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杏麗
(河南省柘城縣人民醫(yī)院婦科,河南柘城476200)
宮頸癌前病變(Cervical cancer precursor,CCP)主要指宮頸原位腺癌及宮頸上皮內瘤變,多由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PV)持續(xù)感染引發(fā),患者一般無典型臨床表現[1]。本研究旨在探討C-E-CKC對CCP患者生育功能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審2017(061)號],選擇2017年2月至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80例CCP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40例,術前HPV感染34例,感染率85.00%;年齡21~45歲,平均(32.06±2.73)歲。觀察組40例,術前HPV感染35例,感染率87.50%;年齡21~44歲,平均(32.01±2.70)歲。兩組一般資料有可對比性(P>0.05)。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均經薄層液基細胞學檢測、組織病理學等檢查確診;②病變程度分級為Ⅱ-Ⅲ級[3];③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凝血功能異常、宮頸惡性病變者;②精神疾病者;③有陰道手術禁忌癥者。
1.3 方法:兩組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取截石位,充分暴露子宮頸,隨后噴灑5%復方碘溶液以確定病變范圍,給予1%利多卡因進行局部麻醉。對照組行CKC術:利用冷刀在子宮頸病灶外5mm處行圓錐形切割,由淺入深直至完全切除病變組織,同時注意將切除面控制在子宮頸內口水平以下,切除組織常規(guī)送檢;采用可吸收縫線縫合子宮頸,止血后恢復其解剖結構,隨后利用紗布填塞陰道,壓迫48h后取出。觀察組行C-E-CKC術:確定病變范圍后,利用冷刀在子宮頸病灶外5mm處切除椎體底部,注意保持切緣組織完整性,隨后聯合電刀在子宮頸組織出血點進行點對點電凝止血,將切除組織常規(guī)送檢;到達圓錐錐尖處后,繼續(xù)用冷刀進行切除,控制切除范圍在子宮頸內口水平以下,同時注意保持錐尖處組織完整性,切除組織常規(guī)送檢;縫合止血,隨后利用紗布填塞陰道,壓迫48h后取出。兩組術中均另取子宮頸3、6、9、12點及子宮頸錐尖活體組織,送病理檢查,以評估病變是否累及切緣。術后口服阿莫西林膠囊0.5g/次、3次/d,外用甲硝唑陰道凝膠5g/次、2次/d,療程7d。
1.4 觀察指標:①圍術期指標:比較兩組術中出血量、排氣恢復時間以及離床時間;②術后5個月,比較兩組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QOL-74)[4]進行評定。該問卷共4個維度(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功能、物質生活條件),各100分,分值與生活質量呈正比;③生育功能:術后1年,比較兩組妊娠及生育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運用SPSS21.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圍術期指標: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少,排氣恢復及離床時間較對照組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對比(±s)
?
2.2 生活質量:術后5個月,比較兩組生活質量,觀察組QOL-74評分較對照組高(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
?
2.3 生育功能:術后1年,觀察組成功妊娠及成功分娩率較對照組高,流產率較對照組低(P<0.05);兩組早產發(fā)生率差異較小,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生育功能對比[n(%)]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較少、排氣恢復及離床時間較早,術后5個月生活質量較好,術后1年成功妊娠及成功分娩率較高、流產率較低,表明C-E-CKC治療CCP效果顯著,可有效縮短患者治療時間,減輕子宮受損程度,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同時保護其生育功能。C-E-CKC術式利用冷刀切除子宮頸病灶,可有效確保切緣細胞的完整性,降低組織病理診斷難度,同時通過電凝止血,可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避免其影響手術視野,進而促進手術順利展開,縮短治療時間,利于患者恢復。研究表明,采用高頻電環(huán)刀可快速切除宮頸組織,保護機體生育功能,但該術式切除范圍較小,病變殘留較多,且易對切緣組織產生電凝損傷,促使病檢出現較多假陰性,增加宮頸病變復發(fā)及二次手術的風險[2-3]。C-E-CKC手術通過聯合冷刀與電刀,既可確保病灶切除徹底性,避免電刀損傷錐切離體組織,影響其病理診斷,同時可有效減輕宮頸組織受損程度,保護其正常形態(tài),從而降低術后不良妊娠的發(fā)生幾率[4]。
綜上所述,C-E-CKC治療CCP效果顯著,可縮短患者治療時間,優(yōu)化患者生活質量,同時保護其生育功能,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