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露
(云南藝術學院 音樂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云南花燈是云南地方戲曲中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之一,曾是云南人最喜愛的藝術形式和生活中自娛自樂的方式。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注重鄉(xiāng)土文化特征的云南花燈在大眾生活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小。尤其在西方音樂文化的影響和沖擊下,受眾沒有充分認識到傳統(tǒng)民間藝術形式的重要性,一部分人認為云南花燈是老古董,普遍缺乏傳承保護意識。在這樣的社會現(xiàn)狀下,極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云南花燈日漸邊緣化。高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青年學子是極好的、可開發(fā)的受眾資源,學生群體的學習能力和校園文化氛圍都有利于傳承和保護云南花燈,云南本土高??梢砸揽康锰飒毢竦馁Y源和全校師生的力量,積極創(chuàng)新傳承和保護云南花燈的措施。
云南花燈藝術發(fā)源于社火,主要表演形式為小唱、歌舞和小戲,主要有昆明花燈、玉溪花燈、邊疆地區(qū)花燈等九個支派,具有簡單樸實、樂觀向上的民間藝術特色,充滿著勞動人民的生活氣息。在二十世紀五十至八十年代,云南花燈曾經(jīng)擁有大量忠實的觀眾群體。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后,云南人民的文化消費方式和娛樂方式日益多樣化,花燈、滇劇等地方戲曲越來越邊緣化,逐漸面臨生存與發(fā)展的困境。大量地州一級的花燈院團和民間花燈班社都合并或解散了。目前全省只有云南省花燈劇院、玉溪市花燈劇團等五家專業(yè)的花燈表演藝術團體,演出活動也極少。全省唯一一家開設云南花燈表演專業(yè)的學校是一所大專院校——云南文化藝術職業(yè)學院。其目前也面臨招生困難、生源不理想的現(xiàn)狀。沒有好的就業(yè)崗位就無法吸引學生報考,學生的減少會導致優(yōu)秀、專業(yè)的花燈表演從業(yè)者逐漸缺失,從而使云南花燈的發(fā)展前景堪憂,整個行業(yè)不景氣就無法提供好的工作崗位,這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
云南花燈本身的“草根”特質和它所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在很多當代人心中是“舊、土”的代表,這與當下社會的主流文化有著極大的差距。云南花燈最大的受眾市場在農村,這里的觀眾群體絕大部分是50 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農村的年輕人多數(shù)外出務工,因身在外鄉(xiāng),他們接觸云南花燈的機會很少,喜歡云南花燈、會唱云南花燈的更是極少數(shù)。農村的觀眾群體日益減少,只有一些小型的業(yè)余花燈班社,在婚喪嫁娶的場合中收費表演,賺取一點農閑時的收入。云南花燈的城市觀眾群體主要靠情懷支撐。沒有受眾與市場的云南花燈正處于危險的邊緣。
為了了解云南本土高校學生對云南花燈的認知情況,筆者在云南師范大學、昆明理工大學、云南工商學院等十余所公辦、民辦高校發(fā)放調查問卷,共計489 人有效參與了問卷填寫。這其中,有27%的學生并不知道“云南花燈”這一地方戲曲;只有約14%的學生所就讀學校的課程中有云南花燈的內容;有57%的學生選擇會購票觀看云南花燈劇演出;在“你所在的學校有一門云南花燈內容的選修課,你會選課學習嗎?”這一題中,有73%的學生選擇了“會選課學習”;有98%的學生認為云南花燈有傳承保護的價值。(見圖1)
圖1 云南花燈問卷調查結果
在筆者任職的云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有兩門課程含有云南花燈的內容,它們分別為《云南地方戲曲音樂應用與實踐》《戲曲聲腔與形體表演》。筆者從兩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云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聲樂專業(yè)學生學習云南花燈較為積極,學習興趣尚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能較好地接受并學習云南花燈背后所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
云南藝術學院在音樂學院和舞蹈學院兩所二級學院中,開設含有云南花燈內容的課程。舞蹈學院的《民間舞》課程中,“云南花燈舞蹈”是“少數(shù)民族代表性舞蹈”中的一個章節(jié)?!睹耖g舞》是舞蹈學院所有專業(yè)學生都要學習的一門必修課,課程中的“云南花燈”教學內容以“花燈舞蹈”為主,側重于花燈表演中的舞蹈部分,只跳不唱。
音樂學院的兩門課程不同程度地含有云南花燈的內容,即本科階段的《云南地方戲曲音樂應用與實踐》和研究生階段的《戲曲聲腔與形體表演》?!对颇系胤綉蚯魳窇门c實踐》是本科階段民族聲樂專業(yè)學生的必修課程,教學以云南地方戲曲的賞析和表演唱為主,云南花燈是第一學期學習內容?!稇蚯暻慌c形體表演》是聲樂專業(yè)研究生的一門必修課,“云南花燈”是其中的一個章節(jié),以云南花燈歌曲和花燈小調的演唱為主要教學內容。
《云南地方戲曲音樂應用與實踐》的課程性質為“實踐課”,主要學習內容包含云南具有代表性的六種地方戲曲(云南花燈、滇劇、白劇、傣劇、彝劇、壯劇),賞析與實踐相結合?!霸颇匣簟笔堑谝粚W期的學習內容,學生主要從花燈作品的賞析、模唱,花燈小戲和劇目的排練幾個方面系統(tǒng)地學習云南花燈。
1.劇目賞析。教師選取云南花燈最具代表性的花燈小戲和劇目,如《游春》《七妹與蛇郎》《山茶花紅》等,引導學生賞析。這些劇目既有傳統(tǒng)劇也有現(xiàn)代劇。通過劇目賞析,讓學生感受云南花燈的表演形式和唱腔特點,從演唱、表演、身段、臺詞幾個方面引導學生學習。由于云南花燈的演唱發(fā)音和臺詞都以“昆明官話”為主,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加入了少量昆明話教學,讓學生充分掌握正確的發(fā)音,并將其運用在演唱和臺詞中。這為學生在演唱中表達花燈韻味,打下了一個好基礎。
2.名曲名段演唱。教師在演唱部分選取了《螃蟹歌》《翻腔》《巧梳妝》等,讓學生由淺入深地實踐花燈唱腔。云南花燈與云南民歌同根同源,有著相似的旋律特征和較為接近的發(fā)聲方法,但是花燈歌曲還帶有地方戲曲的特點,學生在學唱過程中,需要多聽多練、反復體會花燈名家演唱中的韻味。由于花燈的演唱都是邊唱邊跳,在演唱中,正確調整和運用氣息顯得非常重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逐步掌握花燈歌曲演唱的基本方法。
3.花燈小戲和劇目的片段排練?;舯硌莩蔷C合性的藝術表演,具有一定難度。這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演唱、戲曲身段、舞臺表演和臺詞能力,才能完成。教師選取《探干妹》和《七妹與蛇郎》的兩個片段,讓學生排練。兩個劇目都需要表演者邊唱邊跳,同時完成臺詞對話和簡單的舞臺調度。這個環(huán)節(jié)放在云南花燈課程的最后,學生的賞析和演唱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進入劇目排練的內容。這一階段的學習是云南花燈課程中最難的一部分,但也是最能出成果的一部分。學習能力強、悟性高的學生,通過劇目排練實踐,能夠極大地拓展自己的舞臺表演能力,演繹不同風格作品。這種新的學習體驗可以較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其對自己的進步充滿期待。
學生通過課程系統(tǒng)地學習了云南花燈后,對云南地方戲曲有了很大的改觀。在學院的教學實踐周和相關的教學音樂會、個人音樂會中,學生都積極表演云南花燈。雖然其水平不算高,演繹還不夠精準,但是這樣的表演是獨特的,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烙印。以實踐的方式促進教學成果多樣化呈現(xiàn),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展示云南花燈這樣的傳統(tǒng)文化,激發(fā)了學生的自我成就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時,學生在這門課程中能積累大量的實踐經(jīng)驗,這對他們的專業(yè)學習也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本土高校首先應該根據(jù)本校的實際條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確定有能力授課的教師,進行云南花燈教學內容研究設計;其次,在反復論證后,學校要安排正確的教學計劃,選用適合的教材,確保課程內容理論結合實踐,多為學生提供實際接觸云南花燈的機會,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其獨特的魅力;最后,學校要以多種方式在校園文化中融入云南花燈,如將花燈傳承人請進校園開展現(xiàn)場教學,邀請專家舉辦花燈講座,在學生社團中引入花燈內容,舉辦短期的“花燈興趣學習班”,開展“花燈知識競賽”,在校園圖書館增加云南花燈方面的書籍等等。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云南本土綜合類大學的學生對云南花燈的態(tài)度是樂觀的。大部分學生都愿意學習云南花燈。大學階段是人求知欲最旺盛、學習能力最強的時候。對未知領域的新奇感和探索精神,可以讓大學生對云南花燈擁有較為持久的熱情。通過學習云南花燈,他們可以了解其蘊含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大學生不能僅僅學習專業(yè)知識。學校應注重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綜合發(fā)展,尤其要重視美育,使大學生懂得如何鑒賞美、傳播美。全方位、多角度培養(yǎng)人才,才符合當代高校為社會輸送“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如本文所示,在云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開展“云南花燈”課程實踐探索,可以為其他綜合類高校開設有關“地方戲曲”“非遺”內容的課程提供參考。
大學生是未來的國之棟梁、時代的建設者。大學生群體對云南花燈的認知,影響著云南花燈后續(xù)的發(fā)展。因此,本土高校對云南花燈的引入、宣傳和教學,是對云南花燈最好的傳承和保護。同時,這也拓寬了學校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