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專稿 褚堅
石砰,是浙江溫州蒼南縣的一個漁村,屬金鄉(xiāng)鎮(zhèn)一社區(qū),前接東海,后傍大山。據(jù)說,浙江沿海只有三個東海漁村以石字開頭,象山的石浦因漁業(yè)出名,溫嶺的石塘因新千年的第一縷陽光而被知曉,只有蒼南石砰仍舊養(yǎng)在深閨無人識。
現(xiàn)在,讓我們隨著作者的筆觸,去了解一下石砰的美食,讓人口舌生津的兩種特色糕點:
農(nóng)歷七月十五,是我們傳統(tǒng)的中元節(jié),俗稱“鬼節(jié)”。中元節(jié)是農(nóng)村祭鬼的日子,這一天大小鬼們都出來活動,這樣恐怖的節(jié)日本是讓人非常害怕的日子。但我們民族的智慧是何等了得,硬生生地把恐怖的鬼節(jié)辦成歡快的日子,特別是怕鬼的小孩,那是天天盼著鬼節(jié)的到來。
記得那是在70年代,我剛剛讀小學。在那個吃不飽的年代,什么讓我們最高興呢?回答很簡單,一個字“吃”。兒時有句童謠:“要玩大年初一,要吃三十晚上”,這是那個年代的人所追求的最大愿望。一個人忙忙碌碌一年,就是為了全家一年有個溫飽,端午、中秋和大年三十晚上大吃一頓,初一穿上新衣服奢侈一把,一年就這么幾天快樂。在那個大家都貧窮的年代,不知道什么是好的生活,甚至不知道現(xiàn)在非常流行的旅游。我在金華上中專的第一年,學校周末安排看電影,有一部電影,我當時就非常不理解。就是《愛情啊你姓什么》,這部電影講的是一輛中巴旅游車,載一車人到蘇州旅游的過程中所發(fā)生的愛情故事。對愛情故事我倒能看懂,但我對他們大白天,一幫成年人花錢和時間到處玩不能理解,這樣又花錢又花時間的行為,我感覺不可思議,世界上哪里還有這么悠閑的生活?如今我也經(jīng)常旅游,可見那時的生活是何等的困難和乏味。
農(nóng)歷七月十五,在石砰叫“七月半”,這天中午一般要擺酒。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吃九層糕。九層糕,又名九重糕、千層糕、中元糕等,取長長久久,步步高升之意。過去,每到7月初,長輩們就開始為過“鬼節(jié)”做準備,買上好的粳米,把一年只用這一次的大蒸籠拿出來清洗,到農(nóng)家要來稻草等必需物品。孩子們掰著手指數(shù)日子,盼著節(jié)日的到來,那種等待的歡快,至今我還無法忘懷!
眼瞅著就到了七月十五,長輩們在奶奶的指揮下,搬出稻草在院子里點火燒成灰,收集灰再加入水,過濾,收集黃色澄清的灰水。用灰水浸泡早已洗好的粳米,條件好的家庭加入少量白糖,條件一般的家庭就用現(xiàn)在已經(jīng)禁止使用的“糖精”,待浸泡到一定時間,就用石磨磨成淡黃色湯粉。
接下來是技術活,一般由德高望重的奶奶操作,媽媽、嬸嬸只能在一旁當助手。奶奶可是遠近聞名的做九層糕高手。奶奶把一年一度做九層糕看成是今年全家大事之一,成功與否還會聯(lián)想到今年一年全家的運道,那可不是鬧著玩的!于是,我們這些小孩急切等待著,即使貪玩也不會走遠,時而要到灶房探頭看看,時而靠近灶房聞聞從灶臺升出的陣陣香氣。但我們這時是不能問的,因為奶奶有個教訓,如果在做千層糕的過程中,有人問:“熟了沒有?”那是觸犯灶神,這鍋肯定會夾生。夾生的九層糕是不能吃的。再者,如果做出夾生的九層糕,全家一年的心情都不會好,這與今年的運道有關吶!所以,我們小孩盡管急切盼望著,還是不敢問,只是探探頭、聞聞香而已,這是家法,誰也不敢觸犯!
做九層糕的蒸籠是毛竹做的,四角有四根小竹筒,是通蒸汽用的,底是用2公分寬的竹片間隔一公分左右編成的。做九層糕葉,在竹片底攤上紗布或者洗凈的舊汗衫,然后放在鍋上蒸。要先舀上一碗準備好的湯粉,輕輕地均勻鋪在紗布上,然后蒸熟,再舀上一碗輕輕地均勻澆上,蒸熟。這樣不斷重復,一直蒸到一定的高度。名叫九層糕,實際不一定就是九層。然后取出,將蒸籠倒扣在早已準備好的桌上,此時正是我們小孩歡呼雀躍的時候,大人們也心滿意足地在一旁贊賞著、等待著。
第一鍋往往先給大家分享,分割九層糕可不能用刀,用刀是沒有辦法切開的。這時媽媽會拿出早已準備好的絲線,用絲線將做好的九層糕一扎,一塊讓人垂涎欲滴的九層糕就切下來。請慢,奶奶先嘗,接下來是伯伯、嬸嬸、爸爸、媽媽,然后就是我們小孩們的天地嘍!
小孩們每人拿到一塊香氣撲鼻、半透明、拿在手上抖抖彈的九層糕,輕輕的從上撕下一層,仰起頭放入嘴中,入口即化,不用咬就很快入肚。奶奶緊接著又開始第二籠的制作,這一籠我們小孩可以盡情享受,小肚子鼓鼓的。
傳說九層糕原來還是宮中皇帝享受的高端食品呢,是一個宮中太監(jiān)偷出制作秘方并流傳到民間,我們才享受到如此美味。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這些傳統(tǒng)點心慢慢被人們遺忘,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難吃到。雖然有些小吃店也有出售,但用小蘇打代替草灰水,已經(jīng)沒有了原來的味道。
兒時的記憶往往是永久且不可磨滅的,現(xiàn)在回想起兒時吃過的九層糕,那種甜甜的、香香的、糯糯的,入口即化的感覺,常常使我有自己恢復傳統(tǒng)手工藝做法的沖動。有時到農(nóng)貿(mào)市場買菜,偶爾有九層糕出售,盡管沒有以前自己家制作的那么有風味,但我總是買一些回來享用,并極力向兒子推廣。但兒子不以為然,在他的心目中,這個味道哪比得上肯德基、麥當勞。這可能就是時代發(fā)展帶來的差距,兒時的味道永遠讓人無法忘懷,兒時的回憶永遠是美好的。
年糕與九層糕不同,現(xiàn)在仍然是我們生活的常見食品,過去想吃年糕可沒有現(xiàn)在這么方便。一年也就只能在過年時才能吃到,不像現(xiàn)在想吃就可以到店里買。以前商店里是不可能買到年糕的,只能在過年的時候請來親戚朋友在家一起做。
做年糕,在我們石砰叫蒸糕。蒸糕其實比做九層糕更為重要,因為春節(jié)是一年中最主要的大節(jié)日。一個家庭的蒸糕做多少,代表著一年來這個家庭的收成好壞,這是實力的顯示!年景好,年糕一定要多做,這可是事關“面子”的大事,家庭之間往往有攀比!
一般做出年糕都要吃到農(nóng)歷三四月,先是井字形地疊在桌上晾干,接下來就要放到水里保存,時間一久水就發(fā)酸,但照樣保存,那時也只有這種唯一的保存方法。
做九層糕是女人們的事,蒸糕可是男人們的活。女人在蒸糕的過程中只能是打打下手,主要的工序都由男人承擔,也是男人展示家庭技能和能力的時候。
每年在農(nóng)歷12月25日開始,就要開始忙碌蒸糕。早早準備好上好的晚稻米,清洗、瀝干,然后用石磨磨成粉末。蒸糕的米粉不需要磨得太細。磨好粉,再加入適量的水,攪拌均勻,這可是個技術活!水放多放少全靠經(jīng)驗,往往由家里德高望重的大伯來操作。大伯特別認真,戴上平常很少戴的老花鏡,圍上圍裙,一臉嚴肅,看上去儼然是一位老師傅!本來表情就嚴肅的大伯這時更加威嚴。奶奶、嬸嬸、媽媽這時只能干燒火的“粗活”,我們小孩在院子外與小伙伴玩,一半的心思卻在大伯的身上,急待著蒸糕的出爐。
大伯打開蒸鍋蓋子,一邊用嘴吹著從鍋里升騰上來的熱氣,用小勺挑出一點放到嘴里嘗嘗,嘗出已經(jīng)熟了,就起鍋。把蒸熟的米粉倒在院子里的石臼上,接下來就是我們小孩的工序了。我們六七個小孩子一哄而上,一人一支洗干凈的木棍,沾些水大家你爭我趕地使勁戳。參與這道工序是我們小孩最歡快的時候,在大人沒有看到時,一邊戳,一邊抓起一塊米粉往嘴里塞,味道真不錯?。ň褪怯悬c燙?。┪夷菚r甚至這樣想,其實這時的年糕半成品也很好吃,大人們又何必花時間做成年糕樣呢?
等戳到一定程度,大人們又令我們退出,由家里年輕力壯的哥哥們用石頭槌敲打,爸爸一邊用水打濕手,趁著哥哥舉起石頭槌的空隙迅速用手翻轉(zhuǎn)石臼里的年糕半成品。這時,我對爸爸最是崇拜,因為他干的是最危險的活,我可不敢干!我們站在遠處看,急盼著快進入下個程序。
在石臼里不斷敲打到一定程度,形成一塊時,就搬到早已準備好洗干凈的門板上。大人們圍坐在門板周邊,開始進行最后一道工序,像小孩玩橡皮泥一樣進行揉搓,再用年糕模板印出一條一條年糕或者干脆就搓成一根扁圓型的年糕棍。此時大伯已將第二鍋的米粉調(diào)好放在灶上蒸,他也坐在門板的一頭,看著大家做最后一道工序,時不時拽下一塊塞到嘴里品嘗著或者拿出他的看家本事做成一條小魚、小豬等給我們小孩玩。這時,平常我們不敢靠近的大伯也變得和藹可親了。
就這樣,我家院子里一直熙熙攘攘。這家的年糕做好了,緊接著另一家做,一直要熱鬧到大年三十,這就是我兒時過年的記憶。兒時的過年,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做年糕的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