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家風家訓不僅是一種無言的教育,還是一種無聲的囑托,更是一個家族世代沿襲下來的家庭文化傳統(tǒng)。從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到清代末期的2000多年時間里,孔氏家族成為中國古代最早形成的文化世家。作為孔子后裔,曲阜市民孔令紹挖掘整理孔氏家風家訓,以學傳家、以德立世,用實際行動踐行良好家風傳承。近日,本刊記者聯(lián)系到了孔令紹之子孔穎,聽他講述了孔氏家風傳承背后的故事。
我的父親孔令紹是孔子76代后裔。從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到清代末期的2000多年時間里,孔家取得進士、舉人、生員等各級功名的孔子后人達5000多人,占本族人口總數(shù)的1.7‰。后來,隨著家族成員的不斷壯大,孔氏家族也成了中國古代最早形成的文化世家。
我們的這個小家族是孔家的“舊縣戶”。明代末年,家族從曲阜舊縣遷到陵城的馬家廟村。祖父的高祖孔憲珍一邊勞動、一邊讀書,成為咸豐皇帝御批的七品執(zhí)事。后來,孔憲珍又把4個兒子、8個孫子都培養(yǎng)成文化人。1957年,我的祖父去世時,那時我的父親還不到5歲,祖母帶領一家人生活,日子過得很艱苦。那時候,一般條件較好的家庭也很少讓孩子上學,可祖母依然把父親姊妹六人送到學校讀書。祖母是裹過小腳的,干不了重活,生產隊就讓她干點輕活。后來父親上了高中,生產隊長氣憤地說:“你家連工分都掙不上,還讓孩子上學?”從此,生產隊就不照顧祖母干輕活了。即便這樣,我們全家都沒有灰心,每天起早貪黑、割草拾柴、貼補工分,直到父親上完大學。成年后,為報答父母之恩,父親在孔林里立了一通石碑,碑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母親以羸弱之軀蹚出一線之路,讓我姊妹六人有路可走。特別難能可貴的是力求讓子女求知識,使其上小學、讀中學、上大學,充分展示出一位普通女性的博大胸懷及遠見卓識。
工作后,父親長期從事文化宣傳工作。上班時,父親一年作幾十場報告。退休后,父親講儒學、寫文章、做公益,不僅注重家庭、家教、家風領域的研究,還將自己家庭、家風傳承的狀況和對家庭建設的研究成果廣泛地向全社會宣講。從機關到學校,從工廠到農村,從集市到社區(qū),從高校到省城,父親每年作上百場報告,受眾達幾十萬人次。特別是十八大以后,他曾到全國二十多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講家風,南到湖上廣,北到黑吉遼,東到青島濰坊,西到甘肅西藏,人們說他“傳遞黨的聲音四十年不停歇”。如今,一二十年過去了,當年那些聽眾遇到我時,竟還能說出父親當時講課時舉過的例子、用過的警句。這幾年,我的兒子利用寒暑假的時間也開始跟著父親同臺講國學、講家風。
父親經(jīng)常說,在家族賡續(xù)中,文化是一種重要的支撐。我的家庭至今還保持著一個傳統(tǒng),每逢孩子將要入學時,大人必帶著他拜孔廟。從父親的高祖開始,這個傳統(tǒng)就代代相傳。父親常說:“人不僅要知道血脈的傳承,還要懂得文脈的傳承,這叫不忘初心。一個人、一個民族要知道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今年我剛過了四十歲,父親待人時的誠懇、率真、熱情,對我有著直接的影響。很多人都曾對我說:“你身上,有你父親的影子!”現(xiàn)在,我不僅是曲阜市家風傳承志愿服務隊隊長,還被聘為“山東省好家庭好家風宣講團”成員。
在良好家風的傳承下,各級組織還授予我們全國五好家庭、全國文明家庭、山東省最美書香家庭、濟寧市“十大最美書香家庭”等榮譽。
(圖片由孔穎 曲阜市婦聯(lián)提供)
(編輯/王勉勵? 助編/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