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親榮 蘇冬勝
【摘要】壯族《傳揚歌》是壯族人民傳播倫理道德的長詩,是壯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其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倫理道德思想精髓對今天構建和諧家園、促進民族團結及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壯族;《傳揚歌》;倫理道德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5-0017-03
基金項目:2019年度職業(yè)院校文化素質(zhì)教育研究項目“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壯族優(yōu)秀民俗文化育人功能研究”(2019YB32)。
《傳揚歌》是流傳在廣西上林、馬山縣、都安、柳江等地壯族民間倫理道德長詩的總稱,壯話為“Fwencienzyiengz”,有“傳播和頌揚倫理道德”之意。主要有《傳揚歌》《百歲歌》《不忘父母恩》等多部長詩。原長詩均為五言“勒腳體”,壯話為“Fwenlaeb-giek”。主要以口傳或壯族方塊字的謄抄本形式流傳于壯族民間,是壯族民眾規(guī)范行為、調(diào)解矛盾、維持社會正常運轉(zhuǎn)的“道德經(jīng)”,是壯族人民傳播倫理道德的集體智慧結晶。
《傳揚歌》作為壯族傳播倫理道德的長詩,對人們優(yōu)秀的倫理道德行為給予了高度的贊揚,對那些違背公序良俗的行為進行了猛烈地抨擊,對人與人之間的真、善、美和假、惡、丑等皆有鮮明的態(tài)度。本文以梁庭望、羅賓等編譯的《壯族倫理道德長詩傳揚歌譯注》為例,積極探討其與時代相符的思想精髓及價值。
一、《傳揚歌》的思想精髓
(一)個人修養(yǎng)
人是社會的一分子,社會是由無數(shù)個個體組成的,個人的道德水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國家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禮記·大學》云:“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古人把“修身”放在首要位置,強調(diào)修身的重要性。壯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稻作民族,在耕種自然條件較為惡劣,經(jīng)濟發(fā)展也相對落后的條件下,壯族人民仍非常地珍視民族個人的修養(yǎng)和道德養(yǎng)成,可見,壯族人民對個人修養(yǎng)的重視程度非同一般?!秱鲹P歌》中用大量的篇幅對個人修養(yǎng)的闡述,強調(diào)要從小開始抓起。如在“養(yǎng)育”一章里唱道:“兒幼怕不長,兒長怕敗家”“彎枝已長成,再扶也不正”等育人方法的歌。[1]118《傳揚歌》中有關個人修養(yǎng)方面的教育可歸納為:
1.勤勞節(jié)儉
勤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中國人的內(nèi)在素養(yǎng)和民族精神。中國自古有“天亦惟用勤毖我民”(《尚書》)、“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經(jīng)》)之語。壯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壯族地處嶺南地區(qū),早期的嶺南自然環(huán)境極其惡劣,那里不僅炎熱多雨,蟲蛇怪獸還遍地橫行,曾為朝廷貶黜官員的流放之地和古代的“大法場”。壯族的先民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開辟梯田、發(fā)展各種作物,研制生產(chǎn)工具,還把野生稻成功馴化為栽培稻,并在長期的耕種中形成了深厚的稻作文化。環(huán)境的惡劣、耕種的艱辛磨礪出了壯族人民吃苦耐勞、頑強堅忍、樂觀向上、勤勞勇敢的民族性格,凝煉出勤勞節(jié)儉的倫理道德精神,并在一定的場合通過民歌的形式唱出來。如在“勤儉”一章里唱道:
人勤我不懶,早晚不偷閑。五六月失收,饑餓沒人憐。
……
不怕草茂盛,好苗靠人勤。進山另墾荒,砍大樹放平。
……
背過家人面,嘴比貓兒饞。只想魚想肉,吃窮一家當。[1]121
文章的唱詞褒揚勤勞節(jié)儉的品德,鄙視游手好閑的行為。壯族人民通過樸實的歌唱形式教育年輕人要養(yǎng)成勤勞節(jié)儉的良好品德。
2.正直友善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保ㄋ巍ね鯌搿度纸?jīng)》)、“善,德之建也?!保ā秶Z·晉語》)可見,善良應是人的本性,自古以來善良是用來評判一個人道德的標準之一?!秱鲹P歌》強烈主張做人要正直友善,反對偷賭、貪財、蠻橫等惡習,勸誡年輕人行為要端正、為人要友善。如在“善良”一章里唱道:
勸誡年青人,行為要端正。勤勞無價寶,做賊人憎恨。
……
同是受苦人,出門莫貪財。牽得大牛走,引出閻王來。
……
叮囑眾后生,人要走正道。傾聽老人言,世間名聲好。[1]123
交友重交心,勒索不應該。花錢心有數(shù),各人當學乖。[1]124
從歌詞中側(cè)面反映出壯族人民非常注重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他們有著正直善良的性格特征,體現(xiàn)了壯族人民積極向上的良好精神風貌。
通過對《傳揚歌》文本的分析,不難看出壯族人民非常重視個人修養(yǎng),他們將勤勞節(jié)儉、正直友善視為做人的根本,并以此為標桿教育年輕人,特別是強調(diào)要從小開始教育。因此,《傳揚歌》可以說是壯族人民行為準則的“法典”。
(二)家庭倫理
家庭是指婚姻關系、血緣關系或收養(yǎng)關系基礎上產(chǎn)生的,以情感為紐帶,親屬之間所構成的社會生活單位。[2]105同時,家庭也是社會的一個細胞,家庭的幸福與和諧關系到社會的進步與穩(wěn)定。在壯族《傳揚歌》中有關孝敬父母、擇偶及家庭成員之間如何和諧相處的的闡述也較多。
1.孝道
中國自古就有“孝”文化,如“善事父母為孝”(《爾雅》)、“子愛利親謂之孝”(漢代賈誼《新書》)、“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等?!秱鲹P歌》中都有孝敬父母、善待雙親的唱詞,其中《百歲歌》及《不忘父母恩》分別用400余行和100多行詠唱“孝”的歌詞,對年輕人進行諄諄教誨。如:
莫忘父母恩,辛苦養(yǎng)成人。如今能自立,當孝敬雙親。
……
父母不贍養(yǎng),兒女昧良心。行為人不恥,日后斷子孫。
……
有子能當家,父母不操心。老了他服侍,全家樂融融。[1]125
由此可見,壯族《傳揚歌》歌詞中有關家庭倫理道德的教育理念與中國自古主張的“百善孝為先”傳統(tǒng)思想是一致的。壯族同胞以唱的形式既對子女進行了“孝”的正面教育,又對那些不孝行為進行了嚴厲的抨擊。
2.和諧
《孟子·滕文公下》曰:“以順為本者,妾婦之道也?!闭f明封建社會中以婦女對婆婆和丈夫的順從為道德標準。清代壯族詩人謝蘭寫道:“市聲喧響郡城東,販婦如花倩倚風。多嚼檳榔街上立,迎人一笑牙齒紅?!盵1]41同時,壯族的姑娘還有“以歌擇配”的習俗,對于配偶有一定的選擇權。因此,壯族婦女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地位,她們不僅要承擔家中里里外外繁雜的勞動,有的婦女還是家庭經(jīng)濟的重要支柱。雖然壯族婦女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地位,但是,為促進家庭內(nèi)部關系的和諧,壯族人對婦女的要求也特別高,可從壯族《傳揚歌》對家庭其他成員,如婆媳、夫妻、兄弟、妯娌、姑嫂等家庭成員之間相處方式的唱詞中窺見。在《傳揚歌》(一)中的“為妻”“夫婦”“分家”等多個章節(jié)中寫道:
娶得位賢妻,公婆她侍候。和氣待雙親,話語甜心頭。
心中有句話,會上下斟酌。有話不順心,過后不計較。
……
一家兩夫妻,相敬不相吵。有事多商量,和睦是個寶。
……
兄弟妯娌間,商量辦事情。一家共團圓,和睦度光陰。
……
妯娌不齊心,掙錢難到手。兄弟不齊心,不如老朋友。
有事好商量,家庭不添憂。兄弟擰成繩,外侮不臨頭。[1]130-133
可見,智慧、孝順、善良、寬容是壯族人民對婦女的最高道德標準,正確的處理好家庭成員的關系有利于建立和諧的家庭,壯族人民強調(diào)“和”的重要性。
(三)社會倫理
社會倫理是以權利義務關系為核心,以人的自由為目的,關于社會和諧為秩序和以實現(xiàn)社會公正為條件的理論。[3]1在封建社會中,統(tǒng)治階級用“三綱”“五?!弊鳛樯鐣惱頊蕜t,以此達到規(guī)范、禁錮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的作用。而在壯族《傳揚歌》中折射出了主張公正、平等的思想,如在“天下不公平”“財主”“窮人”“官家”等多個章節(jié)內(nèi)容寫道:
山上石累石,平地上無垠。天不會盤算,地不會均分。
當初立天地,為何分不平。烈日復暴雨,風云變幻頻。
……
土不如石重,秤不如戥均。地不平如水,有高下之分。
若以上補下,搭配才公平。無人當寨老,誰來講公正。[1]111-112
可見,在封建社會時期,壯族社會最為尖銳的矛盾是統(tǒng)治階級與農(nóng)民階級之間在生產(chǎn)和生活資料上分配不公的矛盾,詩中用哲理性語言對社會的不公表示憤怒,同時也提出了“以上補下,搭配才公平”的平等思想,反映了農(nóng)民的平等觀。此外,還有諸如“做官忘國事,掌印不為民。妻妾陪下棋,淫樂度光陰”[1]113抨擊統(tǒng)治者腐敗懶惰的句子。
二、壯族《傳揚歌》的時代價值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精神文明是一個國家走向強大的根本支撐,道德模范是一個社會崇德向善的重要旗幟。[4]壯族《傳揚歌》中蘊含著的倫理思想博大精深,其所蘊含的和諧、平等、公正、誠信和友善等傳統(tǒng)思想既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根基,又是實現(xiàn)偉大的中國夢所需要的道德基礎。
(一)有利于構建和諧家庭
家既是國的一個重要組成細胞,也是個人與國家連接的一個重要紐帶。中國自古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說法,人們不僅嘴里唱著“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心里還想著“家和萬事興”。因此,在中國傳統(tǒng)的家庭教育理念里,個人的修身與否會影響家庭的和諧穩(wěn)定,而家庭的和諧穩(wěn)定與否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個人的修身與家庭的和諧都離不開傳統(tǒng)家庭倫理道德的教育。在長期無文字的壯族社會里,壯族人在不同的場合以唱誦《傳揚歌》的形式對子孫后代進行家庭倫理教育,以實現(xiàn)“和諧家園”。如在插秧節(jié)、牛魂節(jié)、嘗新節(jié)等壯族傳統(tǒng)的節(jié)日里唱誦有關“勤勞”的章節(jié),教育后輩要勤勞節(jié)儉;在兒女結婚的喜慶日子時則教育年輕夫婦要相親相愛、尊老愛幼及妯娌和諧等;在家人喪葬儀式上則歌頌逝者生前的恩德、人品,以此教育后人繼承和弘揚先人的美德。
當今社會,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離婚率也逐年增長;與此同時,隨著生活和醫(yī)療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也在提高,中國人口老年化越來越嚴重,但人們孝親觀念卻有待提升。大力弘揚壯族人民的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維護家庭和諧穩(wěn)定,對于今天構建“和諧家園”以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有利于促進民族團結
中華民族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團結進步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前提,是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的基石。各民族只有本著平等、友善、尊重的原則相處才有更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只有這樣,國家才能更快地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壯族是少數(shù)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主要集居在廣西,壯族為廣西的土著民族,壯族人民平等友善、開放包容、尊重團結的待客精神接納了漢、苗、侗、瑤等十余個民族定居廣西,并在長期的生活中發(fā)揚平等互助的精神,幫助新遷徙來的民族安家立業(yè),如壯族《傳揚歌》中“人遷來同住,盼他創(chuàng)成家……無論近或遠,催他去梨耙……我們接他來,山邊地莫吝……大家相幫襯,力氣會變賤”[1]189。壯族人民與各族人民開放包容、團結向上、和睦相處的傳統(tǒng)交友倫理觀有利于緩解社會矛盾,增進民族團結,增強民族文化交流,促進各民族繁榮昌盛,早日實現(xiàn)偉大的中國夢。
總之,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各時代的倫理道德尺度也在變化,批判性地繼承和發(fā)揚壯族《傳揚歌》中的優(yōu)秀思想精髓,對其大力宣傳并有效利用,使之成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基礎,并為實現(xiàn)偉大的中國夢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梁庭望,羅賓.壯族倫理道德長詩傳揚歌譯注[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5.
[2]郝濱.催眠與心理壓力釋放[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3]宋希仁.社會倫理學[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
劉親榮,女,廣西靈川人,廣西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通識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民間文學、民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