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之
張愛玲是在戰(zhàn)火紛繁中成長起來的偉大天才,以其才情在近現(xiàn)代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她的作品總蘊藏著揮之不去的悲涼,籠罩著悲劇的氛圍。扭曲的人生和蒼涼的意境似乎成為張愛玲小說的標志。張愛玲筆下塑造的女性形象眾多,本文結(jié)合《金鎖記》中曹七巧的悲劇命運淺析張愛玲小說的悲劇意識。
一、悲劇意識的成因
回顧張愛玲的一生,她幾乎是在孤獨與封閉中度過的。父親的打罵、母親的疏離給她的童年烙下了傷痛的疤痕,童年未曾體驗過溫暖,成年后也不曾得到幸福。遇人不淑的愛情和不被祝福的婚姻讓張愛玲本就脆弱的心變得更加千瘡百孔。出國后,本以為開始新一段的感情實則是她另一個不幸的開始,這位才女蹉跎了半生還是沒能尋得幸福的歸宿,只給世人留下一聲嘆惋。她始終浸染在寒徹心扉的凄涼與孤獨里。張愛玲作品中揮之不去的悲涼,也是其獨特的人生經(jīng)歷所投射的。
(一)少年缺失家的溫暖
她出身名門世家,卻沒有一個幸??鞓返耐辍8改赣H無休止的爭吵給張愛玲幼小的心靈留下了難以抹去的傷痕。親情和溫暖的家庭于張愛玲來說是奢侈的,是遙不可及的,這個早慧、敏感的少女就這樣跌跌撞撞地長大,養(yǎng)成一顆脆弱疏離的心,卻懷揣一個孤傲偉大的夢。
悲慘的家庭生活和不美好的童年回憶使得她過早形成對美滿生命的天然抵觸,文學自然地成為她情感的寄托。少年缺失家的溫暖造就了張愛玲敏感個性中最初的蒼涼情結(jié),奠定了她作品的悲劇基調(diào)。
(二)遇人不淑導致愛情破滅
童年未得到的溫暖,張愛玲沒有放棄尋找,成年以后她還是對美好生活充滿向往。命運的安排下,她墜入了愛河,她不顧世俗的眼光,用情頗深,但對方卻另結(jié)新歡。張愛玲苦等對方回心轉(zhuǎn)意,為了愛,她勉強支撐著自己。但她沒有為了愛放棄自己的尊嚴,面對冷峻的人生,她輕輕擺出“蒼涼的手勢”繼而轉(zhuǎn)身煢煢孑立。
這段曇花一現(xiàn)的失敗愛情對張愛玲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對美好人生的憧憬和現(xiàn)實的巨大反差給她的人生增添了無盡的悲涼,感情的興衰在她冷靜的文筆下體現(xiàn)并產(chǎn)生影響。小說中看似沒有摻雜作者太多的情感,但字里行間卻都傳達了她對愛和婚姻的感受:愛是靠不住的,婚姻是失敗的。感情基調(diào)悲涼。
(三)生逢亂世特殊的審美眼光
20世紀40年代的張愛玲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失語者。動蕩的現(xiàn)實生存環(huán)境,使她遭受了一系列的打擊。生逢亂世,對一向遠離政治,留戀風花雪月的張愛玲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前途渺茫,她倍感生命的脆弱和無常。她以筆力訴心緒,作品多抒寫滬港洋場中的虛偽人生,對于自己身世命運的渺茫也多體現(xiàn)在這一時期的作品中,揮之不去的悲劇情結(jié)始終籠罩在她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
二、張愛玲小說中悲劇意識的特征
張愛玲的小說大多以悲劇收場。作品在意象的使用、色彩的渲染和塑造人物形象上都獨樹一幟、別有風格。由于作者心中總懷著一種悲情,所寫所作也不自覺地打上這樣的底色,以下筆者從幾個角度說明張愛玲小說中悲劇意識的特征。
(一)“月”意象的采用
“意象”是一種獨特的審美復(fù)合體,在張愛玲的作品中,對“月”意象的描繪頗多。一輪蒼涼的冷月,懸于《金鎖記》中,靜謐的寒光,充斥著悲劇色彩。在《金鎖記》 這個故事里,月光灑在了多處,“月”意象的重點描寫之處,都表現(xiàn)出淡淡的凄涼。
以長安退學前的那一夜為例“長安爬下床來,半蹲半坐在地上,……這時候窗子外面月亮出來了:窗格子里,月亮從云里出來了。墨灰的天,幾點疏星,模糊的殘月……”這里的月亮是殘缺的,代表長安的退學是一種犧牲?!霸隆币庀蠛嫱辛吮У臍夥?,是悲劇意識的特征之一。
《金鎖記》中“月”意象的采用帶有作者強烈的情感,在整篇小說中貫穿,與人物同悲同喜,營造了一種悲涼的氛圍,與主人公的悲情不謀而合,作者正是通過這些意象來傳達小說悲劇意識的特征。
(二)凄涼色彩的使用
在色彩的使用上,張愛玲也展現(xiàn)出不同常人的天賦,如她所說,蒼涼之所以有更深長的回味,是因為它像蔥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由于她的審美和敏感,對于色彩的搭配選擇,張愛玲是十分精心的。她擅長于運用色彩來表達人物的內(nèi)心和營造氛圍的凄涼。
《金鎖記》中從曹七巧穿衣打扮上的明顯變化可見,當她還是麻油店里小姑娘時,穿著明媚熱烈“藍夏布衫褲”和剛嫁到姜家時的“銀紅衫子,雪青的小腳褲”都表現(xiàn)出人物此時還是充滿生命力的。但當她在大家庭衰微破敗的過程中逐漸沉淪,心理變得扭曲時,穿著無論從顏色上還是款式上都變得冷清、暗淡許多,與曹七巧蒼涼的人生經(jīng)歷相吻合。張愛玲以色彩的有意運用,投射人物生命階段的變化,傳達出作品悲涼的文學底蘊,顯示出小說悲劇意識的特征。
(三)著眼小人物的悲歡
由于獨特的家庭環(huán)境和教育背景,張愛玲作品融古今中外于一爐,形成“非中非西”的特色。在她的作品中,多是描寫小人物的悲歡離合,著眼于社會生活中的平凡人物。張愛玲筆下那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為溫飽奔走的人們,為了生活費盡心思,只能在鉆營算計、鉤心斗角中勉強生活。他們是不完美的,但相比帶著光環(huán)的人物,他們更立體、更能反映時代的特征。
他們身上固有人性的弱點,可正因為他們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才折射出當時黑暗的社會和扭曲的人性。張愛玲著眼平凡人的生活,透過他們的悲歡,傳達出自己的悲涼,她自己亦如這時代浮萍,隨著社會的大潮涌動,通過作品抒寫悲情和悲劇意識。
三、曹七巧的悲劇命運探析
曹七巧,一個本來爛漫、有活力的好姑娘,被攀高枝的父親嫁到姜家后,在正常的情欲長期得不到滿足以及金錢的誘惑下,心理畸變,最終毀滅了自己的一生,也耽誤了兒女的幸福,使“三十年前的故事—完不了”,這完不了的悲涼,使小說具有了更加深重的悲劇意識。以下筆者將簡單探析曹七巧悲劇命運的原因和張愛玲筆下的悲劇意識。
(一)囿于黃金的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