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俊華
摘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往往會出現(xiàn)很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恰恰是知識的來源。體育學習是一個不斷發(fā)現(xiàn)、確定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相關的技術技能,還要根據(jù)教學資源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實際情況來對他們進行提問。其目的就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尋找問題的答案,從而掌握技術技能,在過程中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這要求老師在提問過程中具有一定的藝術技巧。
關鍵詞:體育教學;提問藝術
美國的教學法專家斯特林·G·卡爾漢指出:“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xiàn)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斌w育課的教學是以運動技能為主要內容的實踐教學,在進行動作技術的講解與示范的同時,為了使學生加深對體育動作的理解,需要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奶釂?。一個好的問題,能夠起到的效果不單單對學生思維有著啟發(fā)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夠帶領學生進行未知領域的探索,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
一、善問——讓答案不唯一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善于提問,掌握一定的提問技巧,讓自己的提問能夠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并使他們以期望的方式投入到學習當中。雖然許多教師都非常重視使用問答形式來提高教學質量,但顯然存在著“問題淺顯”、“答案單一”的問題,而這便剝奪了教師進行提問教學的真正意義所在。例如:
1. 教師在做完某個動作示范后問學生:“老師做的好不好???”學生回答“好”。
2. 學生在練習完畢后,教師問學生的積極性高不高,學生回答“高”。
3. 學生被老師選出進行某個示范,隨后問:“他剛剛表現(xiàn)的怎么樣?好的話,我們就給他鼓鼓掌吧!”學生回答“好”并鼓掌。
第一個提問幾乎沒有任何的教學意義,反而有相反的教學效果,學生會覺得你是老師,你做的當然好啦。如果老師真做的好,學生自然心有體會,而上文的那種問法,就算學生回答好,也未必知道教師的示范真正好在哪里。即便教師做的不好,學生也不會輕易說出。第二個提問看似是學生的自我評價,實際上評價的結論只能就是“高”。第三個提問同樣如此,由于做示范的學生是教師挑出來的,自然要回答好,并報以掌聲。上述所提到的那些問題就是十分淺顯的問題,稍加思索就能夠進行判斷,而且沒有更多的選擇。如果對這三個問題稍作改動,效果則會截然不同。例如:
1. 老師剛才做了示范,對比一下你們自己做的動作,想想兩者之間有什么不同呢?(這時候,學生所做的言論就完全是指出不同所在,不存在所謂的好壞,學生們也就能更大膽地發(fā)言)
2. 對比一下第一組和第二組的練習,大家覺得哪一組在練習時的積極性更高呢?為什么這樣說?(學生在進行判斷時,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觀察來說。)
3. 誰來評價一下他的示范?好在哪里?還有哪些不足之處嗎?
在教學過程中的提問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會不會”“好不好”,而是要利用事實以及學生在課堂上觀察到的現(xiàn)象與他們的原始知識產(chǎn)生矛盾時提出假設,以保持問題答案的開放性,從而能夠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沿著正確思維進行深入學習,真正理解和掌握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
二、巧問——讓時機不流失
在提問時,教師需要掌握合適的時機,這樣才能讓問題達到預設的效果。當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或者面對不認識的學生進行授課時,直問能起到集中學生注意力,啟動其思維的作用。直問就是直截了當?shù)貑?,而問的目的就是在短時間內有直接的答案。例如:在低年級的廣播操教學中,教師采用不同的手位進行簡單直接的提問或者在隊列練習時前后左右方向性的提問等等,而當學生注意力集中時,回答迅速,思維活躍,正是傳授知識和技能的最佳時機。又如在進行跨越式跳高助跑教學時:
教師問學生:“剛才我們在嘗試摘果子的時候采用的助跑是正向還是側向的?”學生回答:“正向?!?/p>
教師又問:“那剛才老師示范的跨越式跳高的助跑是正向還是側向?”學生回答:“側向?!?/p>
教師再問:“同學們知道為什么跨越式跳高的助跑要采用側向助跑嗎?”
學生們對這個問題產(chǎn)生了疑惑,便有了探究的興趣。這次精彩而及時的提問,不僅讓學生產(chǎn)生了期待的心理,也為教師講解跨越式跳高的踏跳和過桿技術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教學氛圍。
三、精問——讓過程更清晰
在教學中,教師所提的問題要從學生自身的需求出發(fā),即要具有啟發(fā)性和引導性,引導學生能夠以自己的實際情況作為依據(jù)來對問題進行分析并解決,最后能夠掌握技術要領。精——并不是只在于問題的精準性,更在于對不同的學生的包容性。例如:
50米快速跑途中跑技術動作學習過程:
1. 合理控制步幅練習
同學們,接下來就是50米快速跑,請你和同伴合作,并記錄下30米途中跑中你一共用了多少步?
教師: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我們在短跑中的步幅是用我們的身高(cm)*0.45,同學們請根據(jù)自己的身高計算步數(shù),再與實際步數(shù)進行對比,是多了還是少了?多了多少?少了多少?
教師:下面我們多出步數(shù)的請出列,步數(shù)少的原地不動。
教師:對于步數(shù)較多的學生,我們要適當增大步幅練習,而對于步數(shù)較少的學生,我們則要在練習中減小步幅??矗±蠋熢?0米范圍內每隔5米畫了一條標志線作為你們練習的標準。接下來請同學們開始練習,適當調整步幅,讓所用的步數(shù)盡可能接近標準步數(shù)。
2. 加大步頻練習
教師:我們已經(jīng)練習過了,你有這種感覺嗎?我的步子很大,可是我怎么會比步子小的學生跑得還慢呢?
(學生回答)老師給出了肯定的回答:是的,有些學生說的很好,因為你跑步時的步頻慢,所以跑得就慢。所以老師剛才要求步子太大的同學適當縮小步子。只有當我們的步頻與步幅保持適當?shù)膮f(xié)調,才會收到更好的效果。那么還有一個問題,是不是在大家的步幅一定時,步頻越快就越好呢?
其實,短跑時不能過分強調其中的一方,應當掌握二者的比例,在保證步數(shù)頻率的基礎上,增加步幅,達到鍛煉的目的。
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啟發(fā),學生理解了影響途中跑的因素,能夠根據(jù)自己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練習。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實踐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精問,讓學生有更清晰的認識;精問,讓學生更好地完成任務;精問,讓學生有更卓越的提升。
善問、趣問、巧問、精問、慧問,讓學生在思考中更加優(yōu)雅地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