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高考時節(jié),很多朋友會興奮。我知道,有些朋友是在治愈過去,有些朋友則是在緬懷過去。
高考,經常被比作科舉制度的現(xiàn)代版本,多數(shù)人認為它因為標準單一,所以公平。如果像美國私立大學一樣采取申請入學,標準化考試只占一部分錄取因素的話,那么可能就會出大問題,被好學校錄取的學生,一定非富即貴。這個看法,還是有道理的。
但高考也并非絕對的公平,至少從兩個方面來看是這樣的。一是學習資源的可得性依然很重要,城市和農村相比,城市的財富水平中上游家庭和下游家庭相比,即使在準備高考這樣的標準化考試上,他們依然有著很大的資源獲取差距。而且,高考之外,各種特長生的錄取名單也很長。
另一方面,每個省級區(qū)域的錄取率差距很大。我以前給某地的一群企業(yè)家做講座,我統(tǒng)計了一個數(shù)據(jù),告訴他們:你們所在的A省,每萬人的知名學府錄取率還不到另外一個B省的50%。兩個省的經濟發(fā)展水平相當,而A的經濟質量還要更高,學生平均素質也并不存在差距。于是,在場的企業(yè)家非常激動,議論紛紛,他們說我講得太好了。
對這種地域“差異”,我不想評論,對造成“差異”的原因,我也不想評論。反正,如果不把每年的高考時節(jié)當成一種對過去的治愈,或者緬懷,那么它根本不值得成年人去關注太多。
如果真要關注這個考試,或者說這項人才選拔的制度安排,我們也不應該關注那些細碎的溫暖細節(jié),或者“土豬拱白菜”這種混雜著自我貶低,男女關系暗示和對固有秩序破壞傾向的特色表達—我理解這位年輕人的企圖心,但想和他的語文老師談談。我們應該把高考這項制度放在更宏大,更久遠的視野下來審視。
算了,高考就說到這里。說說以前的選拔制度。在中國有文字以來的歷史記載中,標準化考試選拔官吏也并非主流,不要說貴族制度主導的先秦,即使在秦朝建立中央集權的制度之后,標準化考試主導的時間也沒有超過一半。
隋文帝楊堅開創(chuàng)了真正意義的科舉制度。隋朝是北方統(tǒng)一南方,那個時候,北方的政治精英脫胎于少數(shù)民族的部落貴族制和漢人塢堡貴族制,而在南方,人們兩百多年來已經習慣了從東晉開始的,由上流士族占據(jù)高位的南朝政治傳統(tǒng)。因此,作為開國皇帝,楊堅有著充分的動力去用標準化考試選拔寒門,制衡貴族。他很清楚,只有沒有背景的寒門官員才會真心忠于自己。
即使創(chuàng)立幾百年之后,科舉這項制度依然不是選拔核心官員的主流。隋朝短命而亡,后來的唐朝,歷任的宰相依然主要出生于大家族,甚至還多次出現(xiàn)父子宰相,三代宰相的情況。我們要承認個人智慧和治國才華是可以遺傳的,但這個遺傳的概率,也太高了一點。對不對?
另外兩個例子也說明了隋唐的科舉有“水分”。一是科舉到了武則天時期,才有了法定的糊名法,就說要把考生名字藏起來,以防止考生“爸爸的朋友”在改卷的時候,搞徇私舞弊。難道,以前不知道要這么做嗎?顯然,情況很復雜。
另外一個例子是,大詩人李白20多歲離開四川,他的美好年華,很大一部分都在長安跑關系(書面說法叫“干謁”),用銀子開路,拿著自己的詩文,去拜訪中央大員和皇帝身邊的人。有人說,李白是中國商人和異域女子的兒子,沒有科舉資格。這種說法不可考證,但可以確定的是,當時的確有太多門路可以替代科舉。
科舉真正的規(guī)范化,成為讀書人唯一上升渠道,那是宋朝、明朝和清朝的事情了。而這三個朝代的存在總時長,不到帝制社會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