小文受到啟發(fā)能帶動學習進步呢?我當時就是抱著試試看的態(tài)度讓他參加,結(jié)果參加興趣活動后,他像變了個人似的,比以前活潑多了,課堂聽講也認真多了。您可以看看,他近期的作業(yè)就有了明顯進步。”一邊說著,我一邊把小文的媽媽帶到了辦公室。
聽我這么一說,再翻看孩子的作業(yè),上面的“白板”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老師一次又一次肯定進步的批語,小文媽媽先前的愁容舒展開了:“那就聽老師的嘍!”她連聲道謝,高高興興地回家去了。
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經(jīng)常會遇到家長的個性化要求——有要求給孩子調(diào)換座位的,有申請讓孩子擔任班干部的,有不讓孩子干與學習無關(guān)的事的,有要求準許孩子不參加集體活動的。面對家長各種各樣的要求,不管事大事小,我一般會選擇坐下來與家長耐心“和談”:以一名觀察者的身份,告知家長孩子的閃光點和潛在能力;以一名真正為孩子著想的教師的姿態(tài),負責任地提醒家長要尊重生命成長的規(guī)律。
孩子要成為什么樣的才?要成為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公民才是“全面發(fā)展的人”?無論家長還是教師,不能忘了一個根本問題:孩子才是成長主體。只有孩子這一主體具有了能動性,外界的力量干預(yù)才能最終起作用。也只有找到適合的成長平臺,才能避免“緣木求魚”“南轅北轍”的故事重演。
主動補位,替代父母做好“加法題”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了諸多家庭的正常生活。上半年,學生居家在線學習,我每天第一時間在班級QQ群通知學生查看課堂任務(wù),并提醒學生不要遲到,要像在學校一樣準時參與在線學習。學生一一回復(fù)“收到”,小鋒卻單獨給我發(fā)消息:“老師,您叫我起床吧,我怕睡過頭!”還沒等我回復(fù),他便把自己的電話號碼發(fā)了過來。
作為班主任,見學生主動要求學習,我非常高興?!拔耶斎豢梢越心闫鸫玻菫槭裁匆掖螂娫捊心?,而不讓爸爸媽媽叫你起床呢?”
“爸爸媽媽分開了,我和爸爸住一起。爸爸天不亮就要到鎮(zhèn)上的工地打零工,去遲了攬不到活兒,所以只剩下我獨自一人在家里上網(wǎng)課?!?/p>
多么現(xiàn)實的家庭啊,陪伴孩子固然重要,可是能比讓孩子吃飽肚子更重要嗎?細想到這些,我眼里閃著淚花。 此后,我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電話叫小鋒起床,無論是我自己的課,還是其他老師的課,我都提醒他做好上課準備,注意保護眼睛,當天的作業(yè)當天完成……
隨著國家城鎮(zhèn)化建設(shè)步伐加快,勞動力的大量外輸帶來了“留守兒童”問題。“孩子,是家長的孩子,但是孩子也是教師的學生!”作為教師,我常常鼓勵自己要當好“社區(qū)型教師”,肩負起育人責任。
(作者系福建省廈門雙十中學教師)
(責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