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雨萱
摘要:一篇長恨歌寫盡了上海小姐王琦瑤的一生,她經(jīng)歷了五段無果的愛情,見證了上海從繁華走向沒落。
關(guān)鍵詞:《長恨歌》;王琦瑤;愛情
初識《長恨歌》,還是鄭秀文的“王琦瑤”和胡軍的“李主任”,情節(jié)跌宕曲折,似乎王琦瑤在向我招手,催使著我去讀王安憶的小說《長恨歌》。
正如王安憶所說“ 《長恨歌》 是一部非常寫實的東西,在那里面我寫了一個女人的命運,但事實上這個女人只不過是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寫的其實是一個城市的故事,城市的街道,城市的氣氛,城市的思想和精神?!蓖醢矐浲ㄟ^描寫王琦瑤這跌宕起伏的一生,來描述上海這個城市三個階段的巨大變化,以點見面。
記得高中時候,文言文里,“恨”的意思為遺憾,而“憾”則為怨恨。
初讀《長恨歌》,覺得其中的“恨”為怨恨。不知道為什么,總把它和《茶花女》聯(lián)想到一起。雖然《茶花女》的女主瑪格麗特和王琦瑤有些相似,沉淪在繁華的巴黎和上海,但是,在我看來,瑪格麗特雖淪落風塵,但仍有獨立的人格,不會像王琦瑤那樣依偎男人。但是她們又是像的,追求愛情,追求塵世里的幸福,盡管最終慘死家中。
我覺得,我和作者的觀點不一樣,王琦瑤為何“恨”呢?她是恨這個時代,帶給自己的不幸?還是恨這個時代的人,帶給她的悲慘?所以,《長恨歌》這個名字在我看來取得并不是那么恰當,王琦瑤的不幸都是自己帶來的,她沒有理由恨任何東西。
當程先生和蔣麗莉等人勸她去參加上海小姐的競選時,她如果意念堅定,那還會有以后的事情嗎?她的虛榮心使她看似被迫去競選,但事實上卻正合她心意,一如當年吳佩珍邀她去片場,表面上不動聲色,其實內(nèi)心十分渴望。投入李主任的懷抱是她自己的選擇,李主任是喜歡她的,曾問她要不要讀書。如果她能珍惜這個機會,去讀書去進修,說不定日后落難,能有個更好的工作和未來??上?,目光短淺的王琦瑤看不到遠方,做人也無甚目標。她享受著達官的抬舉,揮霍著閃光的青春,只沉溺在長久的等待與一刻的歡愉之中。因此,李主任出事之后,她唯一的底氣,就只剩下李主任留給她的一箱金條。
當隱居在鄔橋的舅外公家時,她如果清心寡欲,在這個山清水秀的地方 ,找一個志同道合的丈夫,生一雙可愛的兒女,過上神仙眷侶般的生活 ,是多美好的事情呀!然而王琦瑤心里還有那個夜夜笙歌的大上海,那個帶給她榮耀與繁華的地方,她的心里還有那個曾經(jīng)的“三小姐”,所以,當阿二一挑撥,她便再也按耐不住,回到了上海。從此開啟了下半生的不幸,這個也只能恨她自己。
她的最后一次羅曼蒂克獻給了康明遜,不料王琦瑤再次下錯命運之棋,康明遜是個懦弱且沒有責任心的人,他們兩個只顧自己的人生下了孩子,卻沒有為孩子的未來著想,不配為人父母。甚至王琦瑤想拖累薩沙,來使自己和康明遜脫身,自己犯下的錯誤想讓別人買單,我覺得卑劣至極。
一轉(zhuǎn)眼,80年代,當女兒遠走他鄉(xiāng)的時候,王琦瑤又和老克臘有了一段畸形的忘年戀。當李主任走后,當繁華落幕,那一箱金條就是王琦瑤精神的寄托。然而現(xiàn)在,她愿意用一箱金條來換取老克臘多一點的陪伴,但是老克臘并不是四十年前的王琦瑤,為了金錢,喪失自我,老克臘“再是崇尚四十年前,心還是一顆現(xiàn)在的心。”王琦瑤該恨老克臘的無情嗎,還是應該恨自己的不矜持?
而且,我認為在這本書里,女人是男人的附屬品,仿佛女人只有依靠男人才能生存一樣,充滿了腐朽的思想,例如削弱女權(quán)和強化男權(quán)。
正如一千個讀者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再次閱讀也會有不一樣的感覺。這一次,在我看來,王琦瑤相對于“恨”來講,她可能更多的是“憾”吧,向往愛情終不得的遺憾。
縱觀全書,王琦瑤的悲劇命運不完全是由自己造成的,也有這個時代,再具體一點,是上?!?0到80年代的巨大變遷所塑造的。女人在這個時代里幾乎沒有力量去主宰和改變自己的命運。
書中開頭便講到:“王琦瑤往往是家中的老大,小小年紀就做了母親的知己,和母親套裁衣服,陪伴走親訪友,聽母親們喂嘆男人的秉性,以她們的父親做活教材的。”從小便接觸世俗的王琦瑤,生活在具有是非之氣,處處傳播著流言的弄堂,擁有這種精明算計的舊上海女人的性格便也不足為奇了。
上海的繁華,造就了王琦瑤看似“幸”的開始?!耙痪潘牧甑暮推綒庀缶拖袷乔锶f載的”,人們的生活也因此多姿多彩,“三小姐”也是在這燈紅酒綠”的背景中孕育出的。王琦瑤的一己之力并不能使著城市繁華,同樣,也不能使它沒落。作為國民黨要員的李主任,是最能帶給王琦瑤家的感覺的人,如果當時政治形式不緊張,李主任不意外身亡的話,王琦瑤也許就做一輩子的紅顏知己,求的一世安穩(wěn),也許也會成為另一個趙四小姐呢。
一九六六年的文革,使程先生也被迫自殺。如果,程先生還在的話,王琦瑤也許最后真的會和他相伴終老,而不至于被人謀殺。電影里的程先生便不盡如人意,娶了妻子還惦記著王琦瑤,遠遠不如小說里的專情,顛覆了他的形象。
薇薇的時代里,上海又恢復了繁華,但他的繁華卻不如四十年前那樣真實?,F(xiàn)在的上海與日劇變,薇薇那樣的青年男女追求摩登,然而王琦瑤骨子里還是四十年前的“三小姐”,以至于和女兒思想不同。我想,如果薇薇的存在讓她感受到家的溫暖,母女兩人相伴,王琦瑤的一生也不會顯得那么蒼白。
果然,只有女人寫女人,是打斷骨頭連著筋,也正如王安憶自己所說“要寫上海,最好的代表是女性,不管有多大的委屈,上海也給了她們好舞臺,讓她們伸展身手……要說上海也有英雄,她們才是”。
此長恨歌與彼長恨歌,又有何不一樣呢?美貌是楊玉環(huán)和王琦瑤的幸,抑或是她們的不幸,恨或者憾也被封存在了時間的長河中,年華是好年華,卻是經(jīng)不得數(shù)的。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白居易的《長恨歌》描寫了唐明皇與楊貴妃之間的生離死別之恨,韻昧無窮。楊貴妃的恨,把一個國家的衰敗凋零怪罪于一個弱女子之上,卻不思考皇帝和朝廷自身的不作為,推脫自己的責任。楊貴妃的憾,曾經(jīng)和漢皇許下“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誓言,曾經(jīng)和漢皇在長生殿上,七夕之時“當時七夕笑牽?!?,然而“此日六軍同駐馬”,和愛人陰陽相隔。
王琦瑤去片場時看見演員正在扮演一個死去的女人,不知是自殺還是他殺,“這就像是舊景重現(xiàn),卻想不起是何時何地舊景”。當王琦瑤碧落黃泉時,想起了這幅畫面,才知那就是自己,命運的安排從一開始便已注定。
王琦瑤的悲劇來自自身和時代的影響,她傳奇的人生在王安憶的筆下栩栩如生,吸引著一代又一代人去閱讀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