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補語是漢語特有的句法成分。漢語補語可以分為包括結果補語、程度補語、趨向補語等八大類。韓語沒有與漢語補語相當?shù)木浞ǔ煞?。受語序、語義和語境等要素的影響,漢語補語在韓語中通常轉化為狀語或謂語,在某些情況下,韓語會省略補語。本文將從漢語補語中結果補語入手,分析其在韓國語中的不同對應形式,最后得出結論。
關鍵詞:結果補語;韓漢;對應;
1.緒論
漢語句法的主要成分為主語、謂語、賓語、補語、定語、狀語。補語是用于述語后面對述語進行補充說明作用的成分,是漢語句法的重要成分之一。朱德熙先生將補語分為二:一是直接粘附在述語后頭的格式稱為粘合式述補結構,其中包括結果補語、趨向補語、程度補語。二是帶 “得”的述補格式,稱為組合式述補結構,其中包括可能補語、狀態(tài)補語。本文的研究對象結果補語屬于粘合式述補結構。
根據補語的語義類型,將補語分為結果補語(寫錯、變好、洗干凈、說完等)、趨向補語(拿來、交上、貼上、堅持下去、爬起來等)、可能補語(寫得完、去不得、解決得好等)、數(shù)量補語(看了兩眼、來過三次等)、狀態(tài)補語(講得眉飛色舞、氣得臉發(fā)青、想得太簡單等)、程度補語(熱得很、憋得慌等)六大類型。
2. 漢語結果補語
(一)概念
結果補語,是指表示動作行為的結果的一類補語,常用的是形容詞,也可以用少數(shù)動詞,其謂語中心多是動詞。如:“吃<干凈>”中“吃”為動詞,表動作,“干凈”為形容詞,是這個動作所達到的結果?!翱?lt;見>”中“看”為動詞,表動作,“見”為動詞,是這個動作所達到的結果。同一個動作可以得出不同的而結果,例如:“寫<完>”、“寫<清楚>”、“寫<整齊>”等。不同的動作也可以產生相同的結果,例如:“寫<完>”、“作<完>”、“吃<完>”等。
(二)語義類型
按補語成分與動作的施事、受事及動作本身的語義關系,結果補語可分為以下三類:1)結果補語說明受事因動作而產生的結果。例如:他已經洗干凈衣服了。電影票已經賣完了。2)結果補語說明施事因動作而產生的結果。例如:我們游泳游累了。他學會中文了。3)結果補語表示動作產生的結果。例如:他已經餓壞了。今天我起晚了,所以被老師批評了。
(三)語義結構及特點
1)結果補語在結構上和中心語緊密地貼在一起,構成粘合式中補短語。如:看<見>、記<住>等。2)漢語中大多數(shù)動詞可重疊成ABAB式,但帶結果補語的動詞不能重疊。例如:*你應該分析分析徹底。3)帶有結果補語的句子后常常用“了”或“過”表示動作的完成或實現(xiàn),但結果補語的后面不能接“著”。例如:小紅寫完了作業(yè)。*小紅寫完著作業(yè)。4)結果補語有可擴展性。中心語后加上“得/不”就可擴展為可能補語或狀態(tài)補語。例如:吃飽(結果補語)-吃得飽(可能補語)-吃得不飽(狀態(tài)補語)。5)結果補語有唯一性。一個中心語只能帶一個結果補語。例如:*他看見清楚黑板上的那些漢字。6)結果補語句有強調性。結果補語句的語義中心一定式集中在補語上。如:“我吃飽了”中的語義重心在“飽”。
3.韓國語句法成分
韓國語屬于黏著語,主要靠詞尾的變化來表現(xiàn)其語法關系,是一種語法形態(tài)十分豐富的語言。按照詞匯在句子中的功能來看,現(xiàn)代漢語有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等六種主要句子成分,而韓國語只有主語、謂語、賓語、狀語、定語等五種句子成分。漢語的補語功能由韓國語的多種成分共同承擔,其中主要的是跟韓國語的狀語相對應。
韓國語的狀語主要從狀態(tài)、性質、數(shù)量、處所、原因、目的等角度修飾或限制動詞、形容詞等成分,它一般直接放在所修飾的動詞、形容詞之前。動詞不帶賓語時,狀語放在動詞前;動詞帶賓語時,狀語一般放在賓語后、動詞前。但是韓國語得語序又具有較為靈活得特點,有些狀語得位置除了“賓語+狀語+動詞”以外,還可以是“狀語+賓語+動詞”。
4.漢語結果補語在韓國語中的表現(xiàn)
(一)漢語結果補語在韓國語中轉化成狀中短語:
① 漢語的中補短語譯成韓語之后,謂語中心和補語位置變換,補語變成了中心語前面的修飾成分,即狀語。此時補語語義指向謂語中心或者賓語。漢語中少數(shù)結果補語采用夸張或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化描述時,在韓國語中要適應韓語的表達習慣。
②漢語中補短語在韓語中仍保留原有語序,補語起謂語中心的作用,謂語充當狀語。通常謂語中心和結果補語之間存在著一種因果關系,前面動作的發(fā)生導致了補語的這一結果。
(二)漢語結果補語在韓國語中中心語消失。
在韓國語中,常常把中心與省略,而動詞的意義或通過語境獲取,或通過補語表示出來。
(三)漢語結果補語在韓國語中補語消失。
漢語的補語在韓國語譯句中省略,通過語境獲得其表達意思。漢語謂語翻譯成韓國語,即可表達漢語中補短語整個要表達的意思。漢語補語雖然被省略,但通過韓語中謂語動詞和整個句子的語境間接地表達出漢語結果補語的語義。
5.總結
從語言結構類型學的角度來看,韓國語屬于典型的黏著語,而漢語則屬于孤立語。韓國語是形態(tài)比較豐富的語言,其語法意義主要是靠豐富的詞尾系統(tǒng)來表示,而漢語則缺乏嚴格意義上的形態(tài)變化,其語法意義主要是靠語序和虛詞來表示。本文從漢語結果補語出發(fā),具體研究并描述漢語結果補語對應的韓國語成分發(fā)現(xiàn),漢語的結果補語在韓國語中的表現(xiàn)極為復雜,大部分的漢語結果補語轉化為韓語狀語或補語消失,還有少數(shù)結果狀語的謂語中心轉化為韓語狀語,補語則轉化為韓語謂語。加強對韓國語和漢語的對比研究,有利于外語教學,加強學習補語的重點,從而使學習者逐步接近目的語。
作者簡介:袁藝(1997-04)女,漢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延邊大學朝漢文學院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yè),碩士,朝漢對比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