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金玉 楊慶玉
《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運動強度要保持在心率140~160次/min之間,運動密度應不低于75%。因投擲項目的特殊性,課堂僅靠技能的學習是達不到課標的運動標準,但若僅靠體能的練習又難以完成技能教學目標。體能教學中學生體能發(fā)展的優(yōu)劣關系到運動技能學練目標的達成,沒有體能基礎,技術學習也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因此,教學中體能與技能的結合發(fā)展迫在眉睫,缺一不可。
1 教材分析
九年級的投擲單元中是復習雙手投擲實心球,但雙手前擲實心球是體育中考項目之一,因此,在初三教學中,技能教學還是處在相當重要的位置,對于同學們原先學習的技能參差不齊,又要學習新的投擲方式,解決重難點的同時,課堂教學中發(fā)展學生的上肢、腹部和下肢力量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教學中,體能的發(fā)展和技能發(fā)展應當共同發(fā)展。
2 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正處在身體生長發(fā)育的高峰期,身體形態(tài)和機能都有了較大的發(fā)展,已經(jīng)具備進一步深化投擲技能學習與鍛煉的物質基礎,也初步具備了運用所學文化知識對體育技術學習和身體鍛煉進行分析的能力。因此,九年級的投擲技能教學完全可以在原先學過的基礎上加大難度,加強體能練習要求,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有利于相應身體素質的再提高,完全符合學生學習、鍛煉的需要,學生自然也會有學習期待。體能與技能的結合教學,努力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學有所獲,通過各種練習,使學生感受到投擲練習的趣味性,滿足學習需要,并為其自主練習提供了豐富的選擇。
因此,本文從體能和技能“兩手一起抓”、“協(xié)調發(fā)展”的思維,通過線上、線下教學,探究實心球體能與技能結合的三種方式:嵌入式、分離式、補充式,為提高技能的同時,保證體能的協(xié)調發(fā)展。
3 體能與技能結合方法
3.1 嵌入式
嵌入式體能教學方式要求體能與實心球技術在同一教學單元進行,以對應的技能教學為中心節(jié)點,在中心技能教學之前與之后,加入體能訓練,完成隊列循環(huán)輪轉。也就是在基本部分技能教學之前和之后,以及在技能練習前后都可以嘗試嵌入專項性或補償性體能練習。
準備活動部分可安排彈力帶拉伸進行專項活動,全班分成四路縱隊,每位同學一根彈力帶,進行肩、胸、腹、下肢等部位的拉伸,活動學生的腰背,為倒肩成反弓做鋪墊。
基本部分練習中,九年級學生有了投擲實心球的技能基礎,可利用六邊形訓練器進行體能練習,大大提高學生投擲過程中的趣味性、積極性,確保練習密度和負荷達到課程標準,場地布置(圖1):以投擲區(qū)為核心,在投擲區(qū)外設置安全區(qū)域,安全區(qū)后放置六邊形訓練器,練習高度或寬度可以根據(jù)學生的體能、學習進度、技術能力自行調整;練習方法: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面對面練習,小組長發(fā)令,一面站投擲線外進行投擲,另一面同時在安全區(qū)外進行補償性體能練習,然后交換循環(huán)。注意教學組織與課堂紀律的管理,確保教學過程安全有效。
在結束部分,可安排教學比賽,進行技能提高,比如向沙坑中砸球:兩腳之間距離略比肩寬,雙手持球于頭部后上方,下肢作出蹬地動作,腰腹部肌群用力,同時帶動上部 肢體壓腕撥球,將實心球砸向目的點。要求腰腹部的力量要及時發(fā)揮出來,促進整個過程的完美進行,練習大臂帶動小臂的鞭打速度。也可進行體能補償練習,比如腳夾球雙腳跳接力游戲,將學生分成對等的小組,進行迎面腳夾實心球接力比賽,發(fā)展學生下肢力量以及協(xié)調性。
3.2 分離式
分離式體能教學要求體能與技術分別練習,通常將一節(jié)課分為體能單元與技能 單元,兩組學生輪換練習。此種學練方法通常應用在專項提高或針對性提升技術的練習上。
教學前對學生進行分組或分層,分別前往技能區(qū)和體能區(qū)準備。例如在技能區(qū)利用彈力帶,通過手臂發(fā)揮力量擊打懸掛物體:訓練者兩腳呈開立狀態(tài),與所擊打的物體面對面站立,雙手抓牢彈力帶,將其拉至頭部后方,身體呈“反弓”,下肢蹬 地,收腹、挺胸、用胸部肌肉帶動手臂的動作,擊打其身體前上方懸掛的物體,練習快速鞭打動作。體能區(qū):進行仰臥投擲實心球練習,練習者以仰臥的姿勢睡在墊子上,把一塊窄小并且寬厚適中的軟墊墊在腰部,身體上部向后仰,使胸部肌肉充分發(fā)揮作用,肩部肌肉拉開,兩肩向后拉伸,雙手持球于頭部后方,雙腿稍微彎曲,腳跟著墊。這樣能使練習者的胸部和腰部的肌肉得到充分拉伸,使得練習者在投擲實心球的過程中,更好地實施用力收縮功能,與此同時,還可帶動肩部肌肉一起運動,進而實現(xiàn)上臂與肩膀良好協(xié)調的目的。
3.3 補充式
動作技能的形成規(guī)律是有階段性的,緊靠課堂教學的練習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體能的提高,是一個持續(xù)練習的過程,因此,課后的體技能練習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應當制定單元、月、季計劃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的習慣。補充式體能教學主要用在課后,例如課后網(wǎng)上平臺體能與技能教學,筆者在釘釘平臺上傳實心球體能練習課時計劃表(表一),學生進行練習打卡發(fā)視頻,教師在平臺計分,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課后練習的積極性,持續(xù)穩(wěn)定的發(fā)展體能,為技能項目奠定基礎。教師也可利用現(xiàn)代信息化資源,制作微課或下載輔助動作練習方法,發(fā)至班級群,便于學生根據(jù)自己需要進行課后體能技能練習。例如筆者制作的實心球微課中進行坐姿、跪姿、徒手練習,幫助學生課后自主練習各部位發(fā)力動作,對課堂上體能與技能教學進行補充和延續(xù)。
4 結論與建議
4.1 體能教學應貫穿課堂始終
體育技術技能的提高與體能發(fā)展是密不可分的,體能是運動成績的基礎。實心球的講解與練習,不可為了練而進行單調重復的技能動作練習,這樣的練不僅不利于動作技能的快速形成,課堂運動密度也提升不上來,在基本部分技能教學之前和之后,根據(jù)學情,進行嘗試嵌入專項性或補償性體能練習,也要注意,體能固然重要,切不可為了體能練習而忽視教學技能,避免把體能當成主教材進行教與學,無論采取嵌入式還是分離式都應當為達成教學目標而服務。體能的提高,是一個持續(xù)練習的過程,不僅課堂練習,教師更應該想方設法利用信息化資源把練習延伸到課后,提高學生自覺鍛煉意識。
4.2 體能教學應注重趣味性
好的興趣可以提高教學效果,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要靈活采用教學方法,將游戲法、比賽法、直觀法等融合貫穿體能教學中,讓學生體驗到快樂,感受到成功、合作的喜悅,而不是一直重復枯燥的訓練,學生抱怨疲勞。提高學生自主積極性,可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信息化教學模式,把動態(tài)、直觀的技能技巧知識刻入學生腦海,運用線上接龍發(fā)視頻練習等新的教學形式,提高學生課后練習主動性與趣味性。
4.3 體能學練應保證運動負荷
好的體育課,運動密度以及運動負荷需要一定的保證,要讓學生出汗。因此,在體能學練時,不僅關注全員的趣味性,個體的專項性,都應確保運動的密度負荷課程標準要求。教學中,應當優(yōu)化組織形式,多用小組合作,增加練習時間。合理安排體能練習的組數(shù)、次數(shù),利用線上視頻課前引導,課中精講多練,提高運動負荷,課后完成線下達標練習視頻,以此,確保學生體能穩(wěn)定的發(fā)展,為技能的掌握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南京市六合區(qū)金牛湖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