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兵
秋風起,涼意生,佳果香,食材豐。我們小時候,每年立秋后,母親就開啟煨湯季。
那時父親在外面搗鼓小生意,其收入比一般人家稍寬裕些。母親的生活理念是,其他方面可以省,但吃的要舍得投入:三個孩子正值給身體打底子時;奶奶病病懨懨,牙口不好,需要盡量“喝”些可口且有營養(yǎng)的湯羹,以增強抵抗力;而父親常年奔波在外,吃飯經常冷的熱的瞎湊合,每次回家,得專門弄幾個大菜,讓他咪點小酒,享受回家的溫馨。一家人的身體搞好了,就是節(jié)省了看病的錢,減少煩惱。而從養(yǎng)生的角度看,秋、冬季最適合進補,積蓄體能。不吝精力煨各種湯羹,這是她為人母親、兒媳和妻子的擔當所在。
秉持這種理念并實踐之,我們全家老小由此有好口福。在小院進門處的一邊,經年累月地擺著一溜兒大小不一的煤爐。剛剛飄動起涼爽的秋風時,母親就忙活起來。她把那些陳年老湯罐里里外外地刷洗干凈,叫來賣煤人卸下滿滿一板車蜂窩煤,在小院棚子里碼放得整整齊齊。知事更早的姐姐催促我們兩小弟分擔一些體力活。萬事俱備后,母親捶捶酸疼的腰間,欣慰地笑了,這也預示著咱家煨湯季正式拉開了帷幕。
從那天起,母親比往常起得更早,趕往菜場和農貿市場,把頭晚心里計劃好的煨湯主食材排隊買到手。那時市場管理還沒有完全放開,國營菜場仍是供應肉食的主渠道。農貿市場擺攤賣肉和雞蛋等遮遮掩掩,且價格略高。如果有心,偶爾也能在背街里巷“碰”到挑著活雞和野味的游動商販。每次能買到價錢合適、品種對路的煨湯主食材,母親很有成就感,像是為全家人撿到了大寶貝。在這其中母親花費的心思和體力我們長大成家后才體會到。
從整個秋季到入冬再延續(xù)到來年春節(jié)前,我家小院內外飄蕩著各種湯羹的香氣,驅使著我們放學后少在外面瘋玩盡早回家;也像是有心靈感應和聽到遠方的呼喚,母親按日子剛燉好滿滿一罐子排骨藕湯,父親尋著濃香風塵仆仆地趕回來。他又掙夠了我們下學年的學費、家用和奶奶預期要住院的費用。一家老小人手一碗,堆著滿滿的排骨和燉爛的帶絲藕塊。我們吸著香氣,大快朵頤,味蕾上得到盡情地享受。外面冷風勁刮,寒氣逼人,屋內溫暖如春。聽著父母和奶奶的絮叨和叮囑,我們身體和心里感覺暖和多了,精氣神頓時倍增。
母親的湯羹,就是平常百姓煨的那些品種,不外乎白蘿卜燉肥腸、香菇燉野雞、牛尾清湯、羊肉胡蘿卜湯、百合蓮子滋養(yǎng)湯羹,等等。雖然沒有高檔食材,但每次我們迫不及待地揭開罐蓋,都會感受到一陣驚喜。母親的廚技不算很高,但從采購、清洗、分切、備足作料、下罐到掌握火候,整個環(huán)節(jié)她是用了心的,傾注了體恤老小、關愛父親的一片真情。
母愛牌的湯羹顯得特別香甜、厚重、滋味悠長,讓我們這些做子女的感念至今。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我們童年時代母親所開啟秋天煨湯季的溫馨場景仍歷歷在目,濃郁的湯香氣在心間久久地彌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