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炳
中國歷史上有三個與“魚”相關的故事,細品各有境界。
陶母退魚。東晉名將陶侃做管理漁業(yè)事務的小官時,派人給母親送去一罐腌魚。不料其母把魚罐封好退還,并附信責備:“你當了這么個小官,就把公家的東西拿來送我,真讓我憂慮啊!”陶侃羞愧難當。后來他官至侍中、太尉,以清正廉潔名垂后世。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育子女該從細處小處做起,出了事才管、鬧大了才教,必然后悔。像陶母那樣從“一罐魚”防微杜漸,才能讓子女做到一生清白。
公孫儀拒魚。戰(zhàn)國時魯國丞相公孫儀愛吃魚,全國競相買魚獻之,他卻從不接受。有人疑問,公孫儀答:“正因為我愛吃魚,才不接受。若接受了,必然要遷就他;有了遷就,就會枉法;枉法就會被罷免。到那時,就沒人送我魚,我也不能自己買魚了?!?/p>
公孫儀的話道出了兩個道理。為官者,一要管住愛好。一些人往往對官員投其所好,發(fā)射“糖彈”。如何節(jié)制愛好,是一種境界、一種自警。二是要敬畏法紀。為官者要知法懂法、帶頭執(zhí)法,一旦放松了世界觀改造,在人情來往中膨脹私欲,在推杯換盞中放松警惕,在小恩小惠前丟掉原則,最后就會毀了自己。
羊續(xù)懸魚。后漢廉吏羊續(xù)做南陽太守時,有人給他送魚,羊續(xù)再三拒絕不成,便將魚懸掛在屋外,風吹日曬,成為魚干。次年,這人又買一條大魚送來,羊續(xù)便把他帶到屋外,指著枯干的魚說:“你上次送的魚已成了魚干,請你一起都拿回去吧!”這人甚感羞愧,只好帶著魚走了。此事傳開,南陽百姓敬稱羊續(xù)為“懸魚太守”,再無人給羊續(xù)送禮了。
羊續(xù)懸魚,等于給送禮者曝光。為官不僅要獨善其身,還要讓人心存敬畏,特別是讓那些心懷叵測的人害怕。以一身正氣營造一個清廉環(huán)境,是廉潔的至高境界。
人生路上,父母之教把好第一關,遵紀守法把好第二關,嚴修自身把好第三關,方能善始善終,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