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初,漢高祖初定天下,吸取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訓(xùn),兼采西周、秦的地方行政制度,推行郡國并行制。這一制度賦予了諸侯王極大的權(quán)力,使中央集權(quán)遭到挑戰(zhàn),為景帝三年爆發(fā)的七國之亂埋下了禍根。文帝時期賈誼曾上《治安策》,提出要防止同姓諸侯王反叛。景帝時晁錯上《削藩策》,漢景帝采納,以削藩為導(dǎo)火索,吳王劉濞勾結(jié)楚、趙等六國諸侯王發(fā)動七國之亂。
關(guān)鍵詞:七國之亂;吳王劉濞;削藩
漢朝初年,漢高祖劉邦初定天下“懲戒亡秦孤立之?dāng) 盵1]的教訓(xùn),為維持國家形勢的安定,分封了七個異姓諸侯王與九個同姓諸侯王。之后,劉邦進行了翦除異姓王的一系列舉措。至漢文帝時,西漢只剩下同姓諸侯王國。漢文帝時,賈誼上《治安策》,指出諸侯王權(quán)力過大影響國家安定的問題,并明確指出“今或親弟謀為東帝,親兄之子西向而擊”“同姓襲是跡而動,既有征矣”,提醒漢文帝要提防同姓諸侯王并建議漢文帝調(diào)整淮陽、梁國的范圍。漢景帝時,晁錯上《削藩策》,言“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丞,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2],漢景帝采取了晁錯削藩的建議,先后削去了趙國的常山郡與膠西國的六縣,“及削吳會稽、豫章郡書至,則吳王先起兵”,以削藩為導(dǎo)火索,吳王勾結(jié)先前就與漢中央有矛盾的楚王劉戊、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菑川王劉賢、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同時派使者溝通閩,東越,發(fā)動了七王之亂。但是這場聲勢浩大的叛亂只持續(xù)了三個月就被漢朝中央所鎮(zhèn)壓。
一、吳國的地理位置
漢初分封的九個同姓王國,其地理位置如下,“自雁門以東,盡遼陽,為燕、代。常山以南,太行左轉(zhuǎn),渡河、濟,漸于海,為齊、趙。轂、泗以往,奄有龜、蒙,為梁、楚。東帶江、湖,薄會稽,為荊吳,北界淮瀕,略廬、衡,為淮南。波漢之陽,互九嶷,為長沙”[3]。由此可見,漢初分封同姓諸侯王國時主要是按照山川形便的原則劃分轄區(qū)。吳國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北與楚國相鄰,南與東越、閩越相接,東至大海,這為吳國割據(jù)一方提供了極大便利。其封地豫章郡有銅山,又臨??衫煤K篼},這為吳國經(jīng)濟發(fā)展提供了條件,“以故無賦,國用充足”[4]。但是吳國的富強并不是反叛中央的理由,吳國與中央矛盾由來已久,漢文帝時,吳王太子被皇太子擊殺,漢景帝削藩只是其反叛的導(dǎo)火索,從根本上說是由“漢朝廷處理同諸侯王的關(guān)系失誤”[5]引起的。
二、吳國的進攻路線
景帝三年正月甲子,吳王起兵于廣陵。在起兵反叛前,吳王親自或通過其他支持國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取得聯(lián)系獲取了他們的支持。因此少數(shù)民族也在吳王進攻計劃的安排之中。對于初始的進攻路線,吳王的整體計劃為從東、西北、南同時攻打咸陽,其具體安排為:吳、越、楚、淮南從東面進攻;“因王子定長沙以北,西走蜀、漢中”[6],南越在長沙南部,與長沙相鄰,而漢中在左內(nèi)史南部,二地相鄰,吳王這一安排的目的是使南越到達(dá)漢中或蜀地,從南部包圍攻打長安;“齊諸王與趙王定河間、河內(nèi)或入臨晉關(guān),或與寡人會洛陽”[7],河間與趙相鄰,景帝子劉德為河間王,因此河間反叛的可能性不大,故其成為攻打?qū)ο?,攻下河?nèi),入臨晉關(guān)(在陜西東北部),或許從東北部圍攻咸陽才是吳王的真實目的;“燕王、趙王故與胡王有約,燕王北定代、云中,轉(zhuǎn)胡眾人入蕭關(guān),走長安”[8]。代國東臨燕、趙,西臨云中。代王是文帝后代,向心力較強,因此與河間一樣成了“眾矢之的”。蕭關(guān)在今寧夏境內(nèi),位于右內(nèi)史的西北部,代國、云中是防御北方少數(shù)民族入侵的前沿陣地,且都在咸陽北部,若代國、云中被攻下,胡人與燕一同攻入蕭關(guān),則僅憑上郡、河?xùn)|恐怕也難以守衛(wèi)皇室,由此可見吳王此安排的目的是從北部與西北部攻打咸陽或是由此一舉攻下咸陽。
在做出此進攻計劃之前,吳王劉濞曾通過各種途徑與燕王、淮南王、廬江王、衡山王、齊王、濟南王等多個諸侯取得了聯(lián)系,形成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反叛聯(lián)盟,“但是這個聯(lián)盟一開始就存在者不可克服的矛盾,是極不穩(wěn)固的”[9]因此在只后的實際進攻中,這些諸侯國中的一些并未卷入叛亂,如濟北、燕、淮南等,只剩下七個王國也就是吳、楚、膠西、膠東、趙、菑川、濟南發(fā)動了叛亂,因此吳王實際的進攻計劃也有變。
吳國大將軍田祿伯在發(fā)兵之初提出的建議為“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長沙,入武關(guān)”[10]。田祿伯看到了水運的重要性,這一建議整體上還是從南部進攻長安,這一建議遭到了吳王太子的反對,未被采納。吳國少將桓將軍的建議為“吳多步兵,步兵利險。漢多車騎,車騎利平地。愿大王所過城不下,直去,疾西,據(jù)洛陽武庫,食敖倉粟,阻山河之險以令諸侯,雖無入關(guān),天下已定矣”[11]。由此可見,桓將軍主張一路向西進攻,據(jù)洛陽,控制敖倉,同時利用山河之險自保。不得不說,桓將軍的建議在現(xiàn)在看來具有很大的進步意義,他看到了控制糧倉的重要性。敖倉在滎陽附近,始建于秦,其所在是鴻溝和濟水由黃河中分流出來的地方,史念海在《中國的運河中》指出了敖倉建在此地的原因:“一個是因為由濟水和鴻溝來的糧食在這里做一個總的匯合;另一個或者因為濟水和鴻溝中所行船舶不適宜行于黃河之中,而必須改換船只,而敖倉正是改換船只時候儲藏糧食的地方”[12]。由此可見,占據(jù)了敖倉可保糧草無憂,而且此地水運便利,向西向東均可通航,如果能夠順利攻下,并且控制洛陽,或許吳王“定天下”指日可待,但是這個建議遭到了吳國老將的反對,最終未采納。
吳王實際的進攻路線為向北越過淮河,與楚國聯(lián)兵并以精銳部隊向西進攻梁國,但遭到了梁國的頑強抵抗,未能完全攻破梁國,條侯周亞夫駐兵在滎陽、洛陽一帶,并派兵駐扎在淮泗口,控制了吳國的糧道。吳國士兵數(shù)次挑起戰(zhàn)爭,周亞夫不理并備兵西北。由于久攻不下,吳王率其部下連夜逃走,企圖從丹徒與東越匯合,再來進攻,但是東越被漢朝中央“收買”,派人殺死了吳王,吳軍崩潰,此時楚軍也條侯軍隊與梁軍的進攻下潰敗,楚王自殺。之后其他反叛諸侯國也紛紛被平定,七國之亂最終結(jié)束。
參考文獻
[1][2][3][4][6][7][8][10][11] (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4.
[5]劉敏.簡論吳王劉濞之反[J].南開學(xué)報,1994(01):38~41
[9]唐贊功.吳楚七國之亂與西漢諸侯王國[J].北京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1989(01):21~34
[12]史念海.中國的運河[M].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1988.
作者簡介:魏松鴿(1999年—),女,漢族,籍貫:河南平頂山,河南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2018級歷史學(xué)(師范)專業(yè)在讀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