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生
(武平縣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 福建武平364300)
西番蓮屬于熱帶、亞熱帶多年生半木質藤本常綠果樹,原產南美洲的列斯群島。目前大面積規(guī)模種植的有紫果西番蓮、黃果西番蓮和雜交西番蓮等3個類型[1]。其中黃果西番蓮按照果形分為長橢圓形、橢圓形、近圓形、扁圓形,八成熟[2]以上果實采收之后室內存放1~2 d果肉香氣參照烏龍茶(鐵觀音)國家標準大致分為清香型(香氣清高)和濃香型(香氣濃郁)兩大類。武平縣位于閩粵贛三省交界處,屬于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是福建省西番蓮核心產區(qū),主栽類型為黃果西番蓮,各個栽培品種之間產量、品質存在差異。2020年選擇香氣清淡的清香型地方品種1個和香氣濃郁的濃香型地方品種1個進行了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地理位置多點簡比試驗,以期驗證這2個品種在武平縣的豐產性、果實經濟性狀、適應性和抗逆性,為下一步優(yōu)化武平縣黃果西番蓮品種結構提供依據。
試驗在5個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地理位置同時進行,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試驗地點立地條件
供試清香型品種是從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qū)引入的地方品種,濃香型品種是從漳州市平和縣引入的地方品種,均為扦插苗,5個試驗點苗木平均株高清香型品種為49.65 cm、濃香型品種為47.62 cm,平均莖粗清香型品種為2.82 mm、濃香型品種為2.80 mm。
每個試驗點選擇一塊肥力均勻、排灌方便、面積在800 mm2以上的田塊,劃成面積相等的2個大區(qū),分別種植清香型黃果西番蓮(處理1)和濃香型黃果西番蓮(處理2)。
試驗采取平棚架式,棚高1.85~2.10 m,試驗點1、試驗點2、試驗點3、試驗點4、試驗點5分別于3月23日、3月25日、3月26日、3月29日、4月1日移栽,同一地點2個處理的種植密度相同、苗木株高和莖粗相近,其他農事操作按照當地常規(guī)栽培管理方法進行。
1.5.1 成活率 移栽后15 d調查每個處理的成活株數,計算成活率。
1.5.2 生長勢 各試驗點每個處理在移栽當天隨機選擇15株掛牌作為觀察對象,并分別使用直尺、電子游標卡尺量取植株新莖萌發(fā)處至頂芽的高度和距離萌發(fā)處5 cm的莖粗;移栽后第15 d、30 d、50 d分別調查主蔓高度和莖粗;移栽后第60 d調查主蔓頂芽高出棚面10 cm以上的株數,計算上棚株數占總株數的比例。
1.5.3 坐果率 2級蔓盛花期,連續(xù)5 d對于當日開放的花朵每株掛牌5朵,掛牌第15天統(tǒng)計坐果個數,計算坐果率。
1.5.4 植物學特征 9月中旬擇日調查每個處理的莖、葉、花、果等方面的植物學特征。
1.5.5 產量 大區(qū)產量的計算參照趙滿亮的 “無限生長型番茄田間結果規(guī)律和測產方法研究”中的方法[3],從7月中旬開始采果至11月30日止,分批采收成熟的商品果,稱量,累計大區(qū)產量,折合畝產量。
1.5.6 果實經濟性狀 9月8日,5個試驗點處理1、處理2分別隨機采摘50個八成熟的果實測定經濟性狀;從單果重、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均勻度、亮度、風味、香氣等方面進行鑒評,單果重、可食率采用電子天平進行稱量計算,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采用ATAGO PAL-1數顯糖度計進行測定,果實均勻度、果皮亮度、風味、香氣等通過感官審評。
1.5.7 新梢黃化 5月下旬至6月中旬每個處理逐株調查嫩梢先端10.00~20.00 cm范圍的嫩葉黃化株數,計算黃化株數占總株數的比率。
由表2可知,在5個試驗點,處理1的成活率均高于處理2,平均比處理2高6.01個百分點。
表2 黃果西番蓮植株成活率調查
2.2.1 株高和上棚株數比例 由表3可知,在移栽時處理1和處理2苗木株高相近的情況下,移栽后15 d、30 d、50 d處理1的平均株高凈增高分別比處理2增加3.58 cm、8.62 cm、10.81 cm; 移栽后60 d,處理1上棚株數比例比處理2高24.58個百分點。
2.2.2 莖粗 由表4可知,在移栽時處理1和處理2苗木莖粗相近的情況下,移栽后15 d、30 d、50 d處理1莖粗凈增粗分別比處理2增加0.03 mm、0.12 mm、0.29 mm。
表4 黃果西番蓮莖粗凈增情況
由表5可知,5個試驗點,處理1的坐果率均高于處理2,比處理2高7.74~22.93個百分點,平均高16.37個百分點。
表5 黃果西番蓮坐果率觀察記載
由表6可知,處理1、處理2萼片顏色及形狀、花瓣顏色及形狀沒有明顯區(qū)別;2級蔓表皮顏色處理1為綠色,處理2為綠色帶紫色縱紋;2級蔓葉柄和葉脈顏色處理1為紫紅色,處理2為綠色;2級蔓葉緣鋸齒處理1的較窄,處理2的較寬;卷須顏色處理1為紫紅色,處理2為紫色;苞片顏色處理1為綠色,處理2基部為綠色、先端為紫色;果實形狀處理1為橢圓形,處理2為長橢圓形;處理1的果皮縱向皺褶不明顯,處理2的果皮具有明顯縱向皺褶;處理1的果皮亮度比處理2光亮。
表6 黃果西番蓮植物學特征比較
由表7可知,5個試驗點,處理1新梢黃化比率均低于處理2,處理1新梢黃化比率為13.75%~18.18%,平均為16.36%,處理2新梢黃化比率為20.73%~40.00%,平均30.84%;處理1新梢黃化比率比處理2低4.88~26.25個百分點,平均低14.48個百分點。
表7 黃果西番蓮新梢黃化情況調查
由表8可知,5個試驗點,處理1平均產量為1 288.89 kg/畝,處理2平均產量為980.62 kg/畝,處理1比處理2增加308.27 kg/畝、增產31.44%。
表8 黃果西番蓮產量統(tǒng)計
2.7.1 單果重 由表9可知,平均單果重處理1為83.01 g、處理2為68.51 g,處理1比處理2增加14.50 g、增幅21.16%。
2.7.2 均勻度與亮度 由表9可知,處理1果實均勻度比處理2均勻,處理1果皮亮度比處理2光亮。
2.7.3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由表9可知,3個試驗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處理1高于處理2,高0.40~1.50個百分點,平均高1.07個百分點;2個試驗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處理1低于處理2,平均低0.75個百分點,可能是這2個試驗點的海拔較高,晝夜溫差大,對處理2的可溶性固形物的形成比處理1更為有利。但總體平均而言,處理1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于處理2。
2.7.4 可食率 由表9可知,3個試驗點的處理1的可食率低于處理2,平均低3.37個百分點;2個試驗點的處理1的可食率高于處理2,平均高1.64個百分點。5個試驗點的平均可食率處理1為51.90%、處理2為53.26%,處理2比處理1高1.36個百分點。
表9 黃果西番蓮果實經濟性狀比較
2.7.5 風味與香氣 由表9可知,5個試驗點均表現為處理1風味偏甜,處理2酸甜適口;5個試驗點的處理2的香氣均比處理1濃郁。
(1)從試驗結果可知,處理1的生長勢比處理2強,新梢黃化比率比處理2低14.48個百分點,產量為1 288.77 kg/畝,比處理2的980.62 kg/畝增加308.27 kg/畝,增產31.44%。新梢黃化是黃果西番蓮生產的突出問題,2020年4月27日武平縣開始出現超過30℃的高溫天氣,5月、6月日最高氣溫超過32℃的天數分別達到6 d、15 d,且在5月18日出現暴雨,降雨量68.9 mm,5月17日到6月10日出現連續(xù)性降水,累積雨量474.4 mm,此后5個試驗點、2個處理的新梢表現不同程度的黃化,黃化植株生長緩慢,甚至停止生長,花序難以形成或黃化脫落,或幼果脫落。新梢黃化是處理2產量比處理1低的主要原因,造成新梢黃化的因素可能是環(huán)境條件不適、病毒感染,或者是兩者共同作用所致。
(2)處理1單果重大于處理2,果實均勻度、果皮亮度優(yōu)于處理2,賣相好,適合走大眾化市場。
(3)處理2可食率、風味、香氣等優(yōu)于處理1,內在品質好,特別適合部分高端客戶。
由于本試驗只進行了一年,試驗結果有待進一步試驗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