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輝榮
摘 要:在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歷程中,中國繪畫形成了獨特的風格特征,繪畫承擔德育、美育和智育的作用。在中國繪畫發(fā)展的同時,與之對應的繪畫理論不斷被詮釋和創(chuàng)新,尤其是蘊藏無限智慧和具有獨特審美的謝赫“六法”,對中國繪畫創(chuàng)作具有重要影響。文章就謝赫“六法”之于中國繪畫的作用和影響,重點分析“六法”中的“氣韻生動”對繪畫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氣韻生動”位于謝赫“六法”之首,在藝術實踐中,強調畫家表現形狀與色彩的同時,還要體現特有的意氣和精神。為了將作品的藝術生命力、藝術魅力更好地表現可以“得意忘形”,但“得意忘形”并非不注重形象塑造。意和氣在繪畫中具有統(tǒng)領作用,呈現繪畫藝術的精、氣、神。從中可知繪畫不僅僅涉及繪畫技巧、功力,還要學養(yǎng)其心,精神貫入,達到心與畫的高度統(tǒng)一,才能做到人之意氣與畫之魅力相互依存、融會貫通,以升華到一定的精神高度。
關鍵詞:謝赫“六法”;中國繪畫;意氣
中國繪畫經過演化,不斷完善技法和理論,從隋唐時期繪畫的記事刻畫發(fā)展到宋代院體繪畫,其技法和功能已日趨成熟并得到全面的提升,同時研究繪畫的理論也發(fā)展起來。這些發(fā)展都避不開謝赫“六法”的理論,其對中國繪畫藝術的見解獨到,造詣極高,對前人和同代人的繪畫經驗和理論進行了精煉、客觀的總結,形成了一套促進中國繪畫藝術不斷發(fā)展的繪畫理論,對后來中國繪畫藝術產生了意義深遠的影響?!傲ā敝饾u成為中國繪畫界品評繪畫內在精神的準繩和重要準則,深受中國古代文人知識分子的認可和推廣。謝赫“六法”不斷地被運用著、豐富著、發(fā)展與完善著,其地位不斷被鞏固著,深刻影響著現如今的美學理論和思維理念的發(fā)展。
一、謝赫“六法”解讀
在魏晉南北朝以前對繪畫作品的品評并不多,大多依賴于經史。謝赫“六法”自提出以來,得到歷朝歷代文人學者的研究和完善。如錢鐘書在《管錐編》中對謝赫“六法”進行了探析。
就“六法”的內涵來看:第一,所謂“氣韻生動”,一開始被用來衡量畫中的人物、形象,而后延伸到繪畫的題材作品、形式因素等。如中國畫在畫面中注重精神和倫理的體現,整幅畫的意和氣也時時被提及,如若創(chuàng)作者過分注重于技巧,而忽略了生動展現對象的精、氣、神,這幅創(chuàng)作無疑是失敗的。故“氣韻生動”意指一幅畫作不能只表現色彩與形象,更要表現出一定的精神境界,要有對生命的敬畏、熱情和活力,意和氣需要貫穿畫的始終。第二,“骨法用筆”,即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作過程中要綜合考慮骨法和筆法,其中,“骨”字暗指人內在秉性、品性氣質的堅韌、果斷、勇敢、剛毅,也指觀者通過所畫對象骨相能體會到的身份氣質和精神風貌?!肮欠ā敝赣霉P所包含的骨力展現出的氣力美,這與創(chuàng)作者的民族特色和所選取繪畫材料有關。第三,所謂“應物象形”,是指畫家筆下的作品形象要與繪畫對象本身相似。將“應物象形”放于“氣韻”和“骨法”之后,說明不僅要掌握事物的內外在表現之間的聯系還要重視作品的真實性。第四,所謂“隨類賦彩”,其中“隨類”,可以解釋為以集中體現所畫物象本身的色彩為準,貼近所畫對象色彩,即“隨物”;而“賦彩”可解釋為“設色”,是在描繪對象時根據其質感和畫面的需要進行著染,隨著寫意畫的發(fā)展,延伸為主觀地處理畫面的色彩和筆墨的關系。第五,“經營位置”,創(chuàng)作時要講究位置的設定和選擇,這是創(chuàng)作作品非常關鍵的一步,創(chuàng)作之前要思考如何構圖、布局,正如寫文章時構思和謀篇布局,如果構圖不到位,再高超的繪畫技巧和表現手法也于事無補。第六,“傳移模寫”,一方面可理解為師法古人,一方面是師法自然。既要學習古人的技法套路和筆墨精髓,也要到大自然中觀察揣摩萬物的生態(tài)和變幻,踐行真知。所謂“搜盡奇峰打草稿”“行千里路,讀萬卷書”,身體力行,其心得所在其中。
二、中國繪畫之意氣相隨
“氣韻生動”之于中國畫而言,是中國繪畫藝術的靈魂所在,是創(chuàng)作主體的精神貫注的內在表現。繪畫創(chuàng)作源于創(chuàng)作者內心和靈魂深處的創(chuàng)作靈感,也是藝術家心境的充分體現。其目的是創(chuàng)作吻合作者所表達意愿的藝術作品,在這一過程中追求精神格調、氣質神韻等審美設定的目標,充分詮釋出作者的思想。那么創(chuàng)作一件優(yōu)秀的作品,除了畫面布局、色彩格調、技法實施外,最后呈現出來的作品的藝術魅力,就是體現出畫面的精、氣、神,這是能夠觸動觀者內心的關要。因此,畫面必須形神兼?zhèn)洌鋬仍诤诵木褪且鈿庀嚯S而趣味層生,意者造境,氣者生韻,而非人工技術,更重要的是學養(yǎng)其心,實現心與畫的高度統(tǒng)一,人之意氣與畫之生動融為一體。
(一)“氣韻生動”之品位高度
謝赫將前人的藝術理論不斷地應用推廣與升華,形成了一套見解獨到的繪畫理論。在《古畫品錄》中,謝赫對“氣韻”的內在精髓給出了深入精辟的見解,提出了引領繪畫藝術界的美學理念和審美思維標準,實現了與中國古典文化的完美對接。修身養(yǎng)性是文人之立身之本,其本質在于養(yǎng)氣養(yǎng)心,因此“天人合一”在很大程度上引導文人們的文化思維,繪畫中對“氣韻生動”的倡導也符合這一審美原則,從精神層面來看待,能夠實現心境與畫境的高度統(tǒng)一。龔賢在畫論中指出:“畫家四要:筆法、墨氣、丘壑、氣韻?!薄跋妊怨P法,再論墨氣,更講丘壑,氣韻不可不說,三者得則氣韻生矣?!辈豢煞裾J,“氣韻生動”是文人思維中評判藝術作品的第一審美要素。
(二)繪畫作品之“氣韻生動”
1.“氣韻生動”之“氣”的概念源于我國古典哲學思想
伴隨著繪畫藝術的不斷傳承和發(fā)展,“氣”這一概念逐漸被引申化、具體化,現在泛指人的才情、內在的品質氣格?!绊崱币灿蓡渭兊刂杆媽ο蟮木裱由鞚B透到各繪畫作品中的精神、主客體之間的融會貫通。繪畫中巧妙地運用“氣”和“韻”,可提升和升華所畫對象的生命力和繪畫藝術內在精神、氣質,“氣”“韻”的巧妙運用和結合使觀賞者在欣賞繪畫作品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畫面的內在精神氣質,觸動內心深處的情感,獲得共鳴。如南宋梁楷的《潑墨仙人圖》,筆墨灑脫洗練,水墨渾然一體,精確表現出一位智者神韻。至明代青藤老人、清初八大山人之繪畫,皆得“氣韻”之精妙。再以韓干的《牧馬圖》為例,其畫風精煉、真實、生動描繪了牧馬人的威武、生動的形象以及駿馬的強壯體魄、充滿生命意識的強勁體態(tài)。而趙孟■《浴馬圖》,畫面駿馬十四匹,體格雄健,神態(tài)各異,立于水渚岸邊,或飲水吃草,或臥立嘶鳴,或昂首顧盼,生動傳神。畫家要做到“氣韻生動”,必須具備高超的技術素養(yǎng)和豐富的繪畫技法,以及天賦和內在的文化素質修養(yǎng),再加上敏銳的視覺角度、精確的瞬間捕捉,才能繪制出綺麗、生動的永恒畫面。
2.“氣”和“韻”的互化相生
繪畫各部分構成形式遵循各自之基本法則,這個最基本法則即人們常說的“氣”,也是繪畫藝術最為發(fā)揚與倡導的精神,可體現意識之美,可凸顯中國文化重人性本體的特點。隨著繪畫藝術的演變和日益發(fā)展,后代繪畫理論家、藝術家不斷積累經驗和知識,對傳統(tǒng)哲學有了更深刻的認知,對“氣韻”用來表達一幅作品生動與否的具體運用有了新思路,“氣韻”乃畫的靈魂。
繪畫時常提到的開合與聚散,其實就是指“氣韻”的貫通與聚散,二者的和諧與否和繪畫的意是否淋漓展現緊密相關。處理好組織畫面的點、線、面乃至整體的開合、聚散的相互呼應關系是構造作品畫面節(jié)奏和統(tǒng)一的要領。從這一角度分析,氣動韻生就是其互化的過程,中國畫講求用筆的呼應關系,筆筆相生,用筆有情,氣韻相生,綿延不斷,營造出生動的氣局。
3.“氣韻生動”的美學觀
“氣韻生動”可以理解為精、氣、神的集中表現。中國繪畫重在表現精、氣、神,常常以一種象征性的手法來表達心中的意境。例如,五代后梁的畫家荊浩,常常作畫寫山中古松,展現山中古松的堅韌頑強、高風亮節(jié)之氣,此外,畫中的云中山頂,展現四面峰巒的雄偉之氣勢,意氣相隨。再如朱耷的作品《荷花水鳥圖》,用高簡的筆墨勾勒出了一幅生動形象的畫面,荷花幾朵,危石之上棲息一只孤獨而怒視的小鳥,表達其孤獨、無奈和憤怒反抗的內心世界。作者很好地運用表達的載體,將內心的心境映入紙上,在平面的畫面注入靈魂,意氣相隨地驅動著筆墨五彩,洗練的幾筆,妙筆生輝,一時間,荷花、小鳥躍然于紙上,展現對生命的敬畏和完美詮釋,達到隨心所欲、物我兩忘的境地,而這正是“意”和“氣”的運化過程、心畫合一的境界。
三、“氣韻生動”于美學理論和繪畫思維理念的啟示
(一)對美學的影響
西方藝術思潮涌入中國后,一些人一度懷疑中國繪畫藝術的存在和意義,認為其缺乏張力,不夠奪人眼球,不夠直接,過于保守等。這種基于形式的評判,給中國繪畫藝術和理論研究帶來不少的沖擊,但當我們靜下心來審視自己時候,無疑發(fā)現我們對于傳統(tǒng)認知的膚淺和薄弱。正因如此,我們要溯源,回歸到“傳移模寫”的精神來,尋找我們繪畫本質所在,“六法”的再度發(fā)掘,將其作用無限放大,而“氣韻生動”的精神標桿,能夠穿透表象看到精神內核,無疑促進了美學理論的發(fā)展。繪畫藝術中,理解“氣韻”并不難,但要真正做到“氣韻生動”并不容易,需要統(tǒng)籌形象塑造與神韻,對作品傾注深情,貫入主體的精神,賦予其生命力,才能更好呈現作品的藝術魅力和生命力。
(二)“氣韻生動”——生命之永恒
黃賓虹提到,“筆力透入紙背,是用筆之第二妙處,第一妙處,還在于筆到紙上,能押得住紙。畫山能重,畫水能輕,畫人能活,方是押住紙”。由此可見,功夫先修“力”然后漸化“氣”,氣乃生命力的內在表征,解決“氣韻生動”的關鍵在于氣能否押住畫面。生命的存活在于一口氣,而繪畫的魅力是富有生命力的、有體量和空間的。繪畫承載著創(chuàng)作者所要表達的神韻、精神氣質和生命意識。綜上所述,繪畫要實現生命之恒久,跨越時空依然彰顯其藝術魅力,除了巧妙的構思,基于自然和實際生活,深入了解和理解物象品性,應有才藝獨運,還要意氣相隨的精神高度統(tǒng)領貫之。激活作品的生命力量,融化人格的精神品質,升華為至純至真的文化精神。
參考文獻:
[1]劉明玉.應物象形 氣韻生動:宋金磁州窯嬰戲圖的意境內涵[J].中國陶瓷工業(yè),2021(2):58-64.
[2]孟香香.談宋代山水畫中的氣韻生動[J].藝術品鑒,2021(8):137-138.
[3]陳若鷗.謝赫“六法論”的當代意義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9(23):46-47.
作者單位:
廣州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