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宇航 葉雪露
【摘要】 粵西文化有著源遠流長的發(fā)展歷史,它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嶺南文化中的一部分,亦可稱其為嶺南文化的亞文化。清代粵西地區(qū)的文人鐘德祥對陶淵明詩歌的接受和學(xué)習,是嶺南詩歌在此區(qū)域傳承和發(fā)展的重要體現(xiàn)。通過對鐘德祥部分“和陶詩”的淺析,可以粗淺了解其對陶淵明思想觀念的學(xué)習,對陶生活方式的追慕和對陶詩歌創(chuàng)作方式的模仿。由此亦可窺見清代嶺南地區(qū)文化分支中詩歌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文化現(xiàn)象。
【關(guān)鍵詞】 粵西地區(qū);嶺南詩歌;清代文人;鐘德祥;和陶詩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31-0037-03
基金項目: 廣西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清代嶺南詩歌的書寫與嶺南文化研究”(YCSW2020088)。
一、清代粵西地區(qū)的文人鐘德祥
(一)粵西地區(qū)與粵西文化
粵西地區(qū)地處祖國南疆,地理位置與自然環(huán)境較為特別。從我國地形全貌上看,它屬于東南丘陵的一部分,就今天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行政區(qū)劃上看,則有著自成一體、相對獨立且頗具特色的地貌結(jié)構(gòu)。
粵西是一個多民族地區(qū),境內(nèi)生活著以漢族、壯族等十多個民族的人民,這些民族的生命力長久不息,其衍生出來的文化除了各具特色之外,亦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的共性。如今有學(xué)者認為,考慮到歷史與現(xiàn)實兩方面的原因,研究獨立成類的粵西文化是有充分意義的,之所以稱粵西文化而不稱廣西文化,是因為我們的研究比較多地注重文化史。①
粵西文化有著源遠流長的發(fā)展歷史,它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嶺南文化中的一部分,也可稱其為嶺南文化的亞文化。雖然受到地理條件與其他因素的限制,粵西文化的發(fā)展與我國主流的傳統(tǒng)文化不可同日而語,但它作為我國古代沿襲的少數(shù)地區(qū)分支的文化現(xiàn)象,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與地位??偠灾缃裉接懙摹盎浳魑幕?,是指在粵西這方土地上的各族人民長期以來共同創(chuàng)造的具有粵西特點的區(qū)域文化②。
(二)鐘德祥的身世背景
鐘德祥(1835— 1905年),字西耘,自號園公、愚翁、蟄窠翁等,晚號耘翁,廣西宣化(今南寧)人,光緒二年(1876年)進士,入翰林院庶常館,散館授編修,一生官至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德祥公少時家境困窘,父親被讒誣入獄,他被迫離家避難,此后通過個人努力,逐級科考而高中進士。光緒帝的師傅翁同酥曾在日記中這樣描述鐘德祥:“策甚好,字亦佳?!逼浼抑杏小耙婚T三進士”之稱,其弟鐘德瑞、其子鐘剛中亦先后連中進士。另外,鐘德祥為政之時頗有建樹,還寫下了不少詩文,書寫個人心跡和當時的政事民情。其詩文在當時的文壇已有名聲,風流文采與超妙書法為時人稱道,德祥公所到之處,人們都盛邀其作詩題聯(lián)。
在鐘德祥眾多詩作中,有一部分詩作值得注意,例如《和〈山海經(jīng)十三首〉》所寫“行從陶與蘇,得吾歸也哉”,還有《至杏樹下作》的“老子賞花亦尋常,愛古梅雪幽菊香”,《種菜》里描寫的“浹辰森萌生,嫩茁綠可愛”和“此味澹泊足,慎勿語等輩” ③等,由鐘氏的田園詩中,顯然可見其受了陶淵明和蘇軾的影響,平淡中蘊含著任情至性的樂觀態(tài)度。
1895年夏天,鐘德祥被貶官流放,長達六年的謫戍生活里,也是他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高峰時期。正在此間,鐘德祥作有《蟄窠和陶詩》集,于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丙申作了36組,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丁酉作有19組,這55組“和陶詩”真摯樸素。鐘德祥創(chuàng)作田園詩是學(xué)習陶淵明和蘇軾的結(jié)果,則從這些“和陶詩”中,或許更可直觀窺見這位清代的粵西文人對陶淵明詩風的接受,且融匯個人經(jīng)歷與感悟,重新書寫并進一步傳承的足跡。
二、鐘德祥對陶淵明詩歌的接受
鐘德祥的55組“和陶詩”可看作清代粵西文人對陶淵明詩歌的接受,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視作是德祥公學(xué)習蘇軾的成果。因為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蘇軾在嶺南流放時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組較為全面的“和陶詩”,他先后共書寫了124首“和陶詩”、10首《歸去來集字》以及1篇《和歸去來兮辭》。而后世被流放到塞北的鐘德祥,前后共創(chuàng)作了141首“和陶詩”(本文著重分析《蟄窠和陶詩》中前16組詩),10首《歸去來集字詩》和1篇《〈述酒〉解》,可謂命運巧合,參見鐘氏的《和〈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所寫“天弢劇戲弄,以予為拘拘。便得師淵明,愛此同吾廬?!?/p>
另外,鐘德祥在《和〈時運四首〉》的序言中還寫道:“丙申三月,塞居始。和霽獨游荒山,蕭然離人,欣慨兩忘,不必與淵明同,亦不必其異也?!闭f明其和陶詩不僅僅是模仿,而是不求與其同,亦無須思考與其有異,但求物我兩忘,逍遙自在的境界,體現(xiàn)出深層的歸隱精神本質(zhì)。總之,德祥公的“和陶詩”不能一言概之是學(xué)習蘇軾或是陶淵明的成果,三者之間應(yīng)是一脈傳承的關(guān)系,如鐘氏的《和〈贈羊長史〉》,序言便言“東坡先生謫儋耳時,其子叔嘗至京師,有以扇障面避去者……坡翁乃和是詩”,鐘德祥作此詩的原因亦是由現(xiàn)實而感,“岑溪李子書亦時以書畫卷冊遺余塞上……爰仿和一篇寄子書”,可見鐘氏的“和陶詩”不是單純跨越蘇軾之“和陶詩”而仿陶淵明而作,偶也有從東坡詩得來靈感,再賦以個人經(jīng)歷情思而作。
三、陶詩與鐘詩的比照分析
本文僅就鐘德祥于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丙申作的36組“和陶詩”中的前16組,與原陶詩進行比照分析。前文提及,陶淵明、蘇軾與鐘德祥三人的“和陶詩”關(guān)系是一脈相承的,故而在德祥公的“和陶詩”中,不單純體現(xiàn)鐘德祥對陶淵明詩歌的接受,其中也能看到鐘氏對蘇軾“學(xué)陶”的繼承。
(一)學(xué)習陶淵明的思想觀念
1895年夏,鐘德祥被罷官流放張家口,舉家搬離京都,至此開始了他長達6年的謫戍生活。從其最初創(chuàng)作的“和陶詩”來看,鐘德祥先是向陶淵明學(xué)習了曠達超脫的思想觀念,從而抒發(fā)并排遣自身貶謫塞北的苦悶憂思。例如:陶淵明之《停云一首》,抒發(fā)的是其思念親友的情感,而在鐘氏的《和〈停云四首〉》中,先是表達了他與友人深刻的知己之情:“蘭言同心,得一已多?!雹苄型净揸?,此時觀覽四季萬物,不禁慨嘆命運,與友人相交之難忘。
貶謫生活中鐘氏的孤影獨樂,又體現(xiàn)在《和〈時運四首〉》中,“獨游荒山,蕭然離人,欣慨兩忘,不必與淵明同,亦不必其異也?!辩姷孪榇浩讵氂?,羨慕陶公晚年生活的自得,蘇軾被貶過海仍得安歸,如今自身能安守立命,也算知足。陶淵明在《連雨獨飲》中抒發(fā)其孤獨哲思,集中表現(xiàn)了其生死觀,鐘氏和此詩時,還效仿了蘇軾詩作,“飲酒不如陶,安所忘醉天。學(xué)道不如蘇,遑問吾宗先”,主要表達對萬物生命、生死悲歡的比照感悟,借飲酒一事,靜坐冥想,彰顯其超脫自然的心態(tài)。
陶淵明的《榮木一首》為其出仕前所作,“采采榮木,于茲讬根。繁華朝起,慨暮不存。貞脆由人,禍福臨門” ⑤,表達了其欲建功立業(yè)的心態(tài),從中可見陶淵明受儒家思想影響之深。鐘氏對應(yīng)的《和〈榮木四首〉》,則是歲月積淀下的心態(tài)映射,“萬里千釣,爰責我驥。九折回車,乃終不至”,以“榮木”一生的遭際比喻,表現(xiàn)出鐘德祥當時慨嘆人生命運無常的心境,從一開始的“當有用時”,到后來的“不自愧畏”,人生一途終有盡時,保持平常心即可達到新的境界。作為其貶謫之后的第3組“和陶詩”,從此前的自得閑適,到如今的樂觀與曠達,可以窺見其心態(tài)之變化。緊隨其后的《和〈贈長沙公〉四首》,除了寫粵西之地清明時節(jié)祭祖的習俗,還通過寫祭奉祖先一事,道出時人應(yīng)當腳踏實地做實事,為后人做出表率的道理,這與《和〈榮木四首〉》心情是相通的。
而到了陶氏的《答龐參軍一首》,寫的是陶淵明與龐參軍此人相交、離別而又重逢之事,“勖哉征人,在始思終。敬茲良辰,以保爾躬”⑥,對友人的勖勉中飽含了警誡之意。鐘德祥之《和〈答龐參軍一首〉》則更多的是寫隱逸生活當中的心態(tài),“坐想玄默,行歌古風”,而“追和公詩,坡惟古欣。彭澤倦鳥,儋崖一云”,又可見其對淵明與東坡境遇和人生的感慨。
(二)追慕陶淵明的生活方式
在鐘德祥這36組“和陶詩”中,大部分寫的是其貶謫生涯中的田園生活,以田園詩為主體。例如,《和〈酬丁柴桑二首〉》雖是酬贈詩,但主要寫了鐘氏的耕種生活,“歸耕不早,悔無終始”和“泥途載路,褰裳末由”,雨天泥濘,田園生活仿佛幻世,似浮似休,這與后來所作的《和〈和劉柴?!怠芬庵枷嗨?,雨后觀人種菜,得一荷鋤翁相留,只道“作苦無外求,袖手慚何如”,可見田園生活的樸實安逸。至于《和〈還舊居〉》一首,與陶詩精神呼應(yīng),陶詩以世事變遷與時光短促為念,鐘詩除了慨嘆時光飛逝,卻頗有怡然自得之感,從“月色如約人,游行憺忘歸”到“獨坐送月落,一枕萬念揮”,鐘氏在自然風光的感染下,乘月而出,忘我而歸,不畏污泥阻,精與神相依,倒與蘇東坡被貶黃州之時創(chuàng)作的《定風波》有異曲同工之妙。除了寫自身的田園生活,還有鐘氏的“勸農(nóng)詩”,在《和〈勸農(nóng)六首〉》,這組詩則實在地順承了陶詩的主旨,為的是親躬耕,勸農(nóng)事。
他的《和〈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一詩,又與陶詩意旨不同。陶詩是有感于人生無常,以抒心中之郁悶,鐘詩則是在游墟墓間,靜享此中意趣,“山水寂以靜,臥琴不復(fù)彈。明月照爾我,各有閑適意”,偶游于田間村舍,得一路人招待,感意而作,悠然閑適。無獨有偶,陶淵明作《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時,丁母憂居喪在家,他懷念“荷條丈人”“長沮”和“桀溺”這些隱居之士,進一步表達自己躬耕隱居的決心;而鐘德祥作《和〈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寫的是“冥濛雨沉山,意覺開戶遠”,描的是“雨收眾峰出,潑眼青綠新”,嘆的是“曠然既無懷,意與鳥雀欣”,在這幽然山間,撲面而來的是清新曠麗之感,鐘氏垂簾溫爐,和韻而作,凸顯的是其隱居生活的自由自在。
(三)對陶淵明詩歌創(chuàng)作方式的繼承與接受
鐘詩對陶詩創(chuàng)作方式的接受,也體現(xiàn)在對其詩歌經(jīng)典意象的繼承上。陶詩中的“歸鳥”意象是其歸隱的象征,歸鳥遠飛引發(fā)歸路感想,鐘氏的《和〈歸鳥四首〉》,似陶一般以“歸鳥”自比,“翼翼歸鳥,翼于荒林”,自謫塞上,鐘氏戶外之跡幾絕,倒如歸鳥隱林般,“渺莽四野,中情儃徊”。
另,陶淵明作有《乞食》詩,雖言乞食,但非真的乞討,饑餒固難,實際受惠于人更難也,寫的是淵明晚年之窘迫潦倒,而由此表現(xiàn)其率真曠達的心態(tài);古來寫《乞食》詩者,或以此為題之人甚少,鐘德祥由此題而和,寫丙申年之災(zāi)荒,敘述當時百姓之苦,再由此表達他的悲傷與哀嘆,“賑救在實心,亦在濟時才,此言滋可悲,敢為凡百貽”,鐘氏的《和〈乞食〉》,可見其對生民百姓疾苦的關(guān)注與自身難保的悲痛無奈。既提及陶淵明的《乞食》詩,其還有一詩名為《有會而作》,此詩與《乞食》主旨相近,寫陶公不愿乞食,卻由當時的饑荒而生發(fā)出對百姓的同情與沉痛心情;鐘德祥的《和〈有會而作〉》則是以后人的立場而作,與陶淵明時代的饑荒做對比,后來人的生活可食酒肉,可享平實的田園生活,而過去的饑荒流民只能忍受天災(zāi)之苦?!熬迫饣恳皇溃l必澹泊非。寒泉薦香綠,旨哉天所遺?!苯裎魧Ρ龋梢婄姷孪閷^去的感慨,以及他對如今生活自足的欣慰之情。
“酒”之于陶淵明,是歸隱生活的重要寄托,“雖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飲酒二十首(其十)》) ⑦,而在其《止酒》一詩中,共二十句詩,每句一“止”字,含義不盡相同,詩有俳諧意味,亦寄有個人感慨;鐘德祥則不飲酒,他作《和〈止酒〉》一詩,是直接順承應(yīng)和陶詩之作,“陶公性嗜酒,常若不能止”,可見陶淵明與“酒”的淵源之深,但鐘詩未達陶詩之妙,全詩僅二處“止”字,創(chuàng)作契機是“家人作食,兒子以酒,遂止之。因和淵明《止酒》,輒自笑也”,可見其和詩也可以是為了應(yīng)時應(yīng)題,有感而作。
鐘德祥的和陶詩中,出現(xiàn)的第一組體量最大的詩是《和〈擬古九首〉》。陶詩是模擬古詩之作,除第九首或寓有易代之感外,其余主要是傳統(tǒng)的古詩題材;鐘詩的《和〈擬古九首〉》,有借物詠懷之詩,如其一、其三、其六和其九,借梅、蘭、竹、松以抒自身品格追求,“脫落盡枝葉,歲寒敢相負”“霜雪調(diào)眾榮,松柏乃獨有”,哪怕身處深幽凜冽,亦不能屈于現(xiàn)實。有懷念古今賢人義士之詩,如其二、其五,“辭家夙嚴架,翛然追韓終”與“東方有一士,百事不自完”,通過引論古人賢士之例,抒個人心聲與嘆息。有寫人生境遇,慨嘆人生易逝之詩,如其三、其八,借“籠鳥”“大鵬”擬喻,抒發(fā)感慨,人生如天地過一瞬,安知其所如?“少時壯且厲,切云冠遠游,滅沒無姓名,悵望何可求”,少時欲遠游,途遇駭浪險阻,晚歲方知時光易逝而蒼茫惘然。有抒個人抱負與感懷之詩,如其四、其七,“獨立縹緲顛,巍巍復(fù)堂堂”“陶陶吾陶陶,如何復(fù)如何”等。陶詩和鐘詩兩組“擬古詩”主要皆是借古詩題材,來抒其時感懷之事,無論是借物抒情,或是懷古詠懷,抑或是慨嘆人生際遇等,都可在詩中窺探陶鐘二人當時心中的所思所感。
四、結(jié)語
“眾所周知,古典詩學(xué)是一直處在動態(tài)發(fā)展中的,若不在具體的歷史過程中把握其運動軌跡,就會遺失其具體語境下的所指,使歷史上的概念、范疇和理論命題喪失豐富的內(nèi)涵和實踐意義。” 清代作為中國傳統(tǒng)詩學(xué)研究的集大成與終結(jié)的特殊時期,陶淵明接受史的研究在這段時期有著其不可替代的價值與地位,而鐘德祥作為清代粵西地區(qū)的文人代表之一,其學(xué)習并吸收陶淵明詩歌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清代嶺南文人在詩歌領(lǐng)域繼續(xù)探索的表現(xiàn),本文僅擇取了鐘德祥眾多“和陶詩”中的部分組詩進行淺析,粗疏之處尚待完善,期以此篇為后來學(xué)者提供新視角,提供更多的批評與指正。
注釋:
①②胡大雷:《粵西士人與文化研究》,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4年版,第3頁,第13頁。
③④本文所引詩文,如無特殊說明,皆引自鐘德祥著,雷達輯校的《鐘德祥集》,廣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不一一出注。
⑤⑥⑦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中華書局2018年版,第13頁,第26頁,第256頁。
⑧蔣寅:《進入“過程”的文學(xué)史研究》,《王漁陽與康熙詩壇》,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1年版。
參考文獻:
[1]鐘德祥著,雷達輯校.鐘德祥集[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0.
[2]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8.
[3]胡大雷.粵西士人與文化研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4.
[4]蔣寅.王漁洋與康熙詩壇[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
梁宇航,第一作者,女,廣西人,廣西師范大學(xué)在讀碩士,研究方向:先秦兩漢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