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質內核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張思德精神自誕生就發(fā)揮著鼓舞人心、激發(fā)革命熱情的積極作用。新時代推進張思德精神大眾化,有助于加強黨的建設,有助于促進社會主義道德文明建設,有助于實現(xiàn)中國夢。面對目前傳播的現(xiàn)實境遇,要從發(fā)揮黨員干部帶頭作用,創(chuàng)新傳播載體和渠道,建立保障機制等方面采取措施,以提高張思德精神大眾化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張思德精神;為人民服務;大眾化;路徑
張思德是一名普通黨員,也是無私奉獻為民服務的先進典范。張思德精神,從狹義來講,是將張思德所說的話和所做的事跡所表現(xiàn)出的思想觀念和高尚品質在理論上進行的總結概括。從廣義來講,張思德精神已成為以其名字命名的、以其類似精神品質作為自己的基本內涵的精神的代表。[1]
一、推進張思德精神大眾化的時代意義
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 :“這種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大眾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應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并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盵2]新時代推進張思德精神大眾化,有利于廣大人民掌握其先進的文化內核。
(一)有利于加強新時代黨的建設
中國共產黨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和人民意志的執(zhí)行者,除了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的利益之外,沒有自己任何特殊利益。而密切聯(lián)系群眾是無產階級政黨最大的政治優(yōu)勢,脫離群眾則是無產階級執(zhí)政黨的最大危險。新時代推進張思德精神大眾化,使全心為民、艱苦奮斗的奉獻精神印在新時代黨員頭腦里,有利于加強黨員的黨性修養(yǎng),使廣大黨員干部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忠于黨和人民。有利于保持良好的黨群關系,以鞏固黨的階級基礎、群眾基礎、執(zhí)政基礎。
(二)有利于新時代社會主義道德文明建設
張思德精神的本質內核是“為人民服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公民道德建設相契合。推進張思德精神大眾化和道德文明建設都涉及主體的參與、主客體關系的建構,二者的根本價值追求是一致的。在新時代推進張思德精神大眾化,有利于引導人民群眾在價值取向日趨多元、多變的當今,樹立正確的名利觀、工作觀,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從而推進我們的道德文明建設,把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轉化為當代公民的內在修養(yǎng)和自覺實踐,促進社會關系和諧。
(三)有利于促進中國夢的實現(xiàn)
中國夢是一項全民共建共享的民心工程,它的實現(xiàn)是需要全體人民共同努力參與的。中國夢的實踐屬性要求其必須掌握人民大眾。[3]弘揚張思德精神,有利于凈化黨員干部的精神,規(guī)范黨員干部的工作態(tài)度,使黨員干部從實踐中領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同時,先人后己、不計回報的張思德精神也激勵廣大人民群眾在生產建設中發(fā)揮積極主動性,夯實中國夢的基礎。新時代推進張思德精神大眾化發(fā)展,有利于促進黨群關系、社會關系的和諧,以促進民族團結,凝聚全民力量共筑中國夢。各族人民群眾追求幸福生活的實踐,就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過程。
二、新時代推進張思德精神大眾化的路徑
張思德精神具有豐富深刻的內涵與意義,需要將其傳承發(fā)展。新時期推進張思德精神大眾化,需要不斷探索符合時代要求的方式方法,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一)發(fā)揮黨員干部帶頭作用
在廣大黨員干部群體中積極開展張思德精神教育與實踐活動,提升黨員干部自身素養(yǎng),以發(fā)揮好黨員干部在各方面的帶頭作用。黨員干部踐行張思德精神,能帶給人民群眾最直接的教育引導作用。首先,要重視和加強對黨員干部進行張思德精神內涵的教育,使黨員干部充分理解張思德精神為人民服務的本質內核,提高自己為民服務的本領和精神境界,堅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信念。其次,要在黨內建立獎懲機制,從正面開展典型示范活動,對積極踐行張思德精神的先進個人和集體給予褒獎。從反面嚴厲懲戒有令不行、愛民意識淡薄的黨員干部。通過教育和制約并行的方式來提升黨員干部為民服務的精神并促進落實到具體實踐當中,以身作則地引導人民群眾積極學習和踐行張思德精神。
(二)傳播載體和渠道多樣化
有效地推進張思德精神大眾化傳播要依賴一定的物質載體,使張思德精神物化于形。一是要通俗化,即用貼近群眾實際生產生活的方式方法來弘揚張思德精神。以互聯(lián)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是為年輕一代所喜聞樂見的媒介,在信息傳播和公眾討論中起到了核心信源和群體集聚的作用。在宣傳張思德精神的載體選擇上,采用不同群體樂于接受的方式,使傳統(tǒng)媒體報道與社交媒體傳播形成互動,將具有“張思德精神”的人和事具體化,在不同的平臺發(fā)布報道和宣傳,塑造張思德精神多元表達、立體式傳播的模式。二是要廣泛化,結合多種傳播渠道,使張思德精神在各行各業(yè)得以弘揚,拓寬張思德精神影響的覆蓋面。促使張思德精神融入廣大人民群眾的平時工作、日常生活,成為大眾心中一種普遍存在的價值規(guī)范,使張思德精神的發(fā)展從個別群眾走向普遍群體、由官方主導走向群眾自覺維系,持續(xù)推進張思德精神大眾化。
(三)建立專門的保障機制
要建立長效發(fā)展機制來推進張思德精神大眾化。推進張思德精神大眾化是一項持久的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建立配套機制予以保障。一方面,要完善企事業(yè)單位職位遷升制度。將傳承張思德精神融入企事業(yè)單位員工職位晉升機制,尤其是針對各部門內黨員同志的發(fā)展時,要讓真正為民服務的優(yōu)秀人才脫穎而出。另一方面,要建立社會獎勵機制。投入更多的資金和精力用來獎勵和鼓勵那些從事張思德精神學術研究、踐行張思德精神的突出人物。解決那些真正為民服務、無私奉獻的人的后顧之憂,讓其在服務社會的同時得到自身發(fā)展的必要物質或精神補償,引導和鼓勵更多的人才積極參與到張思德精神大眾化的發(fā)展與傳播中來。
參考文獻:
[1]朱偉.新時期弘揚張思德精神探究[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 (03):30-31.
[2]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3]崔慶五.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助力中國夢研究[J].陰山學刊,2018(01):83-95.
作者簡介:鄧倩(1995-),女,漢族,四川德陽人,馬克思主義碩士,單位:西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yè),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