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祥
(福建省永春碧卿國有林場 福建泉州 362606)
貝殼杉(Agathisdammara)屬南洋杉科(Araucariaceae)貝殼杉屬(Agathis)常綠喬木,在原產地馬來半島和菲律賓可達高38 m、胸徑45 cm以上。木材是優(yōu)質的建筑用材,樹干含有豐富的達麥拉樹脂,在工業(yè)及醫(yī)藥上有廣泛用途[1]。貝殼杉樹體高大、側枝細小、冠幅窄,是優(yōu)良的園林綠化樹種。廈門、福州等地于20世紀60—70年代開始將其作為庭園樹進行引種栽培。貝殼杉在我國栽培數量很少,在福建省尚無成片造林。福建省永春碧卿國有林場1972年引種5株,種植于云峰工區(qū),現最大胸徑82 cm,最大樹高35 m,表現出一定的適應性。由于引種數量太少,且目前有關貝殼杉栽培相關研究極少,因此,在閩南泉州地區(qū)開展不同土質(山地紅壤、濱海沙土)和土壤緊實度對貝殼杉生長影響的研究,可為貝殼杉的栽培推廣提供參考。
永春碧卿國有林場處于東經118°21″、北緯25°18″,屬亞熱帶季風型氣候,年平均降水量1 700 mm,年平均相對濕度75 %,年平均氣溫19.5 ℃,最高氣溫37 ℃,最低氣溫-1 ℃,年無霜期270 d,>10 ℃的年積溫5 600 ℃,年均日照時數約2 000 h。土壤為山地紅壤,土層較厚,成土母質為花崗鹽堆積母質[3]。主要樹種有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馬尾松(Pinusmassoniana)、毛竹(Phyllostachysedulis)、木荷(Schimasuperba)、醉香含笑(Micheliamacclurei)、山烏桕(Triadicacochinchinensis)、鵝掌材(Scheffleraoctophylla)、福建青岡(Cyclobalanopsischungii)、閩粵栲(Castanopsisfissa)、黃瑞木(Adinandramillettii)等。
福建省惠安赤湖國有防護林場位于惠安縣崇武半島,地理位置東經118°55′、北緯24°35′。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夏季多臺風,秋冬盛行東北風。年均氣溫19.8 ℃,最高氣溫36.6 ℃,最低氣溫3.6 ℃,年均日照時數約2 200 h。年平均降水量1 029 mm,降雨量年際變化很大;年均蒸發(fā)量約2 056.7 mm。土壤以紅壤為底的風沙土為主,靠近海邊為流沙沉積地,下層土層深厚。上層風沙土土壤肥力低,立地條件差。主要喬木樹種有木麻黃(Casuarinaequisetifolia)、臺灣相思(Acaciaconfusa)、檸檬桉(Eucalyptuscitriodora)等;灌木有牡荊(Vitexnegundovar.cannabifolia)、檵木(Loropetalumchinense)、黃桅子(Gardeniajasminoides)等;草本植物有茅莓(Rubusparvifolius)、月莧草(Oenotheraodorata)、老鼠刺(Ilexpernyi)等[2]。
2013年從廣東省湛江市購入貝殼杉苗木,美植袋苗,苗高70~90 cm,地徑1~2 cm,苗木生長健壯。苗木運至造林點后放在附近進行適應性煉苗30 d以上,并做好水分、遮蔭管理。
2013年春季2—3月份栽植,采用挖大穴,施基肥,穴規(guī)格80 cm×80 cm×60 cm,每穴結合回土施m(N)︰m(P)︰m(K)=15︰15︰15的復合肥1 kg?;赝林裂ㄉ畹囊话耄瑥秃戏室焱翑嚢杈鶆?。栽植當年6月、9月全面除草撫育各一次,6月除草撫育后追施復合肥,每株施m(N)︰m(P)︰m(K)=15︰15︰15的復合肥100 g。以后每年中耕除草1~2次,實施3 a。
在永春碧卿林場為結合生產性造林,選擇容易判定的土壤緊實度作為試驗因子設立試驗地,分為疏松(取土刀能輕松插入土層)、緊密(取土刀稍用力能插入土層)、較硬(取土刀用力較大才能插入土層)三個梯度。試驗小區(qū)20 m×20 m,株行距3.5 m×3.5 m,每小區(qū)種植30株,3次重復,共9個小區(qū)。同時在惠安赤湖林場設立濱海沙土試驗地進行不同土質對比試驗,設立三個試驗小區(qū),設立方法同上。
造林當年11月調查成活率、樹高、地徑;2020年11月調查保存率、樹高、胸徑(表1)。
表1 貝殼杉造林當年及造林7 a后生長情況
貝殼杉造林當年,不同土質中山地紅壤造林成活率高于濱海沙土,但濱海沙土的樹高和地徑生長指標略高于山區(qū)(表1)。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山地紅壤不同緊實度間平均成活率、樹高、地徑之間沒有差異(表2)。
表2 造林當年貝殼杉山地紅壤不同緊實度生長情況方差分析
造林7 a后山地紅壤貝殼杉的平均保存率為73 %。造成保存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造林后第二年遭遇極端低溫,部分幼樹被凍死。造林7 a后濱海沙土的貝殼杉平均保存率為69 %,主要原因是連續(xù)多年遇到長時間干旱,造成部分幼樹缺水死亡。從生長情況來看,濱海沙土種植的貝殼杉,胸徑和樹高生長都明顯高于山區(qū)。山地紅壤三種緊實度生長指標呈現疏松>緊密>較硬。方差分析結果表明,樹高和胸徑F值達到極顯著水平,說明土壤的緊實度是影響山地貝殼杉生長的主要因子(表3)。綜上所述,由于貝殼杉屬于陽性速生樹種,在濱海地區(qū)沙質土壤疏松、土層深厚,有利于生長,而山區(qū)的土壤屬紅壤土,土質較硬結實,較不利于生長。
表3 造林7 a后貝殼杉山地紅壤不同緊實度生長情況方差分析
貝殼杉屬于陽性速生樹種,造林地選擇土壤疏松、土層深厚的地塊有利于其早期生長。本試驗中在濱海沙土上貝殼杉的生長情況好于山地紅壤,但由于濱海沙土肥力瘠薄,因此還需進行后續(xù)的生長觀察。
在南亞熱帶地區(qū),山區(qū)與濱海地區(qū)種植貝殼杉都可以成功。苗木宜用兩年生美植袋大苗,濱海地區(qū)沙地要適當深栽。貝殼杉的側枝細、冠幅小,但生長速度快,栽培密度要適當增大。種植后要澆足定根水。貝殼杉幼苗怕曝曬,定植后要遮陰,遇干旱時要及時澆水保墑。
本次試驗從廣東湛江引種的苗木在碧卿林場山區(qū)氣溫-2 ℃時就出現凍害,可見貝殼杉較不耐低溫,在大面積造林時要充分考慮極端低溫的影響,否則可能在造林經營時遭受較大損失。此外,從該林場1972年引種的母樹上采種培育的苗木在相同地段栽培卻沒有出現凍害,這可能是由于該林場的貝殼杉母樹經40多年生長已較適應當地的氣候環(huán)境,而從廣東引種的苗木還不適應當地低溫環(huán)境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