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甜
市場宏觀經濟研究最核心的就在于預期差,市場上的預期差是時刻存在的,只是我們探究它的能力有限。
當經濟學家在尋找預期差時,起初會因為跟買方的判斷不一致而不被相信,但是漸漸地,隨著信息的變多、時間的推演,買方就會修正自己的觀點,進而改變投資方向。
在這寶貴的一小時空檔里,《首席經濟學家》記者對話李超博士,從央行到市場,從政策制定到與資本市場預期差之間的博弈,李超一直深耕在宏觀經濟研究第一線。他說,市場宏觀經濟研究最核心的就在于預期差。無論是賣方還是買方,都在尋求宏觀經濟對資產價格的指引,而所有的宏觀經濟對資產價格的影響都來自于預期差,市場上的預期差是時刻存在的,只是我們探究它的能力有限。
從大機關走向大市場
2008年,李超從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即現在的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博士畢業(yè)后,加入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wěn)定局金融體制改革處,先后參與我國一系列重大金融改革制度設計;多次參與宏觀經濟與系統(tǒng)性風險研判,是中央銀行宏觀壓力測試小組成員。談及在央行工作的寶貴經歷,李超表示,市場的思維方式與政府的思維方式有很大差別。央行對宏觀經濟判斷和政策制定本身的嚴謹性都是市場比較稀缺的,因為市場總體圍繞著投資,它尋找的是預期差,是對未來高度不確定性的問題進行的判斷;而政府要維持公信力,盡量不要讓政策決策出現錯誤,主要基于實際經濟數據進行決策,嚴謹性、紀律性是很明顯的,從央行出來的首席,都會更加追求邏輯判斷或者數據的嚴謹性。
在機關近八年的歷練,李超形成了扎實的宏觀經濟判斷與政策研究框架,尤其在系統(tǒng)性風險研判和金融改革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2016年,李超加盟華泰證券,此后擔任首席宏觀分析師。2017年,李超率領團隊入圍新財富和水晶球最佳分析師。2018年率領團隊獲得Wind金牌分析師宏觀經濟第一。在2019年12月結束的第十七屆新財富評選上,華泰證券李超團隊獲得了宏觀經濟組第四名。經過四年的賣方歷練,2020年3月26日,李超正式加入浙商證券,任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及研究所副所長,懷著“創(chuàng)業(yè)之心”繼續(xù)自己的賣方研究生涯。
李超表示,任職于證券公司或者投資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家,其目標都是非常明晰的,最終都要落實在大類資產配置價格方向,也就是說宏觀經濟研究最終要指導投資。既然指導投資,核心就要圍繞資產價格,而資產價格的核心驅動力來自于三個字——預期差。通俗來講“預期差不是為了看對,而是在別人看錯的時候我們要看對”,李超解釋,市場往往會根據過往經驗或者基于過往數據形成一致性預期,但市場也有一些它沒有看到的信息,或者邏輯上存在一定的慣性錯誤,這樣的判斷就會與市場一致性預期出現偏差,偏差本身就會帶來收益,當然也可能帶來損失。
市場的預期差是時刻存在的,經濟學家們也時刻都在尋找著這樣的預期差,只是人們判斷預期差的能力是有限的,數據的加工、邏輯的判斷、經驗的積累,或者對政策的差異化理解,都可能會帶來預期差,一旦兌現之后就可能獲得收益。
首席究竟能不能影響市場預期?李超的回答是:能,其影響會隨著路演以及平時與客戶交流的過程中逐漸顯現。隨著在市場的工作年限越來越長,就會發(fā)現,經濟學家是能夠影響市場上部分機構投資者的。當經濟學家在尋找預期差時,起初會因為跟買方的判斷不一致而不被相信,但是漸漸地,隨著信息的變多、時間的推演,買方就會修正自己的觀點,進而改變投資方向。那這個時候,經濟學家實際上就開始影響市場預期了,當越來越多的買方修正觀點,預期差也會越來越少,直到預期全部向市場本身靠攏,投資方向的改變可能就真的兌現了。
賣方與買方的博弈
在李超看來,賣方研究和買方研究最大的差別在于是否真實地持有頭寸。在賣方做研究,總體是不持有頭寸的,所以最需要的就是前瞻性地想到買方的研究人員還沒有想到的邏輯。而且賣方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優(yōu)勢,就是能夠識別市場的一致性預期,真實的市場一致性預期是買方的共識。當賣方研究人員去北京、上海、深圳這些最主要的買方機構路演一圈后,發(fā)現買方觀點都一樣,那么賣方研究人員就找到了市場的一致預期,這個預期往往只有賣方知道,買方的研究員是比較難了解的。
既然知道了買方的一致預期,而我們的判斷跟買方不一致時,就存在一個尋找和確定預期差的過程,這就是賣方研究的主要特征。買方的研究最終是為了投資,所以他們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只是投資的前期積累,而對賣方分析師而言,因為每個投資者的性質不一樣,例如保險的負債久期較長,而公募基金關注的是短期輪動,所以賣方研究的問題往往會更寬泛。
既然賣方的研究如此寬泛,那么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賣方研究員?李超表示,要成為優(yōu)秀的研究員,第一,要有明顯的變異性思維,因為賣方是圍繞著預期差展開的,所以思維方式不能過于大眾化,如果總是跟別人想的一樣的話,尋找預期差的能力就比較弱。第二,需要長期的研究經驗積累,臨時抱佛腳的思維方式不可取,因為宏觀是非常復雜的系統(tǒng),需要長期的積累,即使遇到新問題,也要在長時間的積累上快速形成對新問題的理解。
李超特別提到,賣方的研究不僅要覆蓋買方,而且研究成果產出還要比其他賣方快,有這樣的一類人,對研究雖然沒有任何積累,但是學習能力特別強,兩周時間就可以很快速地形成研究結論,“但是對不起,他已經很慢了,我們就是要一兩天出結果”??焖俚陌研畔⒄沓鰜砘蛘呓o予判斷,更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平時的積累,所以長期積累一些基礎問題的判斷是非常重要的。
這就讓李超對整個賣方人員選材的苛求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最基本的是專業(yè)上要具備比較長的經濟學學習經歷。
第二,盡量不要簡單地學習課本上的模型化方法論,要對實踐有比較深刻的理解,李超提到,自己在對外經貿和央行研究生部(現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學習期間,學校給予的應用型指導特別強,五道口的博士學習,有一半的課程都是高度指導實踐的,這也是李超個人一直追逐的東西,因為他相信經濟學教育不應該脫離現實。
第三,因為李超的團隊比較擅長政策判斷,這就要求團隊成員對政策能快速形成理解和認知,“這個對學生來講是比較難的,原來在中央銀行工作的時候也要通過這種訓練,快速地把自己代入政策制定者的視角去看待經濟事件,才能推斷出最終政策會如何制定”。
第四,要有正確的宏觀經濟思維方式。宏觀是一種思路和視野,過度追求精細化,或者過度地苛求細節(jié),往往容易出現系統(tǒng)性偏差,非常容易犯盲人摸象的錯誤,“你覺得這是一個柱子,實際上它是個象腿,更大程度上應該自上而下地去觀察這個到底是不是大象,所以宏觀研究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思維方式?!?/p>
首席是職業(yè),研究是事業(yè)
李超介紹,自己平時的工作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撰寫研究報告,這部分需要比較多的團隊支持;第二部分是做一些專項性課題,滿足買方個性化的需求;第三部分是路演,與買方交流觀點,因為文字報告沒有那么鮮活,而市場又是一種博弈的狀態(tài),買方不希望競爭對手能夠了解他的投資思路,在一對一路演的交流過程中,可以解決報告中的困惑,此時深度交流變得越來越重要,對路演的需求也越來越高頻化。
但即便現在對路演的需求越來越大,研究報告仍然是研究員的主戰(zhàn)場,賣方研究員希望從眾多報告中脫穎而出傳遞自己的觀點,而買方則希望在眾多報告中找到最有價值的投資標的。
隨著市場上的報告越來越多,博人眼球的標題黨曾經一度大行其道。李超說自己在沒進入市場之前,也曾對這個現象感到迷惑,但是到市場上工作后,李超的最大一個體會就是客戶太多了,有時賣方研究員無法通過非常勤奮的、持續(xù)的路演或者簡單開一個電話會議,就把聲音傳播到全市場,博人眼球的標題確實能有效傳播,但如何更好的將自己的報告和觀點傳播出去,確實是很多經濟學家的短板。在李超看來,好報告就是率先提出了一個市場都沒有想到的邏輯。第二個是差異化,只有提出差異化的觀點,這個報告才有價值,否則僅是對數據或者政策做了點評。
除了筆耕不輟地撰寫報告,分析師們也是終身學習的踐行者。宏觀環(huán)境不斷變化,新問題也層出不窮,無論是當前面臨的碳達峰、碳中和,還是未來可能面臨的科技革命,研究人員必須更新自己的知識,加強對新事物的研究,才能做出更精準的判斷。
宏觀經濟不是一成不變、周而復始的,它充滿著變數,絕大多數首席經濟學家都是對宏觀經濟領域非常感興趣的人,他不會完全在意做到首席的位置到底是不是一個簡單的職業(yè)升遷,而是更在意是否能把前瞻性的問題研究清楚。對于宏觀經濟研究來講,首席只是一份職業(yè),但并不是事業(yè),而從事業(yè)的角度來說,研究員的初衷就是想把宏觀經濟研究清楚。首席經濟學家在不同的位置都有不同的職業(yè)特征,在政府里把宏觀經濟研究清楚,是為了把政策制定得更好,從而能夠有效的解決國家的一些困難和問題;在市場上更前瞻地把宏觀經濟分析好,是服務投資者,幫大家的投資獲得收益,減少風險和虧損,這是首席經濟學家需要去創(chuàng)造的核心價值?!爱斎灰部赡苣囊惶煳揖突馗咝Hソ虒W了,去教書育人,就變成一個經濟學方法論和實踐的研究者,去影響年輕人的思維,讓大家形成能指導實踐的宏觀框架,這個才是事業(yè)?!?/p>
李超也向讀者推薦了兩本書,一本是自己的《宏觀經濟、利率趨勢與資產配置》,書中李超系統(tǒng)梳理了宏觀經濟基本研究框架,以及二級市場的宏觀研究,并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了以利率為軸的大類資產配置模型;另一本是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公司創(chuàng)始人瑞·達利歐的《原則》,作為一個從宏觀思維出發(fā)做投資的人,李超說,達利歐的很多觀點和方法論都跟自己很契合,尤其是這本書里最經典的“創(chuàng)意擇優(yōu)”觀點——收集經過深思熟慮的不同意見,反復思考,公開討論,人們在學習中會轉變自己的想法,“在形成投資方法論的時候,不是少數服從多數的,而是誰邏輯最對就聽誰的,創(chuàng)意擇優(yōu)的決策機理,其實跟我本身帶領團隊形成研究結論的過程不謀而合,它不是簡單的寫自己的成長經歷,更多是講在一個宏觀驅動大類資產配置的投資機構里,如何形成判斷,我覺得此書有很多可借鑒,值得一讀?!?/p>
采訪的最后,李超說,“我覺得可以加一個問題,每年的路演量是多少?”記者隨即追問,“多少場?”李超說,“超過一千場”。
即便現在對路演的需求越來越大,研究報告仍然是研究員的主戰(zhàn)場,賣方研究員希望從眾多報告中脫穎而出傳遞自己的觀點,而買方則希望在眾多報告中找到最有價值的投資標的。
宏觀經濟不是一成不變、周而復始的,它充滿著變數,絕大多數首席經濟學家都是對宏觀經濟領域非常感興趣的人,他不會完全在意做到首席的位置到底是不是一個簡單的職業(yè)升遷,而是更在意是否能把前瞻性的問題研究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