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永明
我的出生地被譽為“魚米之鄉(xiāng)”,但童年時,物質(zhì)匱乏,我們白天喝稀飯,晚上點蠟燭,書包里只有《語文》《算術》兩本書。上學讀書多是“山、石、土、田”等內(nèi)容,啟蒙教育也只在一方小天地里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一天,同學家里不知從哪里弄來了一臺收音機。面對這個“小盒子”,我們充滿了好奇,每天到他家里聚齊,調(diào)著一個個頻道,聽著里面的聲音,覺得這個小盒子真是魔力無窮!
我們最愛聽劉蘭芳的評書《岳飛傳》。不管刮風下雨,還是農(nóng)忙時節(jié),我們幾個孩子每天中午十一點半雷打不動圍著收音機,聽岳飛如何帶領岳家軍抗金,如何被誣陷、被謀害。跌宕起伏的故事讓我們度過了一段如癡如醉、熱血沸騰的日子。
可惜《岳飛傳》的故事很快就講完了,余下的時光又變得漫長無邊。這時有同學提議:“不如我們把聽過的故事再講一遍,看誰講得好!”這個提議馬上得到了大家的響應,于是大家開始復述那些精彩的片段。有時因記憶誤差,我們還會對某個情節(jié)進行討論,氣氛非常熱烈……
“話說岳飛已長得身強力壯,主動報名上戰(zhàn)場,誓與金兵決一死戰(zhàn)!”有位口才好的同學張口就講,講時還擺起了姿勢,那神情好像馬上就要隨岳飛一起上戰(zhàn)場廝殺了,“臨行前,岳飛的母親要他脫下衣服,在他背上刺了四個字:精忠報國!”
說到這里,這位同學竟然把自己的上衣脫了,要我們拿石頭在他的后背也“刺”上這四個字——其實就是用石頭在他的后背寫下這幾個字。
為了配合故事情節(jié),我們請了個女同學來扮演岳母,給他“刺”字。誰知那個女同學看見他裸露的后背竟害羞地跑了,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最后,同學們建議由我來“刺”字,因為我的字寫得比較好。我沒有推托,拿了塊小石頭就在這位同學的背上“刺”起了字,整個場面頗為莊重嚴肅。字“刺”好后,講故事的同學把衣服穿好,大聲宣布:“我也要精忠報國!”
或許,愛國的種子就這樣在那時播下了。
長大后,這位被“刺”字的同學報名參軍去了遙遠的內(nèi)蒙古赤峰。我高中畢業(yè)后,懷著對天安門的憧憬一個人來到了北京,進入魯迅文學院作家班學習。我覺得,學到知識,學會本領,也可以報效祖國。
時光飛逝,有一次我去參加同學會,買了幾本《岳飛傳》送給同學們。我們捧著這本以前在收音機里聽來的書,內(nèi)心的意志更加堅定了,那就是要像岳飛一樣做一個“精忠報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