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珍
摘要:高校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關系著校園穩(wěn)定與社會安全。網絡時代下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危機呈現出一系列新問題和新特點,其發(fā)生的隱蔽性更強,來源的追溯性更差,潛藏性也更深,這對于高校教育工作者傳統(tǒng)的心理危機處理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學生心理危機防范機制的建立應更加富有時代性和針對性。文章從網絡時代下大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的特征入手分析,從認知領域和應對機制兩個方面尋找大學生產生心理危機的根源,最后立足高校大學生思想現狀,從網絡時代下對心理危機的前期預警、識別與監(jiān)控三個角度分別展開給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網絡時代;大學生;心理危機防范機制;研究
教育是為了促進人的發(fā)展,為高效完成人才培養(yǎng)工作,高校在關注學生知識與能力發(fā)展的同時,還應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根據網絡時代下,大學生心里危機事件的新特點、新原因,高校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對學生心理危機類型與層次進行分類,從而針對性的采取干預與防范措施。
一、網絡環(huán)境下的大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特征
(一)危機源頭不可控
網絡時代,每個個體都可以成為自媒體內容的制造者與傳播者,大學生既可以作為輿論信息的接收者、評論者,也可以成為輿論信息的發(fā)布者。在網絡平臺上,大學生擁有相對自由的話語權,他們可以借助終端設備對一些事件進行信息發(fā)布、傳遞,以及對事件進行評判。這就給信息傳播監(jiān)管帶來困難,造成大學生心理危機事件源頭的不可控性上升。
(二)信息傳播不可控
相比于傳統(tǒng)的廣播、報紙、書籍等媒體,網絡媒體的信息傳播速度更快、交互性更強,很難實現對信息的嚴格限制以及逐級把關,對輿論信息的監(jiān)管難度提升。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借助網絡進行信息的接收與傳播,危機事件在網絡上傳播途徑缺乏有效監(jiān)管,新媒體的一鍵轉發(fā)功能更是極大方面了學生進行信息分享,同時也使得信息傳播與交互更加不可控。
(三)危機事態(tài)發(fā)展不可控
網絡實現了對用戶身份的虛擬化,有些人難免隱匿身份發(fā)布和傳播虛假信息。大學生成長過程各異、興趣愛好不一,導致他們對事件的分析能力、角度各有不同。如果缺少了及時引導,大學生對網絡信息的認識比較容易向非理性化、情緒化方向發(fā)展。此外,大學生正處于比較沖動的年齡段,容易受到鼓動,一旦危機事件發(fā)生,事態(tài)發(fā)展往往會不可控。
二、大學生產生心理危機根源
(一)自我認同危機
人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與社會之間的矛盾不同,對矛盾的認識也不同。艾里克森在對這一問題進行描述時,使用了“危機”概念。此處所討論的“危機”,是發(fā)展中的轉折點。他將自我認同危機視為一種嚴重的心理沖突。這種狀態(tài)下,學生個體往往會模糊自身存在的狀態(tài),無法對自我評價和已獲得的認知進行協(xié)調。大學生情感豐富,參與社會活動的積極性強,但是心里適應能力差。面對愛情、生活、學習,學習容易陷入自我矛盾。內心與外界環(huán)境的不穩(wěn)定,對學生自我積極性造成影響,嚴重時可能會引發(fā)學生激烈的內心沖突和嚴重的情感損傷。
(二)意義世界的缺失
在意義的世界里,人的關系價值理念和安身立命觀念,被稱為精神家園或者精神歸一。這一世界的各種矛盾沖突,以及人們所持有的態(tài)度,將會對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造成不同程度影響。大學生在經歷各種沖突,產生心理失衡后可能以消極的形式追尋本真的存在。此時他們需要教師的專業(yè)引導和心理健康干預。當其因所珍視的意義缺失產生心靈空寂時,如果得不到有效心理危機干預,學生生活與學習的勇氣與信心也將消失殆盡,繼而影響學生的學業(yè)和成長。
(三)應對機制的不當
大學生個體為了擺脫精神緊張而采取的心理適應機制,被稱為心理應對機制。它通過對學生自身的價值系統(tǒng)進行調整,改變學生對挫折的情緒反應和認知,從而使得學生的自尊心得到維護、精神痛苦得以減少,幫助學生獲得內心的平衡。人們在面對問題時,會采取各種應付措施。
班杜拉指出,那些在過去某個時候應用且被證明的有效應付措施會成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緩解自身壓力的資源。相反的,那些不恰當的應付措施,也會造成人緊張感或者壓力的進一步上升,甚至產生危機。
通常情況下,大學生采取的積極防御措施能夠幫助他們順利渡過危機。如果學生面對一些事件時采取消極心理危機應對措施,雖然可以暫時達到緩解心理壓力的目的,但是也會埋下心理危機的隱患。
高校教師需要特別引起注意的是,學生在危機發(fā)生時采取“聚焦式”事物認知、分析方式以及消極歸因,對于堅持性進展是不利的。其具體表現是,暗區(qū)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學生主觀上感受到無可奈何與低沉失落,心理危機進一步發(fā)展,如果不加以制止和引導,最終會導致問題行為。
這對學生發(fā)展而言,是極其不利的,甚至可能持續(xù)影響學生未來的工作與生活;對學校而言,也會聲譽受損;對學生家庭而言,則是難以挽回的、巨大的損失。
故而,建立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幫助其科學管理情緒、適當釋放情緒,將心理危機事件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對于大學生個體、學校、家庭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網絡時代下大學生心理危機防范機制
(一)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網絡時代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是指,通過對學業(yè)的不良記錄、心理咨詢與輔導記錄、階段性心理測試結果,對學生個體不同時期的心理狀態(tài)發(fā)展與變化加以記錄和呈現,然后對這些信息進行數字化保存,為學生建立個人網絡心理健康信息檔案。這一檔案為教師查詢學生、跟蹤觀察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服務。教師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態(tài)的研究突破的時間與空間限制,能夠及時發(fā)現處于相對嚴重的心理危機狀態(tài)的學生,從而能夠確保心理干預措施的及時性。
大學生網絡化心理健康檔案的內容主要包括學生個性化信息(比如學生對網絡的依賴性、心理咨詢記錄)、職業(yè)能力發(fā)展傾向分析以及引導記錄、學習狀態(tài)分析以及干預對策、心理健康狀況以及輔導措施、人格特征分析以及培養(yǎng)建議、能力結構與優(yōu)勢分析以及培養(yǎng)建議、基本狀況記錄等幾個方面。這些信息需要定期更新,一般而言可以以學期和學年為記錄周期。
針對被列入心里危機預警對象名單的學生,教師要積極采取防范措施,并給予學生更多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要靈活更新。心理健康檔案的內容主要來源于心理咨詢記錄和心理健康普測,相關工作主要由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完成。
(二)明確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指標
加強大學生心里危機預警工作,對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進行和效果具有積極意義,其指標主要包括預警對象、指標體系、信息評估三個部分。相關專業(yè)教師通過預警指標和心理健康檔案獲取預警信息,然后進行信息評估,繼而進行警報決策,決定警報等級和擬定干預預案。
1.確定預警對象
首先,借助個體咨詢、團體咨詢、課堂教學、專題講座等形式為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優(yōu)化學生知識結構和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心理健康。
其次,對心理危機高發(fā)群體的特征加以研究,從而縮小對象范圍,提升預警工作針對性。從心理危機易發(fā)程度出發(fā),將預警對象分為重點對象和一般對象,并根據其心理危機的易發(fā)程度,采取相應的監(jiān)測措施。從數量出發(fā),將心理危機對象分為群體對象和個體對象,擬定一般性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指標和特殊性心理危機預警指標。
群體對象又可有細分為五類:處于校園環(huán)境適應期的一年級學生,其所面臨的心理危機主要來自于成長;臨近畢業(yè)的學生,其心理危機主要源于就業(yè)壓力;家庭經濟困難生,其心理危機主要源于經濟壓力;戀愛受挫的學生,其心理危機源于感情創(chuàng)傷和困惑;學習困難生;其心理危機源于學業(yè),是易產生心理危機的群體中較大的一個。
2.預警指標體系
根據預警對象的實際情況,所建立起的一套具備目標監(jiān)測功能的評價指標體系,被稱為預警指標體系。這一體系的建立利于心理健康教師對根據經驗與理論對學生所處的預警層次進行判斷,對其心理危機產生的因果關系進行分析,便于教師對潛在的心理危機群體和個人進行預測。
首先,擬定個人心理危機發(fā)展狀態(tài)指標,包括挫折應對方式、成長機遇、學習成績和興趣、個人人格和氣質等。
其次,學生人際交往狀態(tài)指標,包括對學師生關系、生生關系的滿意度,對友情、愛情、親情的滿意度和認知,以及負面情緒的持續(xù)時間、類型、激烈程度等。
再次,社會環(huán)境指標,主要包括學生與家庭成員、家庭環(huán)境、校園環(huán)境、班級環(huán)境的滿意度和認知度。
3.預警信息評估
這項工作主要由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來完成。首先,結合預警對象的心理檔案信息,進行信息真實性判斷,保證預警信息可靠性。
其次,評估心里危機程度,判斷學生心理危機所處的階段,并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
(三)完善大學生心理危機監(jiān)控網
將預警對象的相關信息錄入到預警信息庫,以及時發(fā)現預警對象的心理狀態(tài)變化和行為異常。學校可以學生心理危機事件進行分層,建立起學校、學院、班級三級心理危機預警監(jiān)控網。
校級心理危機監(jiān)控的主要負責人有專業(yè)心理健康教師和兼職心理健康教師,負責的具體工作包括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的管理、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與測評、心理訪談和講座,對網絡信息進行監(jiān)控、對學院和班級心理健康工作人員進行培訓。
學院二級心理危機監(jiān)控網絡主要負責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工作,工作開展形式包括線下輔導和線上輔導兩個方面,并定期向校級心理危機預警系統(tǒng)匯報工作。
班級三級心理危機預警主要負責人是心理健康委員,主要負責對班級學生的異常行為進行收集與匯報,輔助教師加強對學生心理危機工作的預警。
在完善三級心理危機預警網絡的基礎上,將現代信息技術引入到日常心理健康管理工作中,建立扁平化的預警監(jiān)控網絡,促進不同心理危機預警體系之間的信息交流,提升對心理危機事件的預警時效性。
四、結語
總而言之,面對網絡時代高頻率、高發(fā)展速度的學生心理危機發(fā)展現象,高校應從其特點和根源入手,加強校園心理危機的預警工作。為了有效避免學生群體心理危機事件和個體心理危機事件的發(fā)生,高校需要分層級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完善網絡輿情監(jiān)控網,從而做到防微杜漸。
參考文獻:
[1]駱莎.論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現代轉型[J].思想理論教育,2020(01).
[2]馬桂蘭.大學生認知模式心理危機干預理論概述[J].甘肅科技縱橫,2018(12).
[3]鄧軍彪.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防范及干預研究[J].大學教育,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