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峰
摘要:探究式學習是一種科學的學習過程。它強調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自主探索以獲取知識。地理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關鍵詞:探究式學習;地理課堂教學;能力培養(yǎng);自主探究
引 言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老師為表演者,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作為主角,而學生則作為聽眾。以至于讓作為以認知為主體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導致教育教學效果不能達到理想的高度,同時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合作能力和信息綜合能力也得不到提升。而探究式學習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的高效性的學習方法。在地理教學中合理利用探究式學習,讓地理課堂更加充滿激情,我們在進行地理課堂教學是可以結合學科特點,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積極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設置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從而掌握基礎知識。要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較好的應用探究式學習方法,我認為我們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立足教材,設計問題,認真?zhèn)湔n
就高中地理而言,教師在展開教學之前,首要就是做好備課工作,熟悉教材,制定教學目標,分析教學重難點。立足教材并結合教學對象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教學方法,設計探究性問題,引入新課。傳統(tǒng)選擇的教學一般是教師直接講述,學生被動學習的填充式、灌輸式的模式。這樣對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塑造,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極其不利,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探究式學習的能力的塑造。
探究式學習的載體與核心是教師設置的問題。學習探究過程是圍繞問題展開的,以問題意識導入新課,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教學氛圍,還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和探究問題的欲望。例如,在進行“地球上的大氣”這一課的教學時,首先明確課程的教學目標——“使學生理解大氣圈作為地球圈層之一,對我們人類生存的意義”,然后根據教學目標來設計相應的探究性問題,如:“平均距離差別不大同樣受到太陽輻射的地球和月球,月球晝夜溫差極大而在地球上的晝夜溫差卻極小,這是為什么呢?”從而導入新課。
二、聯(lián)系生活,結合知識,構建情境
由于地理學科特殊們學科特點,學生在初步學習高中地理會有畏難情緒,認為高中地理知識點過多,難以記憶,而且離實際生活距離較遠,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性不強,從而容易喪失對地理學科的學習樣興趣。
造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固是教師于授課過程中延續(xù)填充式的傳統(tǒng)摸式,或者僅僅是圍繞教材展開,缺乏趣味性,造成了知識與應用脫節(jié)的現(xiàn)象。地理學科本身就具有繁多的知識點,大部份學生在尚來理解的情況下直接死記硬背,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地理印象越來越差,甚至產生抵觸情緒,這種模式大大地降低了學習效率。
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更該將教村中的知識點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設計探究式教學情境,將教材聯(lián)系生活,從而創(chuàng)設探究教學情境,指導學生利用書本知識來認識地理現(xiàn)象。例如,在進行“氣象災害”的教學時,則可以聯(lián)系近期實際的天氣變化和一些典型的氣象災害來構建該課的探究式教學情境,如“近期(今年)哪些地方曾發(fā)生過較大的自然災害?我們怎樣來降低這些災害對人類的影響?”
三、重視互動,合作探究
課堂互動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課堂教學的互動程度決定課堂教學的質量,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那么教師在展開教學的時候就一定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活動的目的是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以及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具體而言,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學模式,教師提出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生生討論,師生討論的形式,按照提前分配好的任務,引導學生積極討論問題,思考問題。如此一來學生之間既是問題探究的合作者,又是問題又是競爭者。取長補短、團結協(xié)作較大地提高了課堂效率。例如在進行“自然資源的利用與保護”的教學時,我們可以設置下列探究性問題——舉出身邊的可再生資源與非可再生資源,怎樣對它們進行合理的開發(fā)與利用?引導學生分組探究討論,再生和不可再生中了解有哪些、有什么區(qū)別,它們的優(yōu)缺點是什么。
四、積極引導,統(tǒng)籌全局
在課堂上,教師作為引導者,以啟發(fā)誘導為基本任務。學生作為探究者,是以通過探究、掌握知識為目的,然而由于學生認知水平有限,經驗不足,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往往缺乏目標性或方向性,從而造成學習盲目,效率過低的后果。
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師在展開探究式教學時過于“注重”學生主體的概念而忽略教師的主導地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合理地把握“引”與“探”的關系,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過牽引。例如在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qū)為例”的教學中,教師設置的問題可以逐步推進引導學生不斷探究問題的本質,例如:“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發(fā)生在哪些區(qū)域?成因是什么?”“西北荒漠化的人為因素有哪些?怎樣進行防治?”
總之,教師的教學要為了讓學生能通過課堂學習達到對知識技能的理解與掌握,形成和發(fā)展創(chuàng)新性思維與創(chuàng)新能力。探究式學習是學習者對科學研究的思維方式以及研究方法的學習運用,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讓學生在探究式學習中不斷提升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高地理學科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陳晨:國際探究式學習優(yōu)秀范例集錦[M].北京:中小學教材教學,2003年版。
[2]汪權貴:淺談自主、合作、探究學習[J]. 南方論刊,2004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