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忠東
摘要:教寫作方法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先理論后實踐,一種是先實踐再理論,最見效的是后一種。
關鍵詞:作文;方法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27-107
抗日戰(zhàn)爭時間,有一個縣聽說日本鬼子就要打過來,縣里急忙組建一支抗日隊伍。人員很快就齊了,一般是要訓練三個月才能上戰(zhàn)場,但日本鬼子已經(jīng)到了邊界了,來不及了,于是邊打邊訓練,以打來訓練。每打一仗,都進行經(jīng)驗總結,總結時,隨軍教官就把這仗的實踐提到理論的高度進行評講。戰(zhàn)士們很驚奇,想不到我們見機行事,打法竟然還屬于靈活機動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呢?這就說明在他們打仗實踐中存在著戰(zhàn)略戰(zhàn)術,只是他們不懂而已。但把他們的實踐上升為理論,他們就懂,以后打仗就會由不自覺的隨意打法變?yōu)樽杂X的戰(zhàn)術行動,這就是毛澤東主席說的,“從游泳中學會游泳,從戰(zhàn)爭中學會戰(zhàn)爭”。這也是毛澤東《實踐論》的精髓。那么作文教學又應該怎樣指導學生寫作呢?課文教學中,是從閱讀的角度學習寫作。因為分析課文的篇章結構就是從別人的作品中學習寫法。在講作文寫法時,應試教育就習慣于把課文中學到的寫作方法移來大講一通,然后讓學生寫,這就叫先理論后實踐。但這種方法學生思維不活躍,只聽老師講,產(chǎn)生依賴思想。而且大家都是按老師講的套路去寫,全班就寫成了千篇一律,毫無個性了。一旦遇到考試,無老師講題,他們的能力就差了,所以先寫了再總結是一個不錯的方法。這樣讓學生大膽地寫,這叫寫放膽文。如果寫前有很多的顧慮,這草稿都很久下不了筆。打消顧慮,稍加思索,想一個大概的框框就寫下去,寫好了再從頭至尾審視一遍,不要高手指點,都會發(fā)現(xiàn)存在的不足或大的失誤。這就第一遍是當事者迷,寫了審視是自己就是旁觀者清了。這樣說來,就不要老師指導了嗎?非也。自己的審視是以自己的水平來感覺的,不能永遠這樣下去,自己修改了交給老師了。老師把全班存在的問題集中起來,找出本次的共同問題,進行集中指導,一次解決一個重要問題,慢慢的學生的水平就提高了。未經(jīng)訓練過的隊伍與日本鬼子打仗,憑的是生活經(jīng)驗。兵來將擋,水來土淹,怎樣保護自己消滅敵人。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怎樣避實打虛,避強打弱,怎樣繞于敵后出奇不意地襲擊,這些是本能也是生活經(jīng)驗。學生寫作文,出一題目,一字不講,學生自己寫去。學生也是把課文的章法,課外書籍里看到的寫法不自覺的運用進去,也就是說寫放膽文也不是雜亂無章地胡寫一通,還是有章可循地寫,只是膽子更大罷了。這樣寫出的作文,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是怎樣的呢?他們是急切想知道老師的評判,一是上中下,或是一個具體的分數(shù),二是具體的說出哪里寫得好,哪里沒寫好,為什么?老師的講評就是要遵循學生的心理,理論聯(lián)系本次作文實際,既知道了失敗之處是不該這樣寫,那又該怎么寫呢?于時他作出修改是水到渠成之事了。下面以學生作文為例,看應該怎樣指導寫作方法。
《秋聲》秋天到了,到處呈現(xiàn)出一派秋天的景象,一天一個學生坐在莊園里靠椅上看書。一陣涼風吹過,柿樹葉一片片地飄落下來,有一片落到了他的書上,他忽然大悟:啊,一葉知秋,何況是紛紛揚揚地撒下來呢?正在想的時候,天空中傳來嘎嘎的聲音,這聲音比起彼伏,他抬頭一看,不是一只孤雁,是一群雁。這時他想起了在一篇文章看到過這樣的幾句:秋天到了,一群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人字,一會兒排成個一字,今天一見,果然如此。他放下書,率性出去走走看看,他來到小溪邊,溪水淡藍淡藍,象一塊很大的翡翠。突然一只翠鳥飛來一頭栽下水中,翡翠一般的溪水傾刻蕩起一個水花,接著波浪一圈一圈地擴散開去,漸遠漸平。溪水告訴我,秋天來了,再聽溪邊的柳樹上是什么聲音,是蟬鳴聲,吱了吱了的。再聽聽草叢里是什么聲音,聲音低,象是昆蟲們在合唱。是蟈蟈,是蚱蜢,是螳螂。再看那邊草坪上有幾個小孩子仰望著天空,一邊往后退著。啊,他們是在借秋風放風箏呢!再往小溪下游走,有幾個小孩在溪水中玩耍,這段溪水很淺,夏天時,這兒是不見石頭的。這時,露出了一塊塊石頭,這就是水落石出的秋景吧,再看對面的山坡上,是一片果樹,走近一看,是橙子,摘了象一個橙色的小燈籠。一個果農(nóng)在果樹下坐著抽煙,身邊放著噴霧器。他問那人是打農(nóng)藥嗎?他說是的,但不是打稻子的那種雜蟲的毒劑,而是摧長素,讓果子更快地成熟。他站在山坡上向田野里一望,是一遍金黃的稻子,秋風一吹,翻起金色的稻浪。啊,秋天,這些景物匯成了秋天的聲音,告訴人們,秋天到了。
評析:這篇散文,以一個學生由庭院到出去走走看看,以所見景物來體現(xiàn)秋天特有的景象。展示秋天的美麗與快樂。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由老師直接點出來,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沒經(jīng)過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就不會憑能力解決問題。素質(zhì)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所以,講評了基本的優(yōu)點后,讓學生討論,去發(fā)現(xiàn)問題。學生若無從下手,可以提示。從材料安排的順序上,從事物出現(xiàn)的時間上,經(jīng)引導,同學們找出了一點,即出門走走看看,首先映入眼簾的應是田野里的稻谷。但卻先寫小溪,再寫山坡果樹,再寫田野,給人的印象零亂。然后又找到一點,那飛鳥昆蟲出現(xiàn)的時間似乎不準。大雁往南飛應是種麥的時候,那時還哪來的稻子,橙子摘了成熟時,也沒稻子了。還有,蟬鳴是在炎熱的夏天,秋天還有蟬鳴嗎?有待調(diào)查。通過找不足,這就是從學生作文中發(fā)現(xiàn)問題,進行寫作方法的指導的過程。
參考文獻
《中小學寫作方法》白云山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