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宇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當前市場自發(fā)的經濟調節(jié)和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已經都不能夠滿足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在今天混合所有制經濟得到快速發(fā)展,而混合經濟模式發(fā)展的兩個產物就是民商法和經濟法,這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定差異,又密切相關,兩者之間的互補使得經濟發(fā)展更加多元。因此,在本篇文章當中筆者將對二者的法律責任關系進行分析,對二者的差異性和互補進行深度探究,從而更好的發(fā)揮出二者的作用。
關鍵詞:經濟法;民商法;法律責任;互補分析
在當今社會當中每個人的行為和社會的穩(wěn)定都需要法律法規(guī)來進行規(guī)范,而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大環(huán)境之下,處理社會經濟問題兩部重要的法律就是經濟法和民商法,這兩者在經濟的發(fā)展當中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經濟法和民商法都是從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的角度相互補充,民商法使得社會整體的利益保護更加全面,而經濟法則是對個人利益進行保護,個人利益得以保護則社會也會更加穩(wěn)定,所以二者是相互補充的。
一、經濟法使用法定責任對民商法中的約定責任進行彌補
主體之間民事行為的平等需要依靠主體自身的想法來進行表示,通常情況下是締結條約各主體之間如果違反約定需要通過約定來對責任進行確定。因此,民商法律實質是一種約定的責任。和民商法律相比較來說,經濟法律大多都是有法律條文明確規(guī)定,因為經濟法屬于公法具有強制性,這也就在很大的程度上對民商法的不具有強制性的缺點進行滿足。當社會主體出現了違法經濟法的規(guī)定時,那么法律條條文就會生效,施加行為的主體就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因此我們可以看出,經濟法對民商法進行了補充,使得法律更加完善,社會主體的權益能夠得到了保護,能夠更好的發(fā)揮出作用。
二、在法律性質上的互補
當社會主體因為條約內容發(fā)生糾紛和矛盾時,在通常情況下是采取協(xié)商和溝通的方式來對矛盾進行解決,在民商法中有很多關于條約內容模糊不清且發(fā)生糾紛時,來填補漏洞的條款。在產生法律糾紛的情況下,民商法主要是采取補償性賠償責任對受到損失的民事主體進行彌補,主要的懲罰性措施比較少。但是,如果我們從整體的角度來看,采取這種補償性的法律責任來提升社會整體利益是非常困難的,這時就需要經濟法來發(fā)揮作用對民商法缺少的內容進行補充。因為,經濟法在社會整體經濟利益的角度出發(fā),可以采取懲罰性的法律責任來維護,任何違反經濟法律的規(guī)定都需要得到相對應的懲罰,在懲罰違法人員的同時對沒有違法的人員也具有警示作用,使得社會主體不會做出違法的行為,這樣來彌補民商法中法律強制性的不足。
三、歸責原則上的互補
在社會當中各個主體因為民商行為產生矛盾時,對于責任的罪追究方法通常采取過錯責任的原則,民商事件的主體主要是主體在主觀上出于故意或者是過失對合法人員的權益造成侵害,這是民事主體就需要承擔侵害權力的責任,除了法律規(guī)定的少數無過錯責任之外,民商事在大多數情況下采取的都是無過錯和無責任,即使在損害他人權力的民商事主體通常也都是實行補償性的責任。但是,在具體的生活當中,這些主體的行為不單單會使得社會個體的合法權益遭到侵害,甚至對社會的穩(wěn)定造成威脅。所以這個時候只采用民商法當中的經濟補償就顯得力度不夠,所以這時就可以選擇經濟法,通過經濟法的強制性來對民商法的歸責問題進行補充,嚴格的按照法律的內容實行,就是當個體觸犯法律法規(guī)時不需要對客體主觀上有無過錯來進行考慮,而是可以根據法律法規(guī)的條款對其進行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的判定。例如產品的質量出現了問題需要對生產者進行追責時,此時應該嚴格的執(zhí)行責任原則,因為產品問題不單單的是損害消費者的權益,更重要的是對社會的公平正義造成了不良影響,此時就可以選擇民商法,消費者通過民商法向生產者申訴,從而獲取應該得到的經濟補償,但是這卻不是最終的結果,因為民商法只是對受到侵害的消費者進行經濟補償,而卻沒有對廠家進行實質性的懲罰,這時就可以利用經濟法對違法法律的商家進行追責,這樣才能夠維護市場穩(wěn)定,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四、民商法和經濟法在責任追究驅動程序方面的互補
當社會民商主體因為民商行為而產生權益糾紛和經濟糾紛時,在責任的追究當中往往處于不利位置,當主體的利益遭受到侵害時只能是視而不見沒有更好的 解決辦法,而當糾紛升級無法通過協(xié)商來進行解決時,這時社會民商主體才會通過法律途徑來進行維權,對危害其利益的社會個體進行申訴或者是仲裁,請求仲裁機構來對其進行處理,這樣一來法律程序才能夠啟用。相對而言,經濟法在這一過程當中屬于主動追責的狀態(tài),即使被申訴的人沒有對申訴人造成侵權,而國家為了維護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也會按照相應程序主動的做出調查和追究,這也就正好對民商法中不理不告的原則進行彌補,二者有機的結合,使得社會的民商主體權益得到保障,也使得社會當中的每個人的權益都得到保障,更能夠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促進社會經濟的發(fā)展。
總結:
總而言之,經濟法和民商法在對法律責任的追究,在對歸責原則等方敏存在著互相補充的關系,這種相互補充能夠使得經濟糾紛問題得到更好的解決,更能夠保證個體的權益,從而可以更好的促進社會經濟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錢曉英 . 經濟法概論 [M]. 北京 : 電子出版社,2012.56.
[2] 邱本 . 經濟法原理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47.
[3] 石少俠 . 經濟法新論 [M]. 長春 :吉林大學出版社,2016.226.
[4] 邱聰智 . 公害法原理 [M]. 臺北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4.182.
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 遼寧 大連 11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