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智熠,楊佳玉,徐晨浩,閆小莉
(福建農(nóng)林大學林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
林木生長所需的絕大部分養(yǎng)分都是由土壤直接供給,包括水分、礦物質(zhì)、有機質(zhì)等,因此,土壤的理化性質(zhì)極大程度上影響了林木的生長發(fā)育及其對養(yǎng)分吸收的機制。植物生長的土壤酸堿環(huán)境對其生長發(fā)育過程有著很大的影響,包括通過影響土壤中各種營養(yǎng)元素的存在形態(tài)等影響植物吸收、轉(zhuǎn)運和利用營養(yǎng)元素,因此,土壤pH值是影響土壤肥力與植物生長的主要因素之一[1]。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是我國重要的速生用材樹種,其人工林面積和蓄積量均居我國人工林首位[2]。杉木主要產(chǎn)地位于我國南方,該區(qū)域大部分土壤為偏酸性的紅壤和赤紅壤,土壤酸堿度是影響杉木生長發(fā)育的重要因子。酸雨進入土壤后改變了土壤的pH值、化學性質(zhì)等,導致土壤酸化,進而影響植物根系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動[3]。近年來,酸雨造成的酸沉降等因素造成土壤酸化現(xiàn)象日益嚴重,已顯著影響到了杉木人工林的養(yǎng)分循環(huán),導致了杉木生長發(fā)育受阻、林地地力衰退等問題的產(chǎn)生。研究證明,土壤酸化是引起杉木人工林連栽生產(chǎn)力下降的主要可能原因之一[4]。孫啟武等[5]的研究證明,土壤pH值直接影響土壤養(yǎng)分的存在狀態(tài)、轉(zhuǎn)化和有效性,土壤pH值的降低造成土壤酸化是引起林地土壤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同的植物在各自的生長環(huán)境中進化出不同的酸堿度適應能力。侯培軍等[6]研究證明,藍杉幼樹耐酸脅迫的生理調(diào)節(jié)閾值可能在pH 6.0左右,它可以在輕度酸性條件下更好地生長。朱旭恒[7]研究證明,在高酸度脅迫下,杉木幼苗的SOD活性、POD活性、凈光合速率顯著下降,且在脅迫初期下降速度最快。另外,張健等[8]研究證明,杉木造林后土壤酸化明顯,且在不同立地條件、林分類型間具有差異性。同時,植物根系分泌物中含有H+和大量的低分子量有機酸,如乳酸、草酸、丙酮酸等,它們增加了土壤中H+的濃度,導致了根際土壤pH值的降低[9-10]。但是,杉木在不同程度的酸脅迫條件下的生長及生物量分配情況尚不明確,亟待深入研究。鑒于此,本研究以杉木為研究對象,基于土壤酸化現(xiàn)象背景構建不同的酸脅迫環(huán)境及其對照組,利用砂培盆栽實驗測定杉木的生長和生物量分配等指標,分析和研究了酸脅迫環(huán)境對杉木幼苗生長量和生物量分配比例的影響,為指導杉木人工林在酸性土壤環(huán)境下的培育工作和養(yǎng)分管理提供科學依據(jù)。
以亞熱帶地區(qū)主要造林樹種杉木為研究對象,選擇長勢均一、根系完整、無病害的6月齡實生苗木進行試驗處理。
設置3個不同土壤pH值,分別為pH1=4.5、pH2=5.5、pH3=7.0。每種處理重復6次。共18個處理。各處理營養(yǎng)液中大量元素(Hoagland配方)和微量元素(Amon配方)濃度保持一致,調(diào)節(jié)營養(yǎng)液pH值為6.3。
試驗期內(nèi)各處理每隔3 d澆灌一次營養(yǎng)液,每次澆灌50 mL。每次澆灌營養(yǎng)液時對應各處理的試驗設計進行pH值的調(diào)節(jié)。另外,試驗期內(nèi)各處理含水量維持在其田間持水量的65±2%,以保證水分需求。
于試驗開始前和試驗結束時將所有處理每株苗木進行編號,并對應編號進行苗高、地徑和總生物量等生長指標的測定。杉木幼苗在不同土壤pH 處理45 d之后,將各處理植株干、葉、根分3部分取樣,用烘干稱重法測定生物量。
采用Excel 2010和SPSS 20.0軟件整理和計算所得試驗數(shù)據(jù),并進行圖表繪制,對杉木幼苗在不同土壤pH條件下的生長差異進行方差分析與多重比較分析。
在4.5、5.5、7.0等三種不同的土壤pH條件下,各處理杉木幼苗的苗高生長量均值分別為2.06 cm、2.3 cm、2.43 cm,表現(xiàn)為pH3>pH2>pH1。方差分析可得,P=0.647>0.05,即不同處理組間杉木幼苗株高生長沒有顯著差異(表1)。
表1 杉木幼苗生長方差分析
在4.5、5.5、7.0等三種不同的土壤pH條件下,各處理的杉木幼苗地徑生長量均值分別為0.11 cm、0.35 cm、0.39 cm,表現(xiàn)為:pH3>pH2>pH1。方差分析可得,P=0.142>0.05,即不同處理組間地徑生長沒有顯著差異(表1)。
在4.5、5.5、7.0等三種不同的土壤pH條件下,各處理杉木幼苗總生物量平均值分別為0.94 g/株、1.15 g/株、1.23 g/株,表現(xiàn)為:pH3>pH2>pH1。方差分析可得,P=0.416>0.05,即不同處理組間杉木苗木總生物量沒有顯著差異(表1)。
對幼苗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比例及根冠比作進一步分析(表2)??梢?,杉木在4.5、5.5、7.0等三種不同的土壤pH條件下,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比例表現(xiàn)為葉>干>根。葉部分生物量占總生物量的44.57%~49.05%。杉木幼苗在pH1=4.5處理下的根冠比最大,而在pH2=5.5處理下的根冠比最小,前者較后者提高9.67%。
表2 三種土壤pH處理下杉木幼苗的生物量分配比例及根冠比
有研究表明,土壤pH值是影響林木生長的主要因子。本研究發(fā)現(xiàn),杉木幼苗的苗高生長、地徑生長、總生物量生長均表現(xiàn)為土壤pH=7.0的最好,pH=4.5的最差,說明土壤酸性過大不利于杉木幼苗的生長。一定程度上,在土壤酸脅迫的條件下,杉木幼苗的地徑、株高、總生物量的積累量均隨著土壤環(huán)境的pH值的減小而減小。
本研究同時發(fā)現(xiàn),杉木幼苗在4.5、5.5、7.0等三種不同土壤酸堿度情況下,生物量分配比例均表現(xiàn)為葉>干>根,且葉生物量的相對大小為pH=5.5最高,pH=4.5最低,干與根的生物量相對大小則為pH=7.0的最好,pH=4.5的最差,pH=5.5的居中。特別地,pH=4.5的杉木幼苗根冠比最大,且根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大,這說明杉木幼苗在受到酸脅迫較為嚴重時,可通過調(diào)整其根冠比與提高根系生長速率來促進養(yǎng)分吸收與利用,作為杉木適應酸脅迫的生長策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