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外部政治因素(Political)及外部法律因素(Legal)重大影響的華為,需要為自己尋找新的增長級,這個增長極的地點和區(qū)域,首先應該也必然是在國內市場。
始于2018年及2019年的“涉車計劃”,一度使得“華為造車”成為一個可信的事實。但是,其后,任正非的態(tài)度很明確,華為是“涉車”,而不是“造整車”。
基于國內的環(huán)境因素(Environmental),社會文化因素(Sociocultural),即使華為宣稱要真的“造整車”,其實也沒什么,頂多就是在汽車行業(yè)里再增加一個有力的“競爭者”。但是,華為并不想樹敵,而是想用“信息與通信技術(ICT,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s?technology)”和行業(yè)企業(yè)做場景朋友。
通過這種技術因素(Technological)的賦能,意味著,華為既不和任何一家主機廠競爭,也不和任何一家現有的汽車供應商競爭。因此,在國內市場、汽車市場中,華為不會因為PESTEL所列各因素的綜合問題,對自己產生不利的發(fā)展障礙。
當然,華為的核心問題,仍然需要在自己最痛苦的芯片短板上,繼續(xù)努力解決,不過,目前還無法給出預期。
但,正如任正非所說的:華為短期要解決生產連續(xù)性問題,長期要敢于牽引發(fā)展方向。
* 本版內容中的《華為不造車的“邏輯”》《要造芯片,錢要砸給科學家》兩篇源于作者余勝海所著《任正非講給華為人的100個故事》,原題分別為《華為不造車》和《造芯片光砸錢不行》。作品由作者授權,本刊適度修編。作者余勝海追蹤、采訪和研究華為23年,系國內對華為鮮有的見證者和記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