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飛
摘要:目的:分析臨床護理路徑干預(yù)對小兒輸液護理效果及護理滿意度的改善作用。方法:選取2020年2月~2021年1月進行輸液的患兒14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70例。對照組輸液時進行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輸液時進行臨床護理路徑干預(yù),對比兩組患兒的護理效果及護理滿意度。結(jié)果:觀察組輸液殘留量、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結(jié)論:在小兒輸液時采用臨床護理路徑干預(yù),能提高患兒治療依從性,減輕患兒疼痛,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并提升患兒家屬的滿意度。
關(guān)鍵詞:小兒輸液;臨床護理路徑干預(yù);護理效果及滿意度
小兒生病時一般起病急且病情蔓延迅速,另小兒對口服藥物的配合度不高,所以臨床上一般采取靜脈注射藥物[1]。但小兒對針頭的恐懼外加身體不適,增加了輸液難度。在對患兒進行輸液時實施有效的護理,能提高其治療依從性。本研究主要分析臨床護理路徑干預(yù)對小兒輸液護理效果及護理滿意度的改善作用。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2月~2021年1月于我院進行輸液的患兒14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70例。對照組男32例,女38例;年齡1~12歲,平均年齡(5.71±2.78)歲。觀察組男37例,女33例;年齡1~13歲,平均年齡(5.65±2.57)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輸液護理,即在輸液前與家長溝通,告知輸液注意事項,輸液時不定期觀察輸液情況。觀察組采用臨床護理路徑干預(yù),即在輸液前進行綜合評估,并以此為參考,制定臨床護理路徑干預(yù)的具體方案,所有護理工作均依照方案展開:與家屬進行有效溝通,講解患兒所用的藥物作用,告知在輸液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yīng);根據(jù)患兒的年齡采用恰當(dāng)?shù)姆绞綔贤?,對年齡較小的患兒可借用小玩具或糖果進行安撫,以緩解其害怕的情緒,對年齡較大的患兒可進行語言溝通,語氣緩和溫柔,引導(dǎo)其配合治療;在進行穿刺時要快、準(zhǔn),減輕患兒的疼痛感,避免患兒因二次穿刺亂動引起不良反應(yīng);安排護士輪流巡視,檢查剩余輸液量,及時更換輸液,若出現(xiàn)不良反應(yīng)及時處理;在輸液完成后,指導(dǎo)患兒家屬對拔針處進行按壓,直至不再流血,留院觀察半小時,無異常情況發(fā)生后才可離院。
1.3 觀察指標(biāo)
對比兩組護理效果及護理滿意度。護理效果包括輸液殘留量、疼痛評分(0~10分,分?jǐn)?shù)越高疼痛越劇烈)及一次穿刺成功率。護理滿意度應(yīng)用我院專用的調(diào)查問卷進行評價,結(jié)果分為非常滿意、較滿意、不滿意3個等級,護理滿意率=(總例數(shù)-不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xué)處理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24.0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2結(jié)果
2.1 兩組護理效果對比
觀察組輸液殘留量、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每日在小兒輸液室輸液的患兒較多,大多對治療的配合度不高,加之血管細(xì)窄皮膚嬌嫩等,輸液時容易出現(xiàn)差錯。患兒家屬經(jīng)過掛號、就診、檢查等直到輸液室輸液,外加擔(dān)心患兒的身體狀況及病情,此時比較疲勞和焦躁,因此有效的護理方式不僅能提高患兒配合度,還能緩解患兒及其家屬的不良情緒,從而提升滿意度。
本研究中觀察組輸液殘留量、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在小兒輸液時采用臨床護理路徑干預(yù),能提高患兒治療依從性,減輕患兒疼痛,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并提升患兒家屬的滿意度,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xiàn)
[1]劉艷,徐婷.淺談門診小兒輸液管理的難點及護理對策[J].當(dāng)代醫(yī)藥論叢,2015(3):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