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璐璐 趙月 梁雯淇
【摘要】 《西游記》作為中國古典文學代表作品之一,蘊含了豐富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極高的文學研究價值和文化底蘊。本文通過分析兩個英文全譯本,對翻譯過程中的文化缺省及相應的補償策略進行探析。研究發(fā)現(xiàn),針對文化缺省,譯者使用了三種翻譯補償策略:即顯性補償、隱性補償以及兩種方式混合運用。
【關鍵詞】 《西游記》;文化缺省;翻譯補償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7-0117-02
基金項目:2020年遼寧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青年項目“神話原型視域下的《西游記》英譯研究”(項目編號:L20CYY001)。
由于地理環(huán)境、風俗習慣以及文化傳統(tǒng)的差異,不同民族在語言交流的過程中必然存在著“詞匯空缺”和“詞匯沖突”等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在文學經典巨著《西游記》翻譯的過程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尤其是在習語、典故、歷史、人物稱謂等表達方面更加明顯。當然,語際翻譯中的文化沖突是不可避免的。從某種意義上講,翻譯的關鍵就是處理文化沖突[1]。
一、文化缺省與翻譯補償
文化缺省是指在交流的過程中,與語篇外的文化背景有關,且被交際雙方作為共享的背景知識而加以省略的內容[2]。面對這種現(xiàn)象,如何實現(xiàn)兩種語言在內容、文化、功能等方面對等,再現(xiàn)源語中省略的共性內容,讓目標語讀者切身感受源語文化的“原汁原味”或具體信息。這就需要譯者通過補償?shù)姆g策略,將“空缺文化”以變通的方式表述出來。事實上,補償手段可分為顯性補償與隱性補償:前者指明確的注釋,如腳注、尾注、換位注、文內注以及譯本前言、附錄等,體現(xiàn)譯者的異化翻譯傾向;后者指譯者充分調動各種譯入語手段,對原文加以調整,如增益、釋義、具體化,歸化等手段,以求達到讀者反應對等,反映出譯者總體上的歸化翻譯策略[3]。
二、《西游記》中的補償翻譯
本文選取《西游記》的詹納爾譯本和余國藩譯本為研究語料,分別從顯性補償、隱性補償以及兩種方式混合運用的角度分析英譯本中的翻譯策略,以期為補償翻譯研究提供借鑒。
(一)顯性補償
1.音譯+注釋
例(1):才如子建成詩易,貌似潘安擲果輕。[4]978
余譯:Gifted as Zijian he could rhyme with ease;He looked like Pan An when they tossed him fruits.[5]103
Note:Zijian子建:the style of Cao Zhi曹植(192-232),
third son of the minister and warlord CaoCao (155-220).He was an accomplished writer and poet,and a legendary story told of his ability to finish composing a poem after taking seven steps.
Pan An: Pan Yue潘岳,style Anren安仁(247-300),one of the foremost poets of the Jin period.He was reputedly so handsome that women would line the streets and throw fruits at him when he went out.
“才如子建成詩易”中的“子建”是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和詩人曹植的字,他曾寫下“七步詩”?!懊菜婆税矓S果輕”中的“潘安”是魏晉時期的著名詩人,也是古代四大美男子之首。“潘安擲果”這個典故講的是由于潘安有美好的容貌和優(yōu)雅的神態(tài)風度,當他駕車走在街上,女子都往他車里丟水果。比喻女子對美男子的愛慕與追捧。若對“子建”“潘安”只采取音譯,不解釋這兩個中國著名歷史人物背后隱藏的信息,目標語讀者很難理解“子建”“潘安”是何許人也。針對這種文化缺省現(xiàn)象,余國藩采取了顯性補償策略,通過音譯+注釋的方式,將“子建”“潘安”這兩個人物意象背后隱含的文化信息補充完整,有利于增強目標語讀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典故的理解。
2.直譯+注釋
例(2):只見行者在半空中看見,問道:“師父何在?”八戒道:“師父姓‘陳’,名‘到底’了?!盵4]1598
余譯:Pilgrim saw them from midair and asked at once,“Where is Master?”“He changed his family name to Sink,”said Eight Rules,“and his given name is To-the-Bottom.”[5]589
Note:Sink To-the-Bottom:a pun on the homophones Chen陳,the surname of Xuanzang,and chen沉,meaning“to sink”.
例(2)選自第四十八回,唐僧在通天河冰面落入河里后,孫悟空和豬八戒的對話。豬八戒巧用諧音字,用一種幽默的方式將唐僧落水的險情表達出來。由于英漢語言的差別,如果單純采取直譯的翻譯方法,目標語讀者可能不知所云。余國藩采用直譯+注釋的翻譯方法。通過直譯保留了源語的“異質性”,但正是異域文化有可能阻礙目標讀者理解。因此,余又借助注釋解釋了“陳”和“沉”這一雙關,有助于目標語讀者了解這個名字的由來,也忠實地傳遞出了原文的“原汁原味”。
(二)隱性補償
1.歸化
例(3):悟空笑道:“小太子,你的奶牙尚未退,胎毛尚未干,怎敢說這般大話?”[4]122
詹譯:“You do talk big, don’t you, little prince,” said Sun Wukong,laughing at him.”“But as you’ve still got all your milk teeth and are still wet behind the ears.”[4]123
例(3)選自第四回,孫悟空自封“齊天大圣”,玉皇大帝派托塔李天王帶兵前來收復。孫悟空見哪吒還是個孩子模樣,就笑他“奶牙尚未退,胎毛尚未干”?!疤ッ形锤伞弊鳛橐环N嬰幼兒期的常見生理現(xiàn)象,意思是還未成人,形容一個人缺乏經驗。相當于漢語“初出茅廬、乳臭未干”。詹納爾采取了套譯的歸化策略,借用目的語讀者熟悉的形象,譯為“wet behind the ears”,更貼近目標語讀者的表達習慣,目的是準確傳遞源語內容,幫助讀者理解全句。
2.釋譯
例(4):寧學管鮑分金,休仿孫龐斗智。[4]2708
詹譯:We'd do much better to forget our differences and fight side by side like Guan Zhong and Bao Shuya than to have a battle of wits like Sun Bin and Pang Juan.[4]2709
例(4)是唐僧在陷空山被妖精攝去的時候,沙僧對孫悟空說的話,表示他們兄弟幾個要勠力同心將師父救出來?!皩帉W管鮑分金,休仿孫龐斗智”是一個俗語,意思是寧肯學習管仲和鮑叔牙求同存異、并肩作戰(zhàn),也不要像孫臏和龐涓一樣斗得你死我活。比喻兄弟朋友之間要同心同德,友善相處。“管”“鮑”“孫”“龐”四位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人物,對于源語讀者來說不難理解。然而,由于目標語讀者缺乏相應的文化預設,缺少這一共性知識的了解,必然會出現(xiàn)“文化缺省”。如果只對人名采取音譯,目標語讀者會很難理解。因此,需要將隱藏的文化內涵翻譯出來。針對這個俗語,詹納爾采取了隱形補償策略,通過釋譯的方式,補償出了管仲和鮑叔牙相知相悉的深厚情誼,也補償出了孫臏和龐涓窩里斗的場景。
(三)隱性補償+顯性補償
例(5):猴王道:“那十二個字?”祖師道:“乃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十二字?!盵4]36
余譯:“Which twelve characters are they?”asked the Monkey King.The Patriarch replied,“They are:wide(guang),great(da),wise(zhi),intelligence(hui),true(zhen),conforming(ru),nature(xing),sea(hai),sharp(ying),wake-to(wu),complete(yuan),and awakening(jue).”[6]30
例(5)選自第一回,孫悟空找到菩提祖師拜師學藝。祖師為孫悟空選取名字的時候提到了12個字,每個字代表著一輩學徒。字輩是中國傳統(tǒng)家族和門派中特有的文化。由于中西方語言結構和社會文化間的差異,翻譯時必然會遇到“文化缺省”。如何在譯文中再現(xiàn)源語中的關于每一個字輩的共性知識,只靠音譯很難實現(xiàn)。因此,余國藩采用了音譯+釋義的變通策略,通過音譯補償了每個字輩的源語信息,輔以釋義補償了每個字輩指代的具體內容,讓目標讀者更加理解了中國字輩的文化內涵。
三、結語
文化缺省現(xiàn)象對于翻譯研究具有重大意義。譯者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對于那些給目標語讀者造成意義真空的文化缺省部分,譯者有責任采取必要而又恰當?shù)难a償策略來加以解決。[2]58一方面,有利于加強目標語讀者對譯本的理解,同時能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另一方面,也能為今后的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外譯過程中遇到的文化缺省現(xiàn)象提供借鑒,從而加快中國文學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參考文獻:
[1]王大來.翻譯中文化缺省現(xiàn)象的補償策略與方法[J].溫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45-50.
[2]王東風.文化缺省與翻譯的連貫重構[J].外國語,1997(6):55-60.
[3]馬紅軍.翻譯補償手段的分類與應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10):37-39.
[4]吳承恩.大中華文庫漢英對照西游記[M].詹納爾譯.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
[5]吳承恩.漢英對照西游記(第二卷)[M].余國藩譯.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6.
[6]吳承恩.漢英對照西游記(第一卷)[M].余國藩譯.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
郭璐璐,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