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建構主義理論、人本主義理論為指導,設計了高校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依據(jù)布魯姆教學評價理論從混合式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綜合評價,最后通過問卷調查方式對該教學模式進行數(shù)據(jù)采集和對比分析。實踐結果表明,以APP移動平臺為基礎的高校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比傳統(tǒng)的高校英語教學模式更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運用能力。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模式;APP移動平臺;高校英語
App來源于英文Application一詞,如今指的是智能電子設備上的第三方應用程序,App的運用已經(jīng)遍布人們生活、社交、工作的各個方面,尤其在5G技術的推動下,人們能夠更快速高效地瀏覽圖片和下載視頻資料,利用APP平臺進行互動交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涉及教育領域的APP移動平臺發(fā)展迅速,實現(xiàn)了在PC端、平板以及智能手機等設備間相互切換登錄學習,具有很好的靈活性和便攜性。[1]。各高校也紛紛引進多種外語教學平臺,如:I-TEST、UNIPUS、藍墨云班課、U校園、學習通等英語輔助學習App,為學生提供更完整的外語課程體系,這些APP可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習慣、學習重點為其推送個性化,碎片化的資料到手機等移動終端上,同時這些移動平臺也實現(xiàn)了一鍵簽到、課程創(chuàng)建、搶答討論等強大功能。
一、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jù),構成框架和評價依據(jù)
(一)理論依據(jù)?;旌鲜浇虒W是建立在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理論基礎上的。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建構知識的過程,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知識[2]。學生應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生成了個人的意義或者說是自己的理解。對于教學而言,不能簡單地強硬地對學生進行知識填塞,師生之間應共同針對某些問題進行討論,并在探討的過程中相互交流和質疑。有意義的學習觀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是人本主義的重要觀點。卡爾羅杰斯認為,有意義的學習是一種增長知識的學習,教師的職責不是教會學生學習知識,也不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而是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的資源,提供促進學習的氣氛,讓學生自己決定如何學習[3]。
(二)教學模式的框架?;旌鲜浇虒W通過線上線下教學的有機結合,以問題導向教學法為主,多種教學方法相互補充,從課前主動預習、課堂積極互動、課后溫故知新等方面進行高校英語教學設計。本課題以高校英語新視野教材第三版第三冊和第四冊為學習目標,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相關課題的拓展,并設計了高校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框架。
課前主動預習:教師在APP上設置好任務,學生根據(jù)布置的學習任務及導學問題,自行在學院提供的U校園和學習通平臺尋找和學習相關的資料,進行課文閱讀,視頻觀看及課前練習,初步實現(xiàn)對課文相關的知識構建和拓展。學生將預習后產(chǎn)生的問題寫在提問區(qū),教師應及時通過查看學生登陸平臺的記錄和提出的問題進行及時的反饋和綜合評價。
課堂積極互動:教師根據(jù)課前預習階段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教學重點和難點的講解,然后以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對布置的任務進行深度思考、探討及匯報展示。最后進行個別輔導,解決個別學生疑點并對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和學習成果進行綜合評價。教師也可利用藍墨云班課等APP進行簽到和課堂任務的互動。
課后溫故知新:課堂結束之后,教師應繼續(xù)在I TEST等APP上布置相應的練習和任務,通過練習和線上交流互動鞏固所學知識。學生在線上完成練習后,師生應繼續(xù)進行討論,同時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種創(chuàng)新設計活動,將知識運用在現(xiàn)實生活中。
(三)評價依據(jù)。布魯姆教學評價理論是由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布魯姆提出,他把教學過程分為教學活動開始、過程、目標三個階段,并提出了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的評價方法。形成性評價是通過現(xiàn)場提問,檢查布置任務或者觀察學生課堂的積極性等多方面因素,對學生進行及時反饋,對是否達到課程目標給學生進行評定。終結性評價是給學生確定地位的重要依據(jù),在評定時必須選定測試題目,設計一套客觀的評分標準[4]。
二、教學實踐
本研究課題嘗試探索以下幾個問題:
1.較之高校英語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模式有哪些優(yōu)點。2.高校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技能。3.高校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否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自律和積極性
本課題研究對象為本校大二非英語專業(yè)班級,共有36人,該班級大部分學生英語學習能力較好,課堂的積極性較高,本課題分別研究該班級上下兩個學期不同的教學模式,上學期采用高校英語傳統(tǒng)教學模式,用英文字母A表示。下學期采用高校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用英文字母B表示。
(一)教學過程。在進行課程實踐設計之前,教師先向學生詳細介紹App移動平臺的PC端或者智能手機端的各種功能,在線練習、在線測試、在線搶答和討論的使用方法等。接著在App移動平臺創(chuàng)建在線課程包含課件、導學清單、微課等相關英語學習資源。學生需要在課前自主預習階段獨立學習課件及視頻并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完成線上布置的學習任務,課程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三版第三、四冊為例,教學實踐過程如圖1所示。
(二)教學評價?;旌鲜浇虒W模式分為線下和線上兩種模式,在教學過程當中要開展形成性評價,并按照形成性評價所得的反饋,對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策略做適當?shù)恼{整[5]。圖2為本課題進行評價的具體內(nèi)容方式以及各部分占分比例。
三、成果分析比對
(一)教學結果分析。為了對比分析高校英語傳統(tǒng)教學與混合式教學的成效,該班級上半學期采用高校英語傳統(tǒng)教學模式,用英文字母A表示,下半學期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用英文字母B表示。兩個學期的期末考試難度、題型、題量相當,卷面內(nèi)容由選擇題、填空題、閱讀題、翻譯題、寫作題等部分組成。期末試卷重點突出,有深度和廣度,可較好地考察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靈活運用能力。對該班級上下學期期末考試卷面成績進行對比,結果如圖3所示。
通過統(tǒng)計結果分析:A組的及格率為77.8%,B組的及格率為94.4%,B組比A組的及格率要高出16.6%并且B組高分區(qū)人數(shù)明顯增多。A組的平均分為63.8,B組的平均分為73.4,B組的平均分比A組要高出9.6分。結果表明B組的整體成績有著明顯的提高,證明了高校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技能。
此外,根據(jù)高校英語混合式教學的綜合評價模式中各項評價內(nèi)容的占分比例計算得出,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較好地反映整個學習過程的效果。因此,將兩個學期的總評成績輸入SPSS13.0統(tǒng)計軟件中,進行平均值的獨立樣本T檢驗,運算結果如圖4所示。依據(jù)統(tǒng)計結果來看,B組的平均綜合成績比A組高5.78分,T檢驗結果P=0.003,小于0.05,說明B組與A組的總評成績存在較大的差異。由此可以看出,混合式教學模式對學生總體成績的提高具有較顯著的作用,綜合性評價模式對學生學習有較為全面的監(jiān)控、評價和反饋。
(二)問卷調查分析。問卷調查圍繞高校英語混合式教學對比傳統(tǒng)教學的優(yōu)點和高校英語混合式教學綜合性評價是否能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增強自律和積極性,設計了相應的問題。一共發(fā)放36份問卷調查表回收36份并統(tǒng)計調查數(shù)據(jù),高校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相比于高校英語傳統(tǒng)教學的優(yōu)點的問卷調查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如圖5所示
按照圖5所示,83.3%的學生認為高校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傳統(tǒng)教學模式更能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66.7%的學生認為能夠提升創(chuàng)造性思維;75%的學生認為可以提升團隊協(xié)作能力;69.4%的學生認為可以提高溝通能力;77.8%的學生認為能夠提升實踐能力。由此可以看出高校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相比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更具有優(yōu)勢。
本課題同時對高校英語混合式教學綜合性評價能否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自律性和積極性的問卷調查也進行了相關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結果顯示有78.5%的學生認為該評價模式能夠增強學習的自律性;86.1%的學生認為該評價模式能夠提高學習的積極性;88.9%的學生認為該評價模式能夠提高學習興趣。由此可以看出,高校英語混合式教學綜合評價模式對提高學生學習自律性、積極性以及興趣有明顯的效果。
四、結語:高校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是信息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與教育改革的深度結合,該模式能夠較好地結合傳統(tǒng)教學和App移動平臺的優(yōu)勢,能夠增進師生之間的互動,提高學生學習成績[6]。教學實踐表明,混合式教學模式相較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更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技能,高校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綜合性評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律性和積極性,為今后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提供了參考。
參考文獻:
[1]孫耀庭.移動學習和移動服務的實踐與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08,(8):95-98.
[2] Cross Jay.An Informal History of elearning[J].On the Horizon,2004,(12):35-36.
[3] Oxford R.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New York.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8年全國高校外語教學科研項目專項課題“基于APP移動學習模式的高校英語混合式教學課程設計研究”(編號:2018FJ0019A)最終結題成果。
作者簡介:張艷(1977-),女,福建邵武人,副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英語教育,翻譯。
(福建農(nóng)林大學 福建福州 35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