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俞梅
摘要:低保學生的健康成長可以有效阻斷貧困基因。公益研學從煥新環(huán)境、煥心陪伴、喚醒潛力三方面展開,采用教育對象“全學生化”,低保學生“客體主體化”的教學方式,幫助低保學生自強自立,實現(xiàn)自我完善。
關(guān)鍵詞:低保學生;公益研學
低保家庭是指因家庭成員存在重度殘疾或疾病喪失勞動力,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補助的家庭。僅浙江一省,家中有6~16周歲兒童的低保家庭就接近5.2萬戶,這些家庭的孩子(簡稱低保學生)普遍面臨著居住條件簡陋、家庭教育缺失、陪伴關(guān)愛缺乏等問題。[1]低保學生是低保家庭的希望和未來,為了深入貫徹國家精準扶貧戰(zhàn)略,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筆者走上了公益研學之路,幫助低保學生健康成長。
一、調(diào)查需求,注入成長動力
毛主席說:“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quán)?!遍_學初,筆者對大唐周邊四個鄉(xiāng)鎮(zhèn)6~16歲的低保學生進行了實地調(diào)查,總樣本量為100名學生。樣本結(jié)構(gòu)為:男生60名,女生40名。調(diào)查主要目的是了解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情況,尋求成長動力。
在參與調(diào)查的所有學生中,對外出研學興趣很大的占63%;興趣一般的占20%;興趣不太大的占14%;沒有任何興趣的學生只有3%。
在回答“外出研學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難”一題時,回答資金短缺的學生占65%;回答父母不同意外出的30%;回答沒有時間的學生占2%,不感興趣的占3%。
調(diào)查可見,學生對研學較感興趣;外出研學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資金短缺;外出研學得不到家長和學校的支持,外出實踐機會不多,他們希望有機會參加有同伴陪伴的免費研學活動。公益研學課程因此產(chǎn)生。公益研學指在公益機構(gòu)支持下,教師有計劃地安排校外實踐,學生有目的地一邊游玩一邊學習。
經(jīng)實地考察和網(wǎng)上篩選,決定參加由浙江省婦女兒童基金會組織的“煥新樂園”項目。該項目以“改善低保家庭兒童居住環(huán)境”為切入點,以“提升兒童及家庭綜合發(fā)展能力”為目標,通過對環(huán)境、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綜合介入,為兒童及其家庭賦能。[2]該公益項目周期正好為一學年,低保學生和志愿者可以一起參與實地調(diào)查、資料收集、研學旅行等活動。
二、煥新環(huán)境,自理自立
一個獨立的空間,意味著自立開始。受經(jīng)濟條件限制,低保學生往往和家長住在同一房間,而且房間都比較雜亂。然而整潔的環(huán)境對青少年的成長有著重要作用,基于此,公益研學的第一個任務(wù)就是改造低保學生居住環(huán)境。在活動中,低保學生和義工一起商討房間裝修方案,全程參與裝修。他們不僅收獲了人生第一間屬于自己的房間,第一次體驗到了勞動中的艱辛與樂趣,還紛紛表示要改掉各種陋習,承諾每天搞好個人衛(wèi)生,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結(jié)合學生的日常實踐,教師將學生的目標從追求“個人優(yōu)越感”轉(zhuǎn)向“我可以做些什么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打開學生的心理空間,拓寬小我,引向包含他人的更大心理空間。讓學生在正向的層面體驗與他人的心理聯(lián)結(jié),從而化解恐懼、敏感、多疑、孤獨、患得患失等負面因素。如果學生能夠真實感受到世界因我更美好,就可以大大提升他們的自我價值感和自信心。
三、煥心陪伴,反哺家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筆者鼓勵低保家長努力奮斗,靠雙手創(chuàng)造幸福,做孩子的榜樣。如在房間改造活動中,不僅僅是學生和義工,父母也參與其中。他們與學生一起勞動,一同分享成果。
一次次公益任務(wù)中的親密的合作,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而孩子的叛逆行為也因父母的理解慢慢消失。此外,在“送溫暖·尋年味”活動中,老師、學生、家長一起體驗諸暨過年習俗。家庭、公益集體的溫暖,讓低保學生在正向的層面體驗與他人的心理聯(lián)結(jié),從而化解了自卑、孤獨。學生的禮儀越來越講究,行為越來越文明。“講文明、講自立、有愛心”的學生,自然能夠反哺教育自己的家長。
四、喚醒潛力,完善自我
公益研學主題以任務(wù)的方式嵌入到學生感興趣的真實情境中,驅(qū)動學生主動投入到研究過程中。例如馬劍饅頭研究項目組,學生把地理實踐力的水平分為三級。隨著研究行為由簡單到復(fù)雜,地理實踐力水平就可以逐級遞升。因為有據(jù)可循,所以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家長的評估結(jié)果都非常接近。這樣的評價體現(xiàn)了公平公正,讓學生真正體悟?qū)W習要腳踏實地,日積月累,懂得“一分耕耘才會有一分收獲?!痹u估標準源于學生,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每位組員通過努力都可以達到較高水平,整個小組的持續(xù)研究水平也有了顯著提升。
公益研學過程中,筆者采用教育對象“全學生化”,低保學生“客體主體化”教學方式喚醒學生潛力,不斷推動學生自我完善。
1.教育對象“全學生化”,讓朋輩關(guān)懷激發(fā)生命自覺
“全學生化”是指不以“家庭困難與否”作為劃分教育對象的依據(jù),打破因“家庭經(jīng)濟狀況”而形成的身份壁壘,平等參與日常教育教學活動。在公益研學活動中,學生人人平等,采用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家長作為學習評估員隨行觀察并保護孩子。評估采用自評、組評、師評、家長評價相結(jié)合的表現(xiàn)性評價量表。研學成果以調(diào)查報告的形式呈現(xiàn),是對學生地理野外實踐的提高和升華,包含照片、手繪地圖、記錄和小論文等。
教師幫扶一開始針對的是低保學生群體,但隨著助困向育人核心理念的轉(zhuǎn)變,育人對象不應(yīng)僅停留在低保學生身上,而應(yīng)面向全體學生。但這兩大群體工作要點有所不同,低保學生群體以資助工作為載體,但需將扶志、扶智貫穿始終,實現(xiàn)資助基礎(chǔ)上的全過程育人。而對于非低保學生群體而言,側(cè)重在育人。他們作為朋輩,與低保學生有著最真實的接觸。他們的認知和評價,對低保學生群體都至關(guān)重要,因此對其教育集中在修正潛意識中對低保學生的認知偏差,引導其理性科學看待。非低保學生群體的正向反饋、良性互動,能夠增長低保學生身份認同的勇氣和力量;而低保學生群體的拼搏、奮進,也為非低保學生群體帶來正能量,如此一來,打破了兩大群體的界線,真正實現(xiàn)尊重生命。[3]
2.低保學生“客體主體化”,讓公益工作喚起責任自覺
“客體主體化”是對低保學生而言,他既是公益受益對象,同時也可以成為公益助人工作的主體參與者。如低保學生學習愛心傳遞,教師讓高年級學生給低年級的學生策劃并參與生日派對,在關(guān)愛他人的過程中進一步體驗“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幸福感,體會生命的意義。同時,讓有被幫扶經(jīng)驗的學生參與公益助人工作,更能夠引起情感共鳴和工作認同。
公益工作讓學生看到了自己的影響力。學生有了掌控感就更可能做出負責任的選擇,正確認識自我,不斷完善自我。在我們的活動中,就有學生意識到自己口才不好,主動要求參加網(wǎng)上公益培訓。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苯逃荒芎蜕蠲摴?jié),公益研學讓教育和生活緊密相連。通過打造全新的獨立房間,改變了低保學生的不良習慣;持續(xù)陪伴,營造了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圍;利用公益研學任務(wù)驅(qū)動學生自主學習,喚醒了學生潛力,潛移默化地學習一些基本生存技能。低保學生從受助到助人,主動參與公益研學,突破了自身的心理困境,形成了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為將來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堅實基礎(chǔ)。
參考文獻:
[1]煥新樂園公益產(chǎn)品介紹.好公益平臺[EB/OL].https://www.haogongyi.org.cn/home/product/detail/id/59.html.
[2]王慧.高校資助育人現(xiàn)實困境及路徑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20,33(13):67-69.
浙江省諸暨市大唐初級中學 浙江 諸暨 31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