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佛教造像藝術在不同的時代變遷中,展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和特征,以及各地獨特的藝術流派和藝術家的個人風格,從而形成了雕塑藝術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十六國后秦、西秦時期,麥積山石窟開始開窟造像,此后續(xù)有營建,現有十余個朝代的雕塑和壁畫遺存,在中國石窟中獨具一格,佛教造像藝術風格別具特色。
【關鍵詞】石窟雕塑;造像:風格;特征
【中圖分類號】K879.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2-147-03
【本文著錄格式】毛明霞.淺談麥積山石窟佛教造像藝術風格[J].中國民族博覽,2021,06(12):147-148,162.
引言
根據《高僧傳》及麥積山現存碑刻記載及考證,麥積山石窟于公元5世紀開始開鑿,此后歷經十余個朝代的營建,現存窟龕221個,佛教造像10632身,壁畫約1000平方米。麥積山石窟位于西出長安“絲綢之路”的南線,各種文化元素碰撞融合,形成了其獨有的佛教藝術特色。麥積山石窟受到來自各方的文化影響,形成了世俗化和宗教化的雕塑和繪畫,成為隴右的佛教藝術中心。尤其以北朝時期的精美雕塑而聞名,被稱為“東方雕塑陳列館”,其獨特的造型藝術和魅力可與云岡、龍門和敦煌相媲美,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本文以麥積山石窟佛教造像為研究對象,探討其藝術風格。
一、麥積山石窟佛教造像的藝術特點
從已出土的文物可知,關于佛教造像藝術追溯起源,興起在阿育王時,以桑奇大塔為代表。隨著佛教的向東傳播,逐漸傳入中國,石窟造像藝術也隨之興起。尤其在南北朝時期,以中國佛教造像藝術邁向歷史高潮。全國范圍立塔造像,造像藝術的主要表現形式為雕塑和繪畫,主要以佛、菩薩、弟子、力士等為重要組成。麥積山石窟受地域文化、時代等影響所呈現的造像藝術特點也不盡相同。
(一)泥塑藝術的運用
麥積山石窟主要以泥塑為主進行塑像。麥積山崖體屬第三紀紅砂巖,巖石結構松散粗糙,不易精雕細刻,歷代藝術家在吸收佛教文化的基礎上,以泥塑傳統(tǒng)的制作技藝,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基巖、木樁、蘆葦草、麻、雞蛋清、糯米汁等材料,創(chuàng)做出一組組造型傳承有序、時代特征鮮明、歷經千年而不朽的泥塑藝術品。石窟雕塑主要為泥塑藝術形式,巧妙運用石胎泥塑、木胎泥塑、浮雕等多種技法。其中石胎泥塑是依山就勢,以石為胎,安插木樁固定,敷泥上色。而木胎泥塑,以木為骨,再敷泥上色。根據佛經教義和開窟主的要求,利用黏土材料的可塑性強和細膩的藝術表現力的特性,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從而創(chuàng)造出莊嚴慈悲的佛陀和菩薩、威武雄壯的天王力士、姿態(tài)曼妙的天女、虔誠肅穆的供養(yǎng)人等,將佛國世界的種種萬象表現出來。
(二)麥積山石窟造像衣著風格
麥積山石窟自后秦開窟,經歷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二個朝代,各時代佛、菩薩、弟子等衣著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尤其北魏時期的佛特征更加顯著。孝文帝雖為鮮卑族,卻深受漢文化影響。太和十八年(494年),他下令將首都遷往洛陽,頒布法令改制漢化,將鮮卑族的服飾、語言、姓氏都進行改變。在這種熱潮的影響下,麥積山石窟中的一些雕像和壁畫(麥積山第76、78、148窟)雖然受到西方地區(qū)外來文化的影響,保留了犍陀羅藝術風格,但逐漸消除了外來影響并加入了中原文化元素。服飾和外觀都有各自的特點,佛陀和菩薩的形狀就很清楚了。北魏時期的“秀骨清像”、隋唐時期的豐滿圓潤之風,體現出非常輕松和自由奔放的美感。例如麥積山隋代第37窟右側脅侍菩薩高髻飾花環(huán),寶繒于胸前,秀發(fā)自然分披雙肩。臉龐豐滿圓潤雙手輕撫胸前。帔帛搭于手臂,胸前掛有瓔珞,腰糸百褶長裙跣足站立于圓形蓮臺上。豐潤的手臂渾圓的雙肩和窈窕的體態(tài)顯的既嫵媚而又虔誠。亭亭玉立、親切動人給人一種自然、樸實和諧的美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統(tǒng)一。麥積山石窟就是一種佛教風格的體現,古代的藝術工匠在創(chuàng)作佛像時雖然受到教義的束縛內心充滿敬畏,但又想將自己的特殊情感融入其中。憑借自己觀察現實生活來進行創(chuàng)造,將真實人物移植到造像中,使其獨有的精神得到充分的發(fā)揮,讓藝術變得更加生動形象。使其作品具有優(yōu)美生動的藝術魅力。
(三)民族文化性
由于麥積山石窟佛教雕塑是當地文化融合佛教產生的偶像。因此在雕刻造像的過程中,人們運用當時的藝術處理方法,將現實生活中的人性化趨勢引入其作品中,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每個佛像都是世俗的,因為佛教的繁榮與現實生活和普通大眾密不可分,其價值不僅通過個人描述來表達,而且有助于建立和完善健全的社會體系。通過對社會和人群的凈化來表達出積極樂觀的人生價值觀。
在特定的時候被用來進行宗教宣傳是宗教藝術的基本功能。宗教藝術除了能夠被欣賞,也是大眾的信仰和崇拜。從它的功能方面來說,藝術就是一種儀式,這種儀式是為了崇拜宗教。宗教的內容就來源于審美價值觀以及美好的理想。這樣的宗教崇拜所要營造的氛圍應該要充滿符號和非常自然的力量,這種氛圍有別于人們的日常生活環(huán)境,應該通過幻想來反映出充滿現實的世界。因此擁有審美效果的它對宗教藝術來說也是形式和手段,它可以讓信徒一邊欣賞藝術一邊接受宗教情感。麥積山石窟每個朝代的佛像、菩薩、弟子及供養(yǎng)人的藝術呈現,形象地再現了當時的現實生活。它巧妙地傳遞出宗教的基本概念,讓信徒從內心接受佛經教義中宣揚的理念。
麥積山石窟第127窟左壁龕內一佛二脅侍菩薩,菩薩塑造姿態(tài)優(yōu)美,避免了程式化的圖案。左手抬起侍奉主佛,右手自然下垂,形成鮮明對比,動靜呼應??邇扔冶?“西方凈土變” 壁畫,中間繪阿彌陀佛講經說法,兩側是觀世音和大勢至菩薩,構成“西方三圣”的主題,其周圍繪制諸多菩薩、弟子、樓閣殿宇、樹木、蓮池等。畫面中人物、場景布局合理,較為完整地呈現出西方佛國世界的景象,是我國現存同類型壁畫中一幅具有特別重要意義的杰出作品。
二、麥積山石窟佛教造像的美學價值
(一)佛教美學與世俗化的信仰要求
《中論》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佛教認為目標世界和我們面對的現實世界都是虛幻和不現實的。佛教否認現實世界中的美和體驗(感官)美,但并不是否認美的存在。按佛經描述佛陀的形象有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叭唷奔慈N特異的完美無瑕的體膚特征,這些特征都帶有靈異色彩,而“八十種好”較之更具體細致。佛經中對西方極樂世界的描述,以及佛教文學對佛陀、菩薩、弟子、飛天的表達,都和現實世界相關聯。世俗美的構建不是佛教的目的,佛經中的美是“涅槃”,它超越世俗的美,佛教在否認世俗之美的同時,為人類創(chuàng)造了超越世俗人民渴望的現實的世界之美。
(二)世俗化的審美
自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歷經多個階段并開窟造像宣揚佛法,為僧侶和信眾提供一個講經授法和舉行儀式的場所,為世俗信眾宣揚“積功德”,為自己來世祈求福因。因而在這種宗教理念中,佛教藝術仍然是一種為審美創(chuàng)造需要而產生。佛教藝術必須將宗教理念解釋為崇拜的偶像,并將宗教理念升華為具有高尚和美麗品質的神圣情感。信仰無疑扮演著媒介的角色。佛教藝術使信徒在觀像禮佛的同時體現自己的信仰,并通過想象佛教偶像在意識形態(tài)崇拜中的偉大之處,從而激發(fā)出精神信仰的可能性。
古代中國人堅持本土的文化傳統(tǒng)和審美理想,積極辯證地選擇接受,并用傳統(tǒng)文化來解釋外來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或受儒家禮儀約束的美學不僅被視為宗教崇拜的神像,而且將其融合形成自有的造像風格。麥積山石窟的早期造像仍然具有印度犍陀羅風格遺存,高鼻深目、雄健古樸、神態(tài)威嚴、姿態(tài)有力等特征,但其受中原文化影響融合而產生的佛教造像更趨于漢化更符合世俗。麥積山石窟雕塑在造像藝術方面古代工匠就將外來的佛教藝術和當時的傳統(tǒng)文化加以吸收和改造,與地方性的傳統(tǒng)文化相融合。創(chuàng)造出具有時代特征的藝術作品。例如麥積山石窟121窟左、右兩壁里側的比丘、比丘尼。其上身微微前傾而手肘、肩及頭部靠攏在一起。身穿褒衣博帶式上衣,下著長裙,肩披大披巾,足穿云頭履。兩頰與嘴角微微顯露出笑意,雙手合攏于胸前,仿佛表現他們對佛陀說法的認知理解后互相發(fā)出會心的微笑,又仿佛是世俗中一對親密的朋友在竊竊私語,發(fā)現其想法一致時默契的一笑。完美地詮釋出具有現實人物的形象,將宗教與世俗生活融為一體。
三、結語
麥積山石窟佛教造像的藝術風格和歷史作用日益受到現代人的理解和賞識,并得到世界各地游客的青睞。麥積山石窟為研究佛教文化提供了寶貴而重要的資料,其藝術特色將永遠煥發(fā)光芒。
參考文獻:
[1]孫曉峰. 麥積山石窟的歷史與藝術[J]. 中國文化遺產,2016(1):15-29.
[2]席輝. 麥積山石窟泥塑造像藝術特色及其形成的地理原因分析[J]. 中國包裝,2019(10):39-46.
[3]王通玲. 試析麥積山石窟中的藏傳佛教元素[J]. 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2019(8):123-126.
[4]楊雷,馬李妮,楊曉飛. 麥積山石窟北朝時期造像中服飾藝術特征淺析[J]. 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6(11):32-33.
[5]楊曉東. 麥積山石窟127窟壁畫《西方凈土變》構圖圖式特點探析[J]. 中國民族博覽,2017(4):186-187.
作者簡介:毛明霞(1981-),女,甘肅天水,本科,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為佛教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