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威
慢性盆腔炎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屬于發(fā)病率較高的婦科疾病,主要是因為生殖道發(fā)生感染逆行,影響到了子宮、宮旁結締組織、盆腔以及輸卵管等,患者在臨床上會出現(xiàn)盆腔慢性炎癥,有時觸碰可能會感覺到有包塊[1,2]。通常西醫(yī)治療并不能獲得理想的應用效果,中醫(yī)則主要用整體治療和辨證論治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臨床效果顯著,并且臨床經驗豐富[3]。本次研究就針對62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開展,患者接受不同的治療方式,通過對比旨在討論中藥內服結合中藥灌腸的應用價值?,F(xiàn)將內容進行匯報總結。
1.1 一般資料將2018年1月—2020年10月來鳳城市中醫(yī)院治療慢性盆腔炎的患者納入本次研究當中,選取的患者例數為62例,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相同的常規(guī)護理?,F(xiàn)將2組患者根據掛號的先后順序分為研究組和比對組,每組31例患者,2組患者接受不同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研究組31例患者年齡均在23~48歲,平均年齡為(39.58±6.91)歲;10例患者學歷為大專以下,21例患者的學歷為大專及以上;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5年,平均(2.58±1.09)年。比對組31例患者年齡均在24~47歲,平均年齡為(39.52±6.84)歲;10例患者學歷為大專以下,21例患者的學歷為大專及以上;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5年,平均(2.56±1.03)年。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盆腔炎”臨床治療標準的患者;②對研究所用藥物無過敏反應的患者;③資料完整的患者;④聽力、語言以及智力功能都正常的患者;⑤已經簽署了同意意見書的患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血管疾病或臟器疾病的患者;②合并惡性腫瘤疾病的患者;③意識障礙、語言或智力功能障礙的患者;④在研究過程中配合度較差的患者。
1.3 治療方法比對組接受常規(guī)西藥治療,將2 g頭孢噻肟鈉加入到250 ml的生理鹽水中給予患者靜脈滴注,將濃度為0.4%、劑量為100 ml的替硝唑注射液給予患者靜脈滴注,每天2次,持續(xù)治療10 d。研究組在常規(guī)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藥內服和中藥灌腸。中藥內服藥方:川楝子10 g,莪術10 g,赤芍20 g,茯苓皮30 g,香附10 g,三棱10 g,當歸15 g,炙甘草6 g,敗醬草20 g,桃仁20 g,紅藤30 g,牛膝15 g,薏苡仁 15 g,蒲公英30 g,丹參20 g。如果患者發(fā)生腹痛,則加用延胡索10 g;氣虛者,則加用黃芪20 g;伴有低熱者,則加用連翹10 g,金銀花10 g。用水煎服,每天1劑,分早晚2次服用,經期停用,持續(xù)服用2個療程。中藥灌腸藥方:紅藤20 g,丹參10 g,延胡索10 g,魚腥草15 g,當歸10 g,莪術5 g,紫花地丁15 g,敗醬草15 g,赤芍10 g,三棱5 g。水煎濃縮,取100 ml,待溫度降到38~40 ℃后,將導尿管插入肛門內,深度大約20~25 cm,緩慢將藥液灌入,灌腸結束后側臥,保持灌腸0.5 h。每天1次,持續(xù)治療2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①觀察對比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評價標準:白帶、月經均恢復正常,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經過婦科檢查及B超檢查,結果顯示子宮及附件均正常,未出現(xiàn)盆腔積液或包塊為痊愈;白帶、月經基本正常,臨床癥狀及體征均有明顯的好轉,婦科檢查時有輕微疼痛,經檢查,結果顯示子宮及附件正常,無包塊或明顯積液為顯效;白帶、月經狀況改善,臨床癥狀及體征有好轉,經婦科檢查有壓痛,經檢查子宮及附件還存在少量積液,包塊有所縮小為有效;癥狀未改善,檢查結果未好轉為無效。②觀察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指標,內容主要有血漿黏度、高切全血黏度、血沉、低切全血黏度。③觀察患者癥狀及體征的改善時間,內容包括下腹疼痛、腰骶脹痛、盆腔觸痛、附件區(qū)增厚、盆腔積液。④分析2組患者在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評分維度有4個:生理功能、軀體功能、情感功能、社會功能,每一項的滿分均為100分,分數與患者的生活質量成正比。
2.1 血液流變學指標研究組患者的各項指標明顯較低,優(yōu)于比對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例,
2.2 癥狀及體征的改善時間研究組患者的癥狀及體征的改善時間均短于比對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癥狀及體征的改善時間比較 (例,
2.3 臨床治療效果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相比于對照組更高,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4 生活質量治療前,研究組患者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與比對組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評分有了顯著的提升,而研究組更優(yōu)于比對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例,
慢性盆腔炎屬于“腹痛”“帶下病”的范疇,通常是因為濕熱之邪導致,損傷了患者的沖任胞宮,導致其血行不暢,氣血瘀滯,不通則痛;或是因為寒凝氣滯,寒濕內盛,導致胞宮經絡受到損傷,從而氣血失和,不榮則痛[4,5]?,F(xiàn)代醫(yī)學認為,該病主要是因為急性盆腔炎未能得到及時、徹底治療,導致患者機體的抵抗力和內分泌都發(fā)生了變化,防御功能減弱,使得外源性致病菌進入,出現(xiàn)慢性炎癥[5,6]。
本次研究給予研究組患者中藥內服和中藥灌腸,內服藥方中的蒲公英、紅藤以及敗醬草都能夠較好地起到祛瘀排膿、清熱解毒的功效,茯苓皮可以利水消腫,丹參、桃仁以及赤芍可以活血化瘀,延胡索能夠行氣止痛,香附、川楝子則可以止痛調經,三棱和莪術都是破血祛瘀的良藥,諸味藥材聯(lián)用,共同起到清熱瀉火、活血化瘀的功效,從而有效改善患者盆腔血液的循環(huán),以促進炎癥的緩解[7,8]。灌腸藥方中,將藥湯直接作用于直腸,有利于增加盆腔血液中藥物的濃度,也能夠有效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從而緩解組織粘連的情況,以促進炎癥的快速吸收,增加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并改善局部營養(yǎng)狀況[9,10]。內外結合就能夠有效調整整體,改善局部,盡快促進炎癥的吸收。
綜上所述,治療慢性盆腔炎,可以中藥內服結合中藥灌腸治療,不僅臨床效果明顯,患者的各項指標也能得到明顯改善,治療效果顯著,推廣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