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雪麗
跟馬有關(guān)、跟虎有關(guān)的詞語,馬虎絕對數(shù)第一。兩個表示動物的名詞湊到一起就成了一個形容詞,漢語的神奇真是令人嘆為觀止。何況,還有一個成語叫馬馬虎虎。馬虎是怎么來的呢?
說法一:宋朝有一畫家一次剛畫了個虎頭,有人來請畫馬,他便順手又畫了個馬身。來人問這是什么,他答道:“馬馬虎虎。”人家自然不要,他就把畫掛在家里,大兒子來問,他說是虎;小兒子來問,他說是馬。大兒子去打獵,錯把人家的馬當老虎射死了;小兒子出門見虎,以為是馬,要去騎,結(jié)果被咬死了。畫家既要賠錢,又要辦喪事,悔恨之余,把畫燒了,還寫了首打油詩自責:“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長子依圖射死馬,次子依圖喂了虎。草堂焚毀馬虎圖,奉勸諸君莫學吾?!?/p>
說法二:出自《聊齋志異》,說的是楚中有農(nóng)人放牧牛犢,有驛馬經(jīng)過,牛犢誤以為是老虎,就沖過去把驛馬給頂死了。
這兩個說法都屬軼事趣聞,都不可信。馬跟虎結(jié)緣,很可能是古人在戰(zhàn)場上想借老虎的威風。春秋時,就有過給戰(zhàn)車的馬披上虎皮嚇走敵軍的戰(zhàn)例。這種戰(zhàn)術(shù)后世也有許多人模仿,像明初征安南,對陣安南象軍,明軍就給戰(zhàn)馬披上畫好的虎皮、獅皮,震懾戰(zhàn)象。古代稱夜壺為虎子,以其形狀似虎而得名。到了唐朝,唐人為避唐太祖李虎的諱,改稱虎子為馬子。由此,我們也可知在古人心目中對馬和虎兩種動物的態(tài)度,馬有時是可以替代虎的。
為何是馬,而不是其他動物替代虎呢?譬如成語中有“照貓畫虎”和“畫虎不成反類犬”,貓和狗似乎就很合適。不過貓和狗體型太小,不大容易彰顯老虎的虎威。而馬就不同了,它是古人最熟悉的,也是最依賴的動物。也許,在古人的思維里,馬、虎才是最佳拍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