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馨月,毛孝容,馬青華,楊文亮
四川省醫(y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yī)院,四川 610072
護士是災害救援隊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災害救援能力不足不僅增加自身受傷的風險,還可能成為災區(qū)的負擔。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護士災害準備度處于中等水平[1],開展以災害核心能力為導向的災害救援儲備護士培訓與實踐能有效提高護士災害救援的核心能力及綜合應對能力[2]?,F(xiàn)對國際護士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ICN)頒布的《災害護理核心能力》2019 版進行解讀和分析,以期為我國災害護理核心能力建設、災害護理管理和災害護理教育提供借鑒。
世界衛(wèi)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對災害的定義是:能夠給人類和人類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造成破壞性影響的事物總稱,具有突發(fā)性、不確定性,給人類生命和財產(chǎn)帶來巨大損失,對人與周邊環(huán)境之間的平衡造成嚴重破壞,并超出本地區(qū)所能承受的能力而需要外部援助等共同特征[3]。災害護理則是指能系統(tǒng)、靈活地運用與災害相關的護理知識和技能,并開展一系列的活動減輕災害對人類生命和健康所構成的危害[4]。有研究顯示,災害護理核心能力包括:①掌握災害護理基本概念;②運用災害評估方法;③為脆弱人群及其家庭提供適當?shù)臑暮ψo理;④處理不同類型的災害;⑤推動災害護理教育的發(fā)展[5]。在此基礎上,2009 年WHO、ICN 共同研制了《ICN 災害護理能力框架》[6],將災害護理能力設置為災害管理4 個階段下的10 個維度,即防災減災能力(減少風險、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政策的制定和發(fā)展)、備災能力(倫理、法律實踐和責任,信息溝通與分享,備災和教育)、災害應對能力(社區(qū)護理,個人和家庭照護,心理護理,脆弱人群的照護)和災后重建與康復能力(個人、家庭和社區(qū)的長期康復)。鑒于全球并未對護士應該如何為災害救援做出何種貢獻達成共識,不同衛(wèi)生專業(yè)領域所做的類似工作以及必須進行專業(yè)間合作而需采取的共同準備方法尚不明確,ICN 于2019 年11 月5 日發(fā)布了新版《災害護理核心能力》[7]。
在任何災害救援中,有效的護理活動都應遵守“有益無傷害”原則,即以最小的傷害為最多的人群帶來最大的好處。新版《災害護理核心能力》指南對不同級別護士應具備的8 個維度的災害護理能力進行了界定,下面進行詳細介紹。鑒于Ⅲ級能力標準下對應的災害核心能力尚需進一步開發(fā),未包含在此版本中。
2.1 不同級別護士能力要求標準 新指南首先提出,在復雜的災害救援中,不同級別護士應該具備不同災害護理能力,并對其所建議的3 個級別護士能力要求進行了操作性定義。Ⅰ級能力適用于所有注冊護士,包括醫(yī)院、診所和保健中心的在職護士及所有護理教育工作者。他們應該能夠應對多種類型的災害,如社區(qū)護士工作中可能成為突如其來的災害親臨者,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基本的急救和專業(yè)技能應對災害,直到其他救援人員到來或自身組織一個救災團隊。當每位護士在日常工作或生活中具備這些能力時,就意味著災害護理取得了更大進步。Ⅱ級能力適用于已經(jīng)達到Ⅰ級能力要求,并且已經(jīng)是或希望成為機構、組織或系統(tǒng)中的特定災難響應者的護士,如高級實踐護士、臨床護理專家、護士長。Ⅲ級能力則需要已經(jīng)達到Ⅰ級和Ⅱ級能力標準,準備對各種災害和緊急事件做出反應,并在災害救援小組中服務的護士,如多次參加國家或國際災害救援的護士、軍隊護士和進行災害護理研究的護士。
2.2 Ⅰ級、Ⅱ級能力標準下護士應具備的災害護理核心能力(見表1)
表1 不同級別護士災害護理核心能力
(續(xù)表)
2.3 災害護理核心能力發(fā)展建議 ICN 認為需要在不同專業(yè)的多個層面持續(xù)完善災害護理核心能力的內容。未來需要在以下幾方面著手推進:①國家護理學會、護理教育項目、聘用護士的機構和災害/緊急事件響應的組織踐行2019 版《災害護理核心能力》要求;②護理及其相關專業(yè)或組織持續(xù)完善已發(fā)布的災害護理核心能力,并合作開發(fā)Ⅲ級護理核心能力內容;③開發(fā)從期望的能力到課程或教學計劃的工具包;④鼓勵全球護士繼續(xù)發(fā)表關于護士參與災害響應的研究和建議,重點關注已發(fā)表的災害護理能力的適用性。
我國災害護理起步較晚,2005 年首次使用災害護理學的概念,高級實踐護士和臨床護理專家的培養(yǎng)尚處于探索階段,國內尚無統(tǒng)一的災害護理核心能力標準。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臨床護士災害護理核心能力總體處于中低水平,基層和高原地區(qū)護士災害護理核心能力明顯不足,災害培訓課程設置不能滿足實際需求[8‐9]。陳瑤等[10]在關于災害護理核心能力研究現(xiàn)狀的綜述中提出,災害護理核心能力包括個人綜合素質、應對能力、急救能力、災害管理能力、涉外護理能力。目前,國內災害護理能力評估工具的理論基礎多源于2009 版ICN 災害護理能力框架或日本兵庫縣立大學研發(fā)的量表,缺乏文化調試,存在科學性、嚴謹度和推廣性不足的問題[11]。
ICN 2019 版《災害護理核心能力》指南對我國災害護理發(fā)展具有重要啟示。一方面,打破傳統(tǒng)以急診、重癥和外科護士為主的理論培訓模式,把所有注冊護士均納入災害護理Ⅰ級核心能力培養(yǎng)范圍,重視對災害理論的運用能力,如制定備災計劃,安置脆弱人群,評估身心狀況;另一方面,我國需要在加強災害護理基礎教育的同時,建立災害護理本科?碩士?博士及繼續(xù)教育人才培養(yǎng)體系,該指南對我國制定統(tǒng)一標準的災害護理培養(yǎng)目的、方式和課程設置等方面具有指導意義。此外,災害護理碩士或博士除了在災害護理研究、教育和培訓中發(fā)揮作用,還應該定期參加災害演習,以提升領導力、持續(xù)改善護理行動計劃,并積極參與制定國家或國際標準。當災害突然來臨,通常以護士個人報名、突擊培訓來臨時組建隊伍,指南中分級能力下的8 個維度內容為所有層級護士平時的災害培訓和構建本土化的核心能力評價標準提供了參考?!?020年世界護理報告》[12]指出,護士作為多學科團隊的一員,在實現(xiàn)全民健康覆蓋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方面的核心作用包括全民保健、健康與福祉,以及在處理緊急事件、流行病和災害中的角色,即為臨床緊急事件提供護理,應對流行病、災害和人道主義危機,識別危及生命的情況并執(zhí)行救生程序。災害具有突發(fā)性、不確定性和極大破壞性,護士僅通過緊急培訓便被派往災區(qū)參與救援,而醫(yī)院管理者可能不具備災害護理專業(yè)背景,具有較大的潛在風險。因此,我國應在新版《災害護理核心能力》指導下對所有注冊護士進行災害護理核心能力培養(yǎng),以能更好地應對各類災害,并為完善國際Ⅲ級災害護理核心能力提供建設性意見,為全球災害護理學科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