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靜
【摘要】 對于半生飄零、輾轉(zhuǎn)科場的詩人馮云鵬來說,詩集《掃紅亭吟稿》是其一生重要的寫照,而詠物題材詩歌是其中一大特色??疾爝@些詠物歌,不僅可以探知通州、山東兩地豐富的物產(chǎn),了解馮云鵬的詠物歌創(chuàng)作,更能夠讀出真情至性、關(guān)注民生的儒者情懷。
【關(guān)鍵詞】 掃紅亭吟稿;馮云鵬;詠物詩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04-0006-02
馮云鵬(1765-1835),字九扶,又字滟澥,號晏海,又號紅雪詞人,通州石港場(今南通崇川)人,清代詩人、詞人、金石家。《掃紅亭吟稿》共十四卷,包括馮云鵬于通州時創(chuàng)作的四卷,山東旅居時創(chuàng)作的十卷,附錄友人詩歌397首以及詩序三篇,并于道光十年(1830年)編刻完成。本文嘗試從詩集《掃紅亭吟稿》中詠物題材詩歌入手考察,以期從中管窺詩人的儒者情懷。
根據(jù)清代學者俞琰在其選編的《詠物詩選》自序中云:“古之詠物。其見于經(jīng),則灼灼寫桃華之鮮。依依極楊柳之貌。杲杲為出日之容。凄凄擬雨雪之狀。此詠物之祖也。而其體猶未全。至六朝而始。以一物命題?!蔽覈谝徊吭姼杩偧对娊?jīng)》中編有景物描寫的詩句,然只是詠物片段,未獨立成篇。直至六朝,始出獨立成篇的詠物詩歌。作為乾隆至道光年間詩人,馮云鵬善于借詠物來表達自我情感與志向。
一、“食無求飽”——君子之志
《尚書·洪范》中所提出的治國“八政”以“食”為第一位。所謂“凡人之所以生者,衣與食也”(《淮南子·泰族訓》)飲食作為個體生命存在的基礎(chǔ) ,不僅與百姓的日常生活有著最為密切的關(guān)系,更是儒家仁政理想得以施行的保障。馮云鵬的詠食物詩,如詠山東的晉韭、冰魚、女兒蟶、西施舌(茶葉)等,如詠家鄉(xiāng)通州(今南通)的臘八粥、萱草麪、梅花茶等,或表達對百姓生活的關(guān)注,或表達鄉(xiāng)關(guān)之思。馮云鵬借眼前的山東食物與家鄉(xiāng)通州(今南通)傳統(tǒng)食物做對比,抒發(fā)對山東食物的喜愛和“風味憶家鄉(xiāng)”的濃濃鄉(xiāng)關(guān)之思。如《西施舌》(卷七):
雅號錫吳宮,形尖味不同。依稀開素齒,能否唾紅絨。
品出江瑤上,鮮余臘雪中。敲冰古鎮(zhèn)口,脂澤落膠東。
此首五言律詩為道光三年(1823年)馮云鵬旅居山東時所作。文中西施舌為膠州茶葉一種,因其形似蛤而尖,小如舌出得名。首聯(lián)從茶葉的雅號、形狀以及茶味入手,對茶葉功用角度描寫。最后為了說明西施舌的珍貴,詩人對茶葉生長的時間“嚴冬”、地點“膠州古鎮(zhèn)口”做了詳細說明,更顯一杯茶的得來不易。類似描寫山東食物的詩歌還有如《水鏟》(卷七),詩歌在體式、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創(chuàng)作時間等方面與上文《西施舌》頗為類似。而西施舌是山東膠州特產(chǎn),《水鏟》卻是描寫山東與家鄉(xiāng)通州(今南通)皆有的物產(chǎn)。眼前的水鏟,相較西施舌更多的是勾起游子的鄉(xiāng)關(guān)之思。還有如《女兒蟶》(卷七),食物的鮮香味美背后透出詩人隱隱的人生苦澀滋味。還有如道光六年(1826年)詩人于萊州所作《衛(wèi)幼桓送至晉韭冰魚羊羔蕨菜分詠四首晉韭·冰魚》:
??诔始旬a(chǎn),潛鱗玉一堆。網(wǎng)應和雪下,籠每帶冰來。
望去柔無骨,餐余味滿鰓。少陵吟白小,遜對此寒梅。
按照詩歌編年排序,本首詩應寫于嘉慶十五年(1810年)于嘉慶十八年(1813年)間。此時馮云鵬勤于科考,常于通州(今南通)金陵(今南京)兩地輾轉(zhuǎn)。本詩除卻文本中對臘八粥材料、香味的描寫,更是有貧苦歲月中“貧家況味變瓊漿”的人文氣息。將“貧家”與“王侯”享用的臘八粥做對比,強烈突出百姓生活的貧苦與無奈。除卻關(guān)注食物自身的美味,詩人更是焦心食物背后百姓的生活。馮詩從科場飄零到百姓生計 ,從一菜一粥到一茶一酒,整個外部世界都與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融合無間,并都折射出詩人的君子之志。
二、“仁者樂山”——仁者閑情
鐘嶸《詩品序》云:“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笨梢?,大自然的四季變化,春花冬雪與儒者情志、詩歌創(chuàng)作密切相關(guān)?!墩撜Z》云:“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比收呦矏凵?,喜愛安靜,終得長壽。換言之,仁者有自己的娛樂方式,且因為娛樂方式偏靜態(tài),最終得“壽”結(jié)果。此種“樂山”閑情在馮云鵬的詠植物類詩歌中拳拳可見。其中詠花最多,如水仙花、花須、蝶粉、茉莉花、子午蓮、玉簪花、夜來香、荷花等;詠樹木類次之,如柳樹、夾竹桃、四季槐等。在《雪美人八首》中借荷花清麗脫俗卻遭人妒忌的遭遇,表達詩人對自我才能的肯定和對過往科考之路的反思。在《夾竹桃山東名柳葉又成一律》《詠野茉莉》中,展現(xiàn)了花兒清幽淡雅的香氣,剛強、甘于寂寞的性情,抒發(fā)“終年對此堪派遣,不為科場舉子忙?!钡摹坝迫灰娔仙健遍e情。除卻上文馮詩對花、樹木等的詠唱,詩集中作者更是以詠菊組詩為詩集單獨一卷。
我國古代文學史中,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于東晉奠定了“菊”清高脫俗色彩。菊花組詩中,馮云鵬從“菊”的生長環(huán)境、社會功用著筆。如第三卷《詠菊九首和金月梧丈韻》組詩《菊圃》《菊徑》《菊枕》《菊酒》等篇目所示,“青囊秘合堪高臥,不夢南柯夢范村。”(《菊枕》)中化用南柯一夢的典故表現(xiàn)菊花凌霜傲放的品格。在“既可餐英還作釀,酒泉郡里悟柴桑?!保ā毒站啤罚┲?,于秋風嚴霜摧殘下,百花早已廢盡,而菊花依然傲立群芳。菊花既可做餐又可釀酒。戰(zhàn)國時期,屈原用香花香草修飾自己,以表對自身修養(yǎng)的重視。而乾嘉時期的馮云鵬愿意為菊僻一卷作組詩,充分展現(xiàn)了詩人的“仁者樂山”情志。
三、“憂民之憂”——民本之思
我國民本思想萌芽于商周,發(fā)展于春秋,隨著亞圣孟軻提出救民于“倒懸”及 “水深火熱”, 強調(diào)從“恒產(chǎn)”著手建立和諧社會, 主張“民為貴, 社稷次之, 君為輕”的民主關(guān)系,致使儒家民本思潮進入鼎盛階段。馮云鵬“憂民之憂”的社會思考源于儒家的民本思想。在秉承儒家溫柔敦厚的詩教觀基礎(chǔ)上,詩人懷揣一顆現(xiàn)實主義關(guān)注民生疾苦的儒者之心,寫下《蟹子洼觀灶六首》(卷四):
其一
一潮千畝涂,一雨十日漬。剛攤半場灰,催鹽人已至。
其二
套鹵積成池,頻試石蓮子。兒饑且勿啼,鹵嫩鹽難起。
其三
主錢碎復支,月錢虧還在。新鐅不滿年,舊盤幾百載。
其四
鐅屋矮囹圄,悶火生炮烙。春秋如是觀,炎夏更何苦。
其五
任重難登堤,牛跪足皮裂。車上桶桶鹽,車下點點血。
其六
掀手積雪山,覆席時時補。前功未可忘,旦夕愁風雨。
由于宋代始創(chuàng)的制鹽技術(shù)“折中法”使得鹽產(chǎn)量大增,通州地區(qū)的海鹽銷量一度居全國之首,這一地位從宋代一直保持到清末?!缎纷油萦^灶》則是描寫這一時期通州(今南通)地區(qū)鹽業(yè)鼎盛狀態(tài)。但是詩人沒有被眼前蒸蒸日上的繁華景象迷惑,而是將目光放到繁華背后辛勤勞作的鹽民身上,為其苦難而痛心。
《蟹子洼觀灶·其一》描寫曬鹽第一道“攤灰”工藝。圍來灘場數(shù)畝,然而一場雨水便使鹽民數(shù)十日辛苦瞬間付之東流。損失之后只好另開灘場,然而灘場泥還未削完,監(jiān)工就來催促造鹽進度;《蟹子洼觀灶·其二》描寫“制鹵、煎灶”工序,一派繁忙有序的成人工作場所時不時傳來嬰兒啼哭的聲音。如果不是家中無人照顧嬰兒,母親又怎么會帶著孩子來鹽場烈日下暴曬呢?詩人細致描寫鹽民無奈的心理活動,展現(xiàn)鹽民生活狀態(tài)的窘迫;《蟹子洼觀灶·其三》中,詩人直接從鹽民工資結(jié)算情況入手,反應鹽民生活的拮據(jù)不易。鹵水結(jié)晶用的新新舊舊的鍋以緊張勞作的鹽民為背景,無聲訴說著鹽民世世代代日復一日的艱苦生活。
同樣是煮鹽結(jié)晶工序,同樣是從鹽民惡劣的工作環(huán)境描述,著名遺民詩人吳嘉紀的《絕句》和《望君來》與《蟹子洼觀灶其四》形成了隔空對唱:
白頭灶戶低草房,六月煎熬烈火旁。
走出門前炎日里,偷閑一刻是乘涼。(《絕句》)
小舍煎鹽火焰舉,鹵水沸騰煙莽莽。
斯人身體亦猶人,何異雞鷸釜中煮!
況復今年春夏雨,弗息沙柔泥淡絕鹵汁。
坐思烈火與烈日,求受此苦不可得。(《望君來》)
“鐅屋矮囹圄,悶火生炮烙”一句通過描寫四季如一從不間斷加熱的鐅鍋和又矮小又悶的煮鹽房子,表現(xiàn)鹽民工作環(huán)境的極端惡劣;與馮詩相似,吳也抓住了煮鹽房子和工作時間的特點,訴出“白頭灶戶低草房,六月煎熬烈火旁”的鹽民惡劣的工作環(huán)境。另外,吳詩還聚焦一位“白頭”鹽民。此處的“一老”與《蟹子洼觀灶其二》中的“一兒”相互補充,更是深刻全面揭露了當時社會中上至嗷嗷待哺嬰兒,下至白發(fā)蒼蒼老人皆不得安寧的生活狀態(tài)?!按呵锶缡怯^,炎夏更何若”鹽民眼中即使涼爽之秋也與夏日炎熱無二,一番對比,令人心酸。吳詩結(jié)尾“坐思烈火與烈日,求受此苦不可得?!币彩桥c組詩其一“一潮千畝涂,一雨十日漬”描寫狀況類似,可見兩位詩人對鹽民生存狀態(tài)的關(guān)注達到超時空的共鳴。
馮云鵬不僅關(guān)注家鄉(xiāng)鹽業(yè),更用領(lǐng)略天地的胸懷寫下了《寧洋灶觀?!罚?/p>
濱海更無地,東開望眼寬。乾坤交一盒,日月躍雙九。
龍起水能立,風來屋不安。鹽場開斥土,萬井雪漫漫。
此篇詩歌寫于通州寧洋縣(今南通寧洋),詩人沒有局限于同情眼下鹽民的辛勤勞作,而是在沒有明確邊際的海邊放眼眺望東方。南通瀕江臨海,詩人于通州一隅東開望眼。波濤涌起,海風讓海邊鹽民的屋子也感受到大自然狂野的力量。放眼望去,千里鹽場白地令人炫目,可見詩人對民生的密切關(guān)注。
細檢馮詩中與詠物題材相關(guān)作品,或者可以說 ,馮云鵬不僅是一位 “名士風流,不受塵寰拘束”的靜守儒生,還是一位任身世浮沉都能于每一餐飯、每一杯茶、每一朵花中固守其志、憂民之憂的詩人。這些帶著人生百態(tài)的詠物詩歌折射出的詩人形象,與其說是一位 “平生性所耽”的失落之人,或毋寧說是一位真情至性、關(guān)注民生的醇然儒者。
參考文獻:
[1]俞琰.詠物詩選[M].成都:成都古籍書店,1984.
[2]何寧.淮南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8.
[3]程樹德著,程俊英,蔣見元點校.論語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0.
[4]陶淵明.陶淵明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