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玉斌
人生最曼妙的風景,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身體功能是能隨心念改變的。美國心理學專業(yè)刊物《心理科學》公布了一項很有趣的實驗成果:通過改變一個人內心對自身視力的預期,能改變他真實的視力水平。普通的視力表是上大下小,于是被測者就有一個心理預期,越往下就會越看不見。而在這項實驗中,實驗者將視力表的字幕設計為上小下大。被測者的心理預期被扭轉過來,越往下應該越看得清楚。實驗結果驚人,被測者的視力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在普通視力表中看不清的字母現在也能看清了。
這意味著,人的心與身之間,意念與軀體之間,存在著奇異而隱秘的聯系。所謂的身心健康,“身”是具體的,而“心”卻無形而難以捉摸。我們在身體不適時,只會直來直去地解決身體癥狀,這樣真的正確嗎?
人體像一個小宇宙,擁有強大的潛能,每個人都是一個寶庫。而打開寶庫的鑰匙,就是人對自己發(fā)自內心的堅信。信念有多堅定,你的宇宙就有多大。當你認為自己不行時,你真的就不行了;當你認同醫(yī)生的判決只能活3個月時,3個月就是你的死期……這是一個看似荒誕,但又很現實的事實。真相是:當你不被負面情緒牽動,堅定地保持意念不倒時,一切都無可限量。
病理科教授李豐在加拿大留學時,被發(fā)現患上癌癥,只能活6個月,經過手術、放療和化療后,療效不佳。于是她決定暫時放棄,依靠內心觀念的修正、飲食生活的調整、身心健康的訓練來讓生命重煥生機,結果至今她已經多活了三十多年。高僧夢參,在他80歲的時候查出直腸癌。術后,醫(yī)生斷言他最多活不過5年。但他并未在意,仍然心態(tài)平和地做好該做的事,結果直到107歲在五臺山安詳圓寂。
意志信念可以療愈我們身心的各種問題。管理好心念、情緒,才是快樂秘訣。在刻板印象下,人生到了40歲就會步入衰老,很多人也自此開始喜歡追憶往昔,儼然一副飽經滄桑的模樣。難道年齡趨大就意味著一定老了嗎?事實證明,并非如此。
好萊塢有部電影《倒時鐘》,基于一個真實的實驗案例。實驗心理學教授朗格在2019年做過一個實驗:在匹茲堡的一個修道院中,她精心搭建了一個“時空膠囊”,將它布置得和20年前一模一樣。她邀請了16位七八十歲的老人,隨機分為8人一組。一組人讓他們生活在時空膠囊里一個星期。在這一周內,人們沉浸在1999年的環(huán)境里,聽20世紀90年代的音樂,看90年代的電影和情景喜劇,讀90年代的報紙和雜志,討論美國第一次發(fā)射載人航天衛(wèi)星等國際時事;他們需要像在20年前一樣打理生活的一切,從起床、穿衣服到收拾碗筷以及走路。而另一組,則是在完全相同的飲食和作息條件下,用懷舊的方式回憶和談論1999年發(fā)生的事。實驗的結果是,兩組老人的身體素質都有了明顯改善。實驗前,他們幾乎都是家人陪著來的,老態(tài)龍鐘、步履蹣跚。實驗一周后,他們不僅視力、聽力、記憶力都有了明顯的提高,步伐、體力也都有了明顯改善。而“活”在20年前的老人們進步更加驚人,他們手腳更加敏捷,智力測驗中得分更高。看到他們實驗前后的照片,人們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面對如此結果,直到今天,我們雖然仍難以解釋那一個星期中,這些老人的大腦和身體之間到底發(fā)生了怎樣的交互。但是,從心理上真正地相信自己年輕了20歲,身體就會做出相應的配合,這已經是確定的事實。這也證明了,維持生命運轉的不單單是機體,也來自心理暗示。生理會引起心理的變化,心念更能導致生理的改變。
很多人固執(zhí)地認為能力和人體機能減弱有著必然的聯系,這種思維定式極具殺傷力。如果我們對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控制權,就會更加快樂、年輕和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