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顧愷之畫論作品《論畫》在不同版本中對小列女“面如……”的記載不同。學界有三種看法,分別是小列女:“面如恨”“面如銀”“面如策”??甲C“面如恨”,其說法脫離了顧愷之的原義;“面如銀”的說法與事實不符;“面如策”最符合顧愷之的本義。
【關鍵詞】 版本考察;恨;銀;策
【中圖分類號】J21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7-0093-02
一、顧愷之《論畫》版本研究
顧愷之是魏晉時期著名的畫論家,其有記載的一篇畫論作品題為《論畫》。在《論畫》中,顧愷之評價一幅畫作《小列女》時說:“小列女,面如策,刻削為儀容,不畫生氣”[1]114。
對于句中“面如策”之“策”字的考證,歷來學者很有爭議,有學者認為“面如恨”,有學者認為“面如銀”??疾臁墩摦嫛繁容^通行的版本,有唐代張彥遠著,編入明毛晉《津逮秘書》的《歷代名畫記》本;明代《王氏畫苑》本;清代孫岳頒著《佩文齋書畫譜100卷》本。當代學者俞建華、馬采、袁有根、楊成寅、陳傳席等對《論畫》也有研究,不同版本中“面如……”的表述有所不同,可以對其進行深入的考證。
根據(jù)下表對于小列女“面如……”的整理,可以發(fā)現(xiàn)學界流行的說法是“面如恨”,但是對“面如恨”為何選擇“恨”字少有人做過多的解釋。顧愷之更傾向于小列女“面如策”。要考察“面如……”究竟是什么,需要對其不同的說法做一個簡要的分析。
二、面如“……”之分析考證
(一)面如“恨”
“恨”在古文中一般有兩種解釋,一是它的本義,即怨恨?!墩f文》:“恨,怨也?!薄霸埂睅в袘嵑薜囊馑?,因此“恨”傳遞出人物的某種情緒。在《康熙字典》中出現(xiàn)了“恨”的另一種解釋:遺憾,后悔。顧愷之在《論畫》中說:“《壯士》,有奔騰大勢,恨不盡激揚之態(tài)”[1]115,這里的“恨”便是傳達顧愷之的一種“遺憾”的情緒。因此,無論是“怨恨”還是“遺憾”,“恨”都表達出一種明顯的情緒,這種情緒是掛在小列女的面部的,與原文的“不畫生氣”有沖突。俞建華先生在譯注《歷代名畫記》“面如恨”句時說:“‘恨’作‘銀’,形似而誤,依下文不畫生氣,應以‘銀’為允。因‘恨’尚有生氣,銀則毫無生氣可言,所以說‘刻削為儀容’,完全是死板象銀子一樣冰冷的東西”[2]102。
在這里,俞先生同意“面如銀”的觀點。袁有根先生則在《俞建華注本〈歷代名畫記〉中的傳抄翻刻之誤》一文中反駁了俞建華,他認為“面如恨”是對的:“畫家們畫列女,一般是畫《古列女傳》前六卷的正面形象,因此小列女應該畫得莊重、高潔、堅貞,不應畫得有‘恨’的表情,而《小列女》卻畫成了‘恨’的表情。所以,這幅畫是不那么成功的?!盵3]291
袁有根先生是從《古列女傳》中人物的身份特點出發(fā),認為顧愷之的原意是強調(diào)《小列女》不該有“恨”而是積極正面的感情,這樣才是成功的作品。但顧愷之的原文是“刻削為儀容,不畫生氣”,實際是評價小列女沒有感情的流露,只有這種感情充分的流露,才能有“生氣”,進而“傳神”?!皞魃瘛笔穷檺鹬L畫品評的標準與法則,無論是其畫論作品,還是其對其他畫作的品評,抑或是顧本人的繪畫,都生動鮮明的表現(xiàn)人物的“神氣”,這種神氣是可以通過人物的面部表情傳達出來的。因此顧愷之的強調(diào)的點在于《小列女》沒有通過情緒的表達來傳神,而不是袁有根先生所說的情緒的種類問題。
(二)面如“銀”
再說“面如銀”。“銀”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為“白金也?!逼浔玖x為白色的金屬。這是“銀”最原始的解釋,本質(zhì)是一種帶有顏色的金屬。再根據(jù)顧愷之所處的時代來考察《康熙字典》和王力《古漢語字典》,需要對“銀”的解釋限定于魏晉時期及之前。在此時間段內(nèi)“銀”的本義和引申義集中于金屬的顏色和質(zhì)地上,即為帶有顏色的金屬或者金屬制品。俞建華先生所認同的“面如銀”的說法,將“銀”解釋為“像銀子一樣冰冷”,這并不是“銀”字的本義和引申義,而是俞先生的主觀解讀,沒有科學依據(jù)。因此其“面如銀”的說法不成立。再從本源上分析“面如銀”。它是指面部如銀那樣白。西漢劉向撰《古列女傳》,漢魏六朝多以此為素材作畫。
顧愷之曾經(jīng)為劉向的《古列女傳》繪圖,有清代道光五年,揚州阮氏影南宋余氏重刊本存世。衛(wèi)協(xié)也不例外。根據(jù)顧愷之《論畫》記載:“《七佛》及《夏殷與大列女》,二皆衛(wèi)協(xié)手傳,而有情勢”;“ 《北風詩》亦衛(wèi)手”[1]115等,證明晉代衛(wèi)協(xié)作了《七佛》《大列女》與《北風詩》圖。再根據(jù)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載衛(wèi)協(xié)有《詩北風圖》,又有《小列女》《七佛》,足以證明顧愷之品評的《小列女》繪畫作品出自晉代衛(wèi)協(xié)之手,素材源于《古列女傳》。顧愷之十分推崇衛(wèi)協(xié),在《古列女傳》中的繪畫多用白描,又《中國畫知識大辭典》中說“衛(wèi)協(xié)白描細如蛛絲,筆力勁爽”[4]88,陳斌主編的《中國歷代人物畫譜》、陸云達編著的《中國美術》等都提到衛(wèi)協(xié)喜歡使用白描的畫法,以線條勾勒人物形象而不以顏色填充。所以出自衛(wèi)協(xié)之手的《小列女》圖,其面部顏色應該與絹色同,而不是像銀的顏色。因此從本源的角度說小列女面色如銀也是牽強的。
(三)面如“策”
馬采先生曾經(jīng)在引文中提到“面如策”的說法,此提法在學界中并不普遍。根據(jù)顧愷之的原文及其繪畫品評標準,“面如策”最符合其原義?!安摺庇卸鄠€意思,在《說文解字》中“策”解釋為“馬箠”,意為馬杖、馬鞭。這是“策”最初的解釋?!犊滴踝值洹分袑ⅰ安摺苯忉尀闀?。中國古代用竹片或木片記事著書,成編的叫做策?!皶啞笔恰犊滴踝值洹分凶畛醯慕忉尅?/p>
另外,“策”也表示計謀?!安摺钡娜齻€意思在《禮記》《史記》等漢代著作中都被廣泛地使用,所以“策”作為成編的書、書簡等解釋可以在顧愷之《論畫》“面如策”中成立。“策”的材質(zhì)是厚實的竹片或者木片,成書之后片片工整緊湊。根據(jù)顧愷之的原文,小列女的儀容“刻削”而成、“不畫生氣”。這表明小列女的形象是由堅硬的線條刻畫而成,給人的整體感覺是刻板規(guī)矩,因此沒有“生氣”?!吧鷼狻眰鬟_的是一種活躍而熱烈的生命氣息,其狀態(tài)應該是自由的、奔放的。但是在顧愷之眼中,小列女的面部表情就如同書策一樣工整規(guī)矩、堅硬刻板,失去了內(nèi)在的生命氣息,因此評價其“不畫生氣”。因此,“面如策”的說法更貼合顧長康的本義。
參考文獻:
[1]楊成寅.中國歷代繪畫理論評注[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9.
[2]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俞劍華譯.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
[3]袁有根,蘇涵,李曉庵.顧愷之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4]蔣義海.中國畫知識大辭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
王赫,漢族,山東人。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碩士。研究方向:文藝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