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雅蘭
摘要:化學學科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更是以提高人類生活品質為目標的自然學科,化學知識的學習往往伴隨著對自然世界和身邊情境更深刻的認識和對未來美好生活更多的憧憬。然而當代中學生想到化學的第一反應卻往往只有兩個字“爆炸”。因此,挖掘化學學科的育人價值顯得尤為重要,我們的化學教學不僅僅要教導學生提升知識,更要引導學生提升技能、發(fā)展素養(yǎng)。本文就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嘗試和取得的效果進行了闡述。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27-200
在教學過程中我時刻思考著除了教授知識我還能做些什么,我應該怎樣把對學生的德育工作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去,而不僅僅只是利用班會時間進行說教和要求。在備課過程中我不斷的思索也終于有了一些思路,而在使用的過程中也有了喜出望外的效果。
案例1一氧化碳使人缺氧而機體中毒,手機使人缺乏知識而精神中毒。
在講解一氧化碳的毒性時,我首先講解了基礎知識,一氧化碳使人中毒是因為它和人體的血紅蛋白結合,導致氧氣無法與血紅蛋白結合,最終人會因為細胞缺氧而中毒甚至死亡。緊接著我引導道“這就好比大家的周末,本該與作業(yè)結合……”學生立即補充道“但卻與結合能力更強的手機結合”,接著我又補充“長此以往,大家就會因為缺乏知識而精神中毒”。孩子們在學習化學知識的同時也體會到了玩手機的危害。在后期提到手機時我再進行適當?shù)匾龑?,這使學生一玩手機就想到一氧化碳使人體中毒的原因,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進行了強化;同時一遇到相關的考點就想到手機的危害,從內心中深刻體會手機對自身發(fā)展的長遠危害。
案例2一起來擦墻——學不好化學墻都擦不干凈
第一次月考之后,我們進行了優(yōu)秀試卷展示,第二次月考后孩子們積極主動地過來問是否要更新,于是擦墻便成了第一要務。兩名熱心的藝術生同學尤其積極認真,于是他們課間就擦墻,但是效率不高,終于我有了空閑時間,于是便親自動手和他們一起用煤油來擦洗墻上的膠,這樣一來擦洗的既干凈又快捷。在這個過程中兩個孩子深刻地體會到了利用相似相容原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嘴里一直嘟囔著“不好好學習墻都擦不干凈”。
如果我一開始就用煤油幫他們擦的話孩子們應該就不會深刻體會到“知識的力量”了,他們體會過困難之后再利用知識使用便捷的方式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對比之下就有了更深刻的體會。這與我們站在講臺上給孩子講學習的重要性效果截然不同。
案例3向空氣要面包——用結果告訴大家你是真牛逼不是只會吹牛逼
工業(yè)合成氨被稱為“像空氣要面包”的化工反應也是考查的重點,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我總會多次強調這是考點,然后引導學生理解記憶。當我想到要進一步挖掘這個反應的育人價值時,我覺得我不能再這么講了,于是我從一開始就問學生“向空氣要面包能否實現(xiàn)?”孩子們覺得這簡直就是開玩笑,怎么可能向空氣要到面包呢,此時我再講解哈伯設計工業(yè)合成氨,利用空氣中的氮氣和制備的氫氣通過優(yōu)選溫度、壓強、催化劑等條件最終完成氨氣的工業(yè)化生產,而合成氨之后就可以生產各種化肥,用于農作物的增產,從而解決了世界糧食問題,哈伯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這樣的講解完成后“向空氣要面包”便深深的印到了孩子們腦中,同時也讓孩子們認識到學習化學知識要造福人類,把看似玩笑的事變成現(xiàn)實。
進一步挖掘為什么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這是開玩笑,而把他真正做成的人就是真正的強者。這就好比大家都會有夢想,只有真正的實踐者才會夢想成真,否則可能就只是白日做夢了。
另外氮氣和氫氣有化合為氨氣的“潛質”,但也需要外界條件,這里的外界條件是不斷優(yōu)化選擇出來的,并非誰天生就知道具體是什么,更不是自然界中常溫常壓、順風順水的條件就可以實現(xiàn)的。然后引導學生正視自己現(xiàn)在所處的條件,父母老師不斷的提高要求,改變教育方式目的都是為了讓孩子們更好的發(fā)揮潛質,空氣都能變成面包,那自己沖擊名校又有何難?
案例4守護諾獎金牌——知識引領你走得更快更能讓你走得更穩(wěn)
偉大的物理學家玻爾在面對納粹分子迫害之時,將自己的諾獎金牌溶解在了王水當中,這樣的操作保護了自己的獎牌沒有被搶走。
這個實例的講解讓孩子們認識到了化學性質穩(wěn)定的金也要能屈能伸才行,同時充足的化學知識不僅僅是用來考試的,更有著不可估量的實用價值。如果物理學家玻爾只精通物理知識,不了解王水可以溶解金這一簡單的化學知識,那么面對兇狠的納粹分子,他的諾獎金牌恐怕是保不住的。有很多同學面對自己略有偏科的成績和學習困難較大的科目往往會以自己可以考慮學文科或者學理科作為借口,由此心安理得的讓自己的短板學科變得更差。借助玻爾的這個例子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明白——精通的知識能讓你走得更高,但廣泛的知識才能讓你走得更快、走得更穩(wěn),這絕對比以“學業(yè)水平考試會考”等理由威脅式地讓學生學習更有效。
化學學科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很多化學知識中都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物質的變化和人的發(fā)展變化也有很多類似之處,只要我們充分挖掘、充分利用一定能讓學生在化學學習之外有更多更深刻的感悟。愛因斯坦曾經說:“如果人們已經忘記了在學校所學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作為中學化學教師,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只有用心挖掘學科育人價值,才能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讓學生忘記在學校所學的知識之后能留下更多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