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蘊
“忠”“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準則,是需要我們不斷傳承發(fā)揚的。而“孝道”的傳承更是要從娃娃開始。在小學中低年級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課程更多地側重于“道德”方面的教學編排,因此其中很多內容都可以成為我們播種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沃土。
比如《爸爸媽媽在我心中》是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家是最溫暖的地方”中的第二課,孩子們都知道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庭,生活中充滿來自父母的關愛。本課教學旨在引導學生體察自己對父母的情感,并指導孩子在生活中通過多種方式去了解父母、關心父母,學習關愛父母,這不正是在培養(yǎng)孩子們的“孝道”嗎?
筆者認為中年級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對于“孝道”這一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其嚴肅地教授,不如采取多種方式,以生動、多樣、自然的教學來傳遞,達到“潤如細無聲”的效果。
下面就結合《爸爸媽媽在我心中》一課教學,闡述幾點策略:
一、環(huán)節(jié)遞進,學愛以悟孝
“孝”是中華民族文化長河之中的重要支流,從名稱而言就散發(fā)著濃郁的歷史韻味。對10歲上下的孩童而言,他們對“孝”或許是陌生的,甚至可能是抵觸的,因為在他們眼里這個字太“老”了,那么如何讓他們自然而然地接受“孝道”的洗禮呢?教者可以放大視野,世界的文化長河中有一條奔騰不息的支流與之是相通的,那就是“愛”。愛是全世界的文化,而孝正是我們炎黃子孫對父母的愛的獨特表述,我們大可以將其匯流,將“傳承孝道”轉化為“學會愛父母”,這樣孩子們不僅易于接受,豐富多彩的教學也便于在課堂上應運而生。筆者主要設計了:愛的表白、愛的感覺、愛的證明、愛的行動幾個環(huán)節(jié),從認知到理解到行動,層層遞進,讓學生在學會愛父母的過程中領悟中華民族“孝道”的真諦。
二、文化結合,融同便傳承
中華民族的文化崇尚含蓄內斂,這一點在對于孝道的表現上尤為突出,我們中國人常說的孝順父母往往都是指行動上的表現,而在很多國家人們對于父母家人的愛不光表現在行動上,他們也會把愛通過言語表達出來?!皭勰阍谛目陔y開”好像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一種尷尬,但是對于我們新一代的少年兒童,他們大都生活在父母用愛建造的暖房中,接受父母的愛已經成為一種與生俱來的理所當然,因此很多孩子反而開始變得冷漠了,他們不光嘴上不說,行動上也變得自私任性,唯我獨尊。這是過猶不及的愛單向輸出的悲劇,因此孩子們更需要內外兼修的道德培養(yǎng),學會說出自己對父母的愛也應當成為“孝道”的必修環(huán)節(jié)。
因為不擅長口頭表達愛所以就需要教,那么該如何教呢?繪本或許是一個很好的橋梁。繪本文化起源于西方,繪本不僅是講故事,學知識,而且可以全面幫助孩子建構精神世界,培養(yǎng)多元智能。正因為感受到繪本對于低年齡兒童的巨大作用,我們中國也開始了繪本文化的起步。文化本就是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和傳播性的,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上我們可以將國外的優(yōu)秀繪本帶入,與我們要傳遞的優(yōu)秀民族文化相結合開展教學,不僅生動了課堂也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興趣,促進孩子更好地接受教育。
比如《爸爸媽媽在我心中》活動中“愛的表白”環(huán)節(jié)。教者首先通過讓學生欣賞愛爾蘭作家山姆·麥可布雷尼的《猜猜我有多愛你》中小兔子愛的獨白,然后出示相似的句式讓學生通過和小兔子比一比的方式來學習表達對父母的愛,不僅大大調動了學生在口頭上表達愛的欲望,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對于如何表達也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
三、古為今用,經典巧滲透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文化典籍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媒介。例如《三字經》《論語》《弟子規(guī)》《道德經》等,很多文化古籍就是集合了眾多中華經典文化、重要思想的,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上,通過這些經典中相關語句的學習可以讓學生直接感受到文化歷史的悠久,激發(fā)民族文化的自豪感。當然運用也是要注意方法的,尤其是古為今用這方面,如果僅僅讀讀背背,那么學生也僅僅是如小和尚念經般有口無心,并不能真正領會這些語句的含義。
比如教材中有我國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話“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睂τ谶@句話教者并不單一進行講解然后讓學生讀記,而是和教材中的“父母檔案”結合教學構建了“愛的證明”活動版塊,通過課前采訪,課堂分享的形式,讓學生通過交流自己的父母檔案的完成情況,一方面增進了對父母的了解,另一方面他們也感受到了父母對自己的關心的細致周到而自己對父母某些方面的忽視,并且在完成檔案的過程中發(fā)現了許多了解父母的方式,體會到多了解父母也是關心父母的重要表現。這時教者再對孔子所說的話進行講解時學生的體會也就水到渠成了。
古籍之于學生不僅能展現它的文化意蘊,很多時候還能夠指導引領我們的言行。因此除了教材中提供的相關資源教者還可以通過搜集、篩選,增添適合主題教學的相關資源來對課堂教學進行補充。如《弟子規(guī)》中第一篇《入則孝》就以生活中的各種情景展現了該如何孝親。內容無論多么經典,一而再地以單一的文字形式展現,學生一定是難以接受的。所幸的是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正是多媒體、互聯網日新月異飛速發(fā)展的時代,我們很容易可以找到與之相關的各種歌曲、動畫……多媒體素材,可以從中選取精簡、生動、優(yōu)質的素材為己用,以達到學生樂學、秒懂、易記的教學效果。
四、辯證思維,踐行展新顏
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數千年優(yōu)秀文化的代表,將之傳承、予以履行理應是每一代中華兒女亙古不變的責任。但是對于經典文化的傳承我們不能夠一成不變,當今社會對于“孝”的理解表達較之古往應當有新的氣息。我們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知道、接受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更要培養(yǎng)學生客觀看待、辯證分析的能力,特別在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相處中,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很多父母一句“我是為你好”就為孩子打了一副牢不可破的“愛的枷鎖”,孩子在父母面前難以形成獨立的思想和人格。身為教者就務必要避免在課堂上成為父母錯愛孩子的“助攻手”?!鞍职謰寢屗龅囊磺卸际窃从趯ξ覀兊膼?,我們一定要聽他們的話”之類的毒雞湯萬不可在課堂上灌輸給學生。
古時候,人們總是覺得“天下無不是父母”“父母之命不可違”……而這樣的認識其實是片面而狹隘的,父母一樣是會犯錯的,子女在和父母相處中也應當是平等表達,融洽交流的。在課堂的尾聲,教者讓學生交流生活中可以為父母做些什么時,特意追問了類似“爸爸特別喜歡抽煙”這樣父母生活中的不當表現,讓學生討論可以怎么做。學生對于這樣的棘手情況表現出特別高的熱情,你一言我一語地積極分享自己的做法,當然有合理的也有不當的,教者可以適時地進行評價和指導。通過這一問題的討論,學生們形成了鮮明的共識——父母如果犯錯了,孩子不應視而不見或者盲目順從,應當想辦法幫助父母改正錯誤,這也是孝順關愛父母的表現。
結束語
中華文化似瑰寶,孝道為先當傳承。
道德法治大課堂,古今中外巧包融。
取精去粕作要領,深入淺出為上策。
活力教學多展現,民族精神閃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