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楠 陳守芳 林耿冰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yī)院口腔科 (福建 福州 350005)
內(nèi)容提要: 目的:探討美學區(qū)單牙即刻種植、早期種植與常規(guī)種植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本院2017年5月~2019年5月上前牙單牙種植修復的患者55例,其中19例為即刻種植組(II)、17例為早期種植組(EI),19例常規(guī)種植為對照組(CI);修復完成6個月后復診,觀察并記錄種植體留存率、改良齦溝出血指數(shù)(mSBI)、紅色美學指數(shù)(PES)。采用SPSS 25軟件,非參數(shù)資料使用K-W檢驗,計量資料使用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jié)果:根據(jù)Albrektsson的標準,55例種植體均留存,CI、II、EI組種植體留存率均為100%。II組PES為(10.05±1.026),EI組PES為(10.00±1.118),均顯著高于對照組(8.63±1.065),P<0.05;II組與EI組PES無明顯差異(P=0.884)。結(jié)論:上頜前牙單牙缺失的種植治療,即刻種植或早期種植均可在修復后短期取得更高的PES。
種植義齒用于單牙缺失已發(fā)展成為一種常規(guī)的修復方式,除了骨整合以外,與天然牙協(xié)調(diào)美觀也越來越成為種植成功的重要標準,特別是在上頜前牙美學區(qū)。上頜前牙區(qū)缺牙、即將拔除的殘根殘冠進行種植治療,通常有常規(guī)延期種植、即刻種植和早期種植等幾種主要方式。本研究擬探討美學區(qū)單牙種植的臨床效果。
研究對象為本院2017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上前牙單牙種植患者55例,男29例、女26例,年齡24~52歲,平均(36.73±8.833)歲;其中缺牙≥3月就診而行常規(guī)種植的19例,就診時為殘根(或殘冠)而行即刻種植的19例,就診時為殘根(或殘冠)而行早期種植的17例。
納入標準:年滿18歲未患其他疾病的患者,不吸煙,口腔衛(wèi)生良好,就診時上頜中切牙、側(cè)切牙或尖牙缺失,或以上部位存在無保留價值的殘根,鄰牙牙周健康,上頜骨內(nèi)無病變區(qū)域。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種植位點或鄰牙存在感染性病變;需要進行大范圍骨增量手術(shù)后再植入種植體的患者;吸煙、夜磨牙的患者;患者存在不能耐受種植手術(shù)的因素如全身疾病等。
所有患者術(shù)前行影像學檢查,常規(guī)消毒鋪巾,4%阿替卡因局部浸潤麻醉。共19例患者納入對照組(CI組),就診時缺牙≥3個月,擬行常規(guī)種植,切開、翻瓣后在正確的三維位置植入種植體,19例均在種植體唇側(cè)植入bio-oss骨粉,蓋bio-gide膠原膜。19例患者進行即刻種植(II組),均使用微創(chuàng)拔牙刀微創(chuàng)拔除殘根(冠),刮凈牙槽窩內(nèi)肉芽組織后,按照即刻種植的要求偏腭側(cè)植入種植體,在牙槽窩與種植體間或種植體唇側(cè)植入bio-oss骨粉,蓋bio-gide膠原膜。17例患者進行早期種植(EI組),均在拔除殘根(冠)4~5周后就診,參照即刻種植的位置植入種植體,17例病例均在種植體唇側(cè)植入bio-oss骨粉,蓋bio-gide膠原膜。55個病例均采用埋入式愈合,5個月后進行二期修復,修復完成6個月后復診。
修復完成后6個月時復診,檢查指標如下:
1.3.1種植體留存情況。根據(jù)Albrektsson的標準[1]記錄種植體留存率,標準如下:①種植體無動度;②X線片上種植體周圍無透射區(qū);③無進行性骨吸收;④無疼痛或麻木等。
1.3.2改良齦溝出血指數(shù)(mSBI)[2]。使用牙周探針(約0.5N)在種植體周圍探診,記錄齦緣出血情況,無出血記0分,散在點狀出血記1分,齦溝內(nèi)出血呈線形記2分,大量出血記3分。
1.3.3粉紅色美學指數(shù)(PES)[3]。檢查近中齦乳頭、遠中齦乳頭、軟組織水平、軟組織輪廓、牙槽突輪廓、軟組織顏色、軟組織質(zhì)地等共七個參數(shù),每個參數(shù)分別評0分、1分或2分,相加得出PES。
使用SPSS 25統(tǒng)計學軟件,非參數(shù)資料使用K-W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納入研究的所有種植體均符合Albrektsson的種植體留存的標準,各組留存率均為100%。
如表1,K-W檢驗示三組間mSBI的計分分布無顯著差異(P=0.374)。
表1 對照組、II組、EI組的患者mSBI計分分布情況
如表2,II組PES為10.05±1.026,EI組PES為10.05±1.026,均顯著高于對照組(8.63±1.065),P<0.05;II組與EI組之間無顯著差異(P=0.884)。
表2 對照組、II組、EI組的PES計分(±s)
表2 對照組、II組、EI組的PES計分(±s)
*表示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PES計分 對照組 II組 EI組8.63±1.065 10.05±1.026* 10.00±1.118*
傳統(tǒng)的種植需要將種植體植入愈合良好的牙槽骨,隨著技術(shù)與材料的進步,種植體也可以植入新鮮的拔牙窩或者部分愈合的拔牙窩,即即刻種植或早期種植。在本研究中,所有種植體均獲得良好的骨整合,觀察期內(nèi)未出現(xiàn)種植體脫落及其他并發(fā)癥。各組mSBI計分均未出現(xiàn)3分,計為2分的病例也較少,總體計分較低,表明多數(shù)種植體周圍無明顯炎癥。各組mSBI計分分布無顯著性差異,表明采用常規(guī)延期種植、即刻種植、早期種植對植體周圍是否更易于出現(xiàn)炎癥無明顯影響。少數(shù)mSBI計為2分的病例考慮與粘結(jié)劑存留及患者口腔衛(wèi)生維護方式有關(guān),應引起注意,密切觀察。
即刻種植即拔牙后立刻植入種植體,要求唇頰側(cè)牙槽骨寬度至少有2mm,因此通常需要偏向原拔牙窩腭側(cè)植入[4]。即刻種植的成功率很高,有學者在1年及以上的觀察期內(nèi)發(fā)現(xiàn)可高達97%[5]。因此即刻種植在臨床上應用廣泛。有研究認為,即刻種植有利于種植體唇側(cè)骨厚度的保存,從而有利于取得穩(wěn)定的軟組織水平及美學效果。早期種植是在拔牙窩經(jīng)4~8周的愈合后植入種植體,有研究顯示其較即刻種植具有顯著的優(yōu)點,它可提供3~5mm寬的角化黏膜,降低了創(chuàng)口關(guān)閉的困難,且對于原有根尖感染的病例,能夠降低種植體的感染風險[6]。也有研究認為,即刻種植或早期種植是否會帶來更好的治療效果仍無定論[7]。因此,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討論即刻種植、早期種植與常規(guī)延期種植修復上前牙的效果。
種植修復體和鄰近牙周軟組織穩(wěn)定性在上頜前牙區(qū)至關(guān)重要[8]。2005年,F(xiàn)ürhauser等[3]提出使用粉紅色美學指數(shù)(PES)評估單個種植體周圍軟組織。即通過對近遠中齦乳頭、軟組織水平、軟組織輪廓、牙槽突輪廓、軟組織顏色、軟組織質(zhì)地等七個參數(shù)綜合評價,相加得出PES。研究證明,PES具有一致的可重復性,能夠客觀地評價種植體周圍的軟組織,并提供了一種測量種植體周圍黏膜與相鄰天然牙之間對稱性的方法[9]。有研究表明,對于潛入式愈合的種植體,種植體周圍軟組織的主要變化發(fā)生在連接基臺后的3~6個月[10],故本研究在修復完成6個月后進行觀察。王鳳等[11]研究發(fā)現(xiàn),28個種植修復體隨訪時PES為(10.45±2.25);黃旭瑤等[12]的研究中,20個上前牙單牙種植體修復完成1年后的PES均值為11.3;江希松等[13]研究的上頜前牙單牙缺失中,30例即刻種植、30例早期種植修復1年后的PES分別為(9.02±2.96)、(9.35±2.54)。本研究數(shù)據(jù)與上述研究報道接近。本研究中,對照組的PES為(8.63±1.065),即刻種植組為(10.05±1.026),早期種植組為(10.00±1.118),此二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即刻種植組與早期種植組之間無明顯差異(P=0.884)。表明在上頜前牙單牙種植治療中,相較于常規(guī)種植(拔牙后愈合3個月以上再進行種植),即刻種植與早期種植在修復后短期均可獲得更高的PES評分,此二者之間無明顯差異。
對于上頜前牙單牙缺失的種植治療病例,選擇即刻種植或早期種植可在修復后短期均取得更高的PES評分,臨床上可根據(jù)患者條件進行選擇。修復后長期效果有待于進一步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