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永驍
摘要:將光視為一種波,以廣義相對論的空間當做光傳播的媒質(zhì),分析光速不變性、尺縮效應、時鐘延緩效應與空間媒質(zhì)的關系,解釋相對論孿生子佯謬。
關鍵詞:空間 媒質(zhì) 光速不變 相對論 光
相對論提出一個重要論斷:無論在何種慣性參照系中觀察,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都是一個常數(shù),簡稱光速不變原理。目前,光被當成粒子看待,而這個“粒子”一旦產(chǎn)生,就擁有恒定的速度,不需要加速或減速,這違反了粒子的基本屬性,應該還原光的本質(zhì)屬性-波動性,把光子看作帶有粒子性的波,頻率很高的光波粒子性明顯,可看作孤立波,同時需要承認波的傳播必定需要媒質(zhì),否則難以解釋波速恒定的問題。經(jīng)典以太媒質(zhì)存在很大缺陷,不適合做光的傳播媒質(zhì),廣義相對論提出的“空間”可以影響光的傳播,因而適合作為波的傳播媒質(zhì),稱為空間媒質(zhì)。
下分析為何光速不變。為簡化計算,只考慮一維空間(以下同),設觀察者不動,如光源朝觀察者運動,光波頻率發(fā)生藍移,光速不受光源影響,如光源背觀察者運動,光波頻率發(fā)生紅移,光速也不受光源影響,這與聲波類似,并且已經(jīng)被實驗證實了的事實。
考慮光源不動,觀察者朝光源運動,由于光源與媒質(zhì)都不動,光速沒有任何理由改變。設觀察者速率為v,初始發(fā)射光時觀察者與光源的間距為L,光源發(fā)射光波所需的時間為t,設波包的波前傳到觀察者時經(jīng)歷的時間為t1,則波前實際傳輸?shù)木嚯x為L-vt1,所以有:
t1=(L-vt1)/c
即 t1=L/(c+v)
設波尾傳播到觀察者所經(jīng)歷的時間t2為:
t2=(L-vt-vt2)/c
即 t2=(L-vt)/(c+v)
從上式看出,波尾傳播的時間小于波前,波包被壓縮,意味著光的頻率變大。同樣地,光源不動、觀察者背光源運動的時候,光速不變,但頻率變小。
如果光源挾帶一段空間媒質(zhì)一起朝靜止觀察者運動,光速是否會變呢?設光源速率為v,隨動的空間媒質(zhì)長度為La,光源位于空間媒質(zhì)的尾部,當光源開始發(fā)射光波時,光源與觀察者之間的間距為L。下面計算光需要多久才能傳到觀察者,光穿過隨動空間媒質(zhì)所需要的時間為:
ta=La/c
波前離開隨動空間媒質(zhì),到達觀察者的時間為:
t1=(L-vta)/c
即:t1=(L-vLa/c)/c
總時間t=ta+ t1=(L+ La -vLa/c)/c
從上式看出,運動的光源如果挾帶一段空間媒質(zhì)一起運動,則光傳輸?shù)接^察者的時間就會改變,對于觀察者來說,等效于光速不恒定,原因是隨動的媒質(zhì)裹挾著光前行,光的實際速率達到c+v。要保持光速不變性,運動物體絕不能帶動空間媒質(zhì)一起運動。伽利略在講述性慣性參照系的時候,拿一個勻速直線運動的密閉空間(船)作為例子,由于物質(zhì)不能帶動空間媒質(zhì)一起運動,無法構成一個密閉空間,無法構成伽利略心目中的船。
回顧狹義相對論的實驗基礎邁克爾遜-莫雷實驗。設真空中有兩個點A和B,B在前、A在后以同樣的速度v在空間媒質(zhì)中勻速直線運動,兩點的間距為d,點A放置光源,點B放置反射鏡,容易算出點A發(fā)出的光經(jīng)點B反射后回到點A所需時間t為:
上式表明,這種情況下,時間t變大了,似乎光速變小了,這與邁克爾遜-莫雷實驗的結果不符,為此,洛倫茲推出了著名的洛倫茲變換,提出尺縮效應和時鐘延緩效應。將上式改寫為:
則(1)式變成
如把D和T當成隨點A移動的觀察者測得的間距和時間,則他測到的光速保持不變。這就能夠解釋邁克爾遜-莫雷實驗的結果。(2)式要求,相對于空間媒質(zhì)運動的物體,其上的觀察者測量到物體在運動方向上的長度會變大(尺縮效應),從物理角度看,在介質(zhì)中運動的物體,在空間阻力(慣性力)和推力的共同作用下,其長度會縮短;(3)式要求,隨物體運動的觀察者測量到的時間變短(時鐘延緩效應),可以理解為構成物質(zhì)的基本粒子在高速運動時在空間阻力和推力的作用下,結構發(fā)生壓縮,導致固有運動周期發(fā)生改變,與之為基礎的計時工具發(fā)生改變。
但愛因斯坦不滿足于此,提出不需要以太這種假設,任何慣性參照系都是平權的,在任何一個慣性參照系的觀察者看來,其他有相對運動的慣性參照系都有尺縮效應和時鐘延緩效應。狹義相對論對人們的時空觀進行了一次革命,但也引發(fā)了一系列悖論,比如孿生子佯謬,狹義相對論對此無法自圓其說,沒有自洽性。愛因斯坦后來提出廣義相對論,認為空間可以影響物質(zhì),空間扭曲可以影響光的傳播方向,這個論點已被使實驗證實。既然空間可以變形,可以壓縮、膨脹、扭曲,可以影響身在其中的光和其他物質(zhì)的運動,那么空間就必須被當成物質(zhì)看待,如果不是物質(zhì),談何變形?空間這種物質(zhì)是粒子的載體,也是光的傳播媒質(zhì)。只有將光看作波,并將空間看作光的傳播媒質(zhì),才能夠解釋狹義相對論的種種矛盾。
有了“空間媒質(zhì)”這個物質(zhì)基礎,我們再來看看怎么解釋孿生子佯謬。假設地球相對于空間媒質(zhì)的速率較小,宇宙飛船相對于空間媒質(zhì)的速率較大,根據(jù)(3)式,可以立即肯定地回答,坐宇宙飛船出行的那位由于相對于空間媒質(zhì)的速率大,時鐘延緩效應大,顯得比較年輕,而留在地球上的那位由于相對于空間媒質(zhì)的速率較小,時鐘延緩效應小,顯得比較老。如果地球相當于空間媒質(zhì)的速率較大,結果就是留在地球上的那位顯得年輕些。
空間媒質(zhì)說雖然解釋了孿生子佯謬,但同時也說明相對于空間媒質(zhì)的速率不同的慣性參照系確實并不平權。事實上,廣義相對論已經(jīng)得出結論,質(zhì)量分布不同的參照系由于空間扭曲不同,光和其他粒子的運動規(guī)律就會不同。要求兩個慣性參照系平權,除非這兩個慣性參照系(及其鄰近區(qū)域)的質(zhì)量分布完全一致或者沒有任何質(zhì)量存在。所以說,廣義相對論從內(nèi)容上看,更象“絕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