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學豪
廣東省南雄市人民醫(yī)院 512400
腰椎管狹窄癥在臨床中是常見的骨科疾病,主要因外傷、脊柱炎癥及病變等因素所致,常表現(xiàn)為椎管各徑線縮短、馬尾神經(jīng)與神經(jīng)根炎性反應及神經(jīng)功能損傷等情況,患者在休息或靜坐時疼痛、麻木及乏力等癥狀不明顯,當行走后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臨床癥狀,甚至發(fā)生大小便異?,F(xiàn)象,為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學習等造成嚴重危害[1]。目前對于該病保守治療不佳者多會開展手術治療,以往多是給予開放式減壓內(nèi)固定術治療,但由于術中需剝離較多肌群,使得創(chuàng)口較大,同時還可能存在損傷周圍神經(jīng)及血管等風險,效果甚微[2]。隨著近年來醫(yī)療技術及設備的更新與發(fā)展,后路通道下椎管減壓聯(lián)合經(jīng)皮椎弓根螺釘固定逐漸被用于治療腰胸椎骨折疾病中,獲得了顯著成效,為此,本文分析該治療方式用于治療單節(jié)段腰椎椎管狹窄癥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100例單節(jié)段腰椎椎管狹窄癥患者按照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實驗組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35~70歲,平均年齡(55.15±2.53)歲;病程5個月~5年,平均病程(2.64±1.05)年;椎管狹窄節(jié)段:L3~420例、L4~513例、L5~S117例。對照組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34~71歲,平均年齡(55.79±2.17)歲;椎管狹窄節(jié)段:L3~419例、L4~515例、L5~S116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選擇標準
1.2.1 納入標準:經(jīng)臨床影像學檢查結合癥狀表現(xiàn)確診為單節(jié)段腰椎椎管狹窄癥;經(jīng)至少3個月保守治療效果不明顯;符合手術治療指征;自愿參與且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納入研究前3個月不存在腰椎手術史、重大外傷史;研究已獲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2 排除標準:患有多節(jié)段病變;肝、腎、心等重要器官伴嚴重器質性病變;合并腰椎滑落、椎體感染、骨折、惡性腫瘤疾?。话橄忍煨宰倒塥M窄;精神疾病及嚴重認知障礙。
1.3 方法
1.3.1 實驗組行后路通道下椎管減壓聯(lián)合經(jīng)皮椎弓根螺釘固定術治療。予以氣管插管全麻處理,采取俯臥位,在C臂機引導下對椎弓根進行標記,常規(guī)消毒鋪巾,定位克氏針錨定椎弓根螺釘進針點,置入穿刺針, 適當調整角度與方向將穿刺針置入椎弓根行擴孔后,放置微創(chuàng)椎弓根螺釘,并切開傷椎棘突后正中約4cm,逐層剝離,使用工作套管擴張組織,創(chuàng)建微創(chuàng)開窗通道,切除傷椎部分椎板內(nèi)側的骨質,并開窗擴大處理,減壓處理椎弓根,用連接棒適當擴張及固定傷椎,將突入椎管骨折塊按壓復位及傷椎撬撥復位,由C臂機引導下明確傷椎復位情況,得到滿意結果后,在傷椎空隙中植入切除的自體骨顆粒,將傷椎重建,應用植骨棒打壓,將連接棒與螺釘鎖定,使用生理鹽水充分沖洗,常規(guī)留置引流管,關閉手術切口。
1.3.2 對照組常規(guī)開放式減壓內(nèi)固定手術治療。麻醉與體位選擇和實驗組相同,沿著傷椎中心呈正中線切開,充分暴露傷椎上及下鄰近椎骨,并安裝椎弓根螺釘,按術前影像學診斷情況評估患者椎管狹窄及脊髓損傷程度,對于嚴重者行椎板間隙開小窗,明確椎管情況予以減壓處理,剩余患者行椎管減壓與傷椎重建。術后給予抗感染,并按恢復情況拔除引流管,并予以康復訓練。
1.4 觀察指標 (1)手術情況:記錄患者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及住院時間。(2)臨床療效: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完全消除,術后3個月可恢復到正常工作表明為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勞累活動后偶爾有腰痛及下肢酸痛等癥狀,但不會影響到正常生活則表明為有效;治療后未到達上述標準則表明為無效。治療顯效與有效之和占比為總有效率。(3)疼痛程度:分別在術前與術后1周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患者的疼痛程度,10分制,得分越低表明疼痛感越輕微。(4)血清炎癥因子:分別在手術前后抽取患者靜脈血液,使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及白細胞介素-1α(IL-1α)。
2.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手術時間更長,切口長度、住院時間更短,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更少(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χ2=21.428,P=0.000<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VAS評分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術后1周實驗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VAS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血清TNF-α、IL-1α水平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兩組TNF-α、IL-1α均呈上升趨勢,而實驗組比對照組更低(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單節(jié)段腰椎椎管狹窄癥是骨科常見的疾病,目前關于其發(fā)病機制還尚未明確,但根據(jù)解剖結構分析主要是由于腰椎管、椎間孔及神經(jīng)根管纖維性增生,骨結構肥厚或內(nèi)陷,造成占位性變化,導致腰椎管狹窄,壓迫到馬尾神經(jīng)根,當患者勞累活動后會出現(xiàn)下肢腫痛、腰痛等癥狀[3]。該病發(fā)生較為隱匿,并且病程較長,若不及時采取有效治療,將會累及到其他系統(tǒng),造成不可預計的后果,危害到身心健康[4]。盡管保守治療具有一定療效,但無法徹底治愈,并且見效緩慢,導致療效欠佳。
臨床認為經(jīng)3個月以上保守治療的腰椎椎管狹窄癥患者癥狀未緩解或有加重,需及時開展手術治療。手術治療主要是消除壓迫神經(jīng)根脊髓組織,對椎管進行減壓,進而促進患者回歸到正常生活中[5]。黎啟福等[6]研究發(fā)現(xiàn),傷椎置釘技術椎弓根螺釘內(nèi)固定術可改善患者腰椎骨折的腰椎功能,減輕疼痛程度。本文結果顯示實驗組圍術期指標,如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等均比對照組更佳,但手術時間更長,與劉選等[7]研究結果相符合,這表明后路通道下椎管減壓聯(lián)合經(jīng)皮椎弓根螺釘固定術更具有微創(chuàng)性,可減少手術創(chuàng)傷,提高手術安全性,從而加快圍手術期身體康復。該治療方式主要特點包括:(1)借助C臂機可更清晰地觀察到椎管狹窄情況,并精準定位,有助于獲得更徹底的減壓效果;(2)在減壓操作時可保護好硬膜囊,避免損失到周圍的神經(jīng)根及血管等組織,具有創(chuàng)傷小的特點;(3)采用自體骨融合處理,可縮短骨融合時間,提高術后植骨融合率;(4)后路通道下椎管減壓與經(jīng)皮椎弓根螺釘固定有助于維持術后脊柱的穩(wěn)定性,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8-9]。本文結果顯示,實驗組術后VAS評分比對照組更低,由此可見,該手術可有效減輕患者機體疼痛程度,主要是可縮短切口長度,患者術后主訴疼痛感可有效減輕,手術操作對患者造成的不良影響較小。后路通道下椎管減壓聯(lián)合經(jīng)皮椎弓根螺釘固定術在治療腰椎椎管狹窄時,可避免大范圍剝離椎旁肌肉、軟組織等,防止反復牽拉現(xiàn)象發(fā)生,進而有效降低術后并發(fā)癥,加快術后身體康復[10]。在腰椎椎管狹窄患者中,手術創(chuàng)傷會引起機體氧化應激反應強烈,促使機體炎性介質及細胞因子表達上升,血清TNF-α、IL-1α指標均是臨床常用診斷炎癥反應的參考指標,其表達水平可反映機體炎癥程度[11-12]。本文結果顯示,實驗組術后血清TNF-α、IL-1α水平比對照組低,這說明本文實驗組的治療方案可減輕機體炎癥程度,減少血管內(nèi)皮細胞功能不穩(wěn)定性情況,從而抑制氧化應激反應,改善預后。
綜上所述,單節(jié)段腰椎椎管狹窄癥患者實施后路通道下椎管減壓聯(lián)合經(jīng)皮椎弓根螺釘固定術治療效果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