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夢琪 熊濤
“這是抗震抗壓急救藥箱,外面貼的這張表記錄了當時所裝的藥品器械……”1946年出生的張金春曾隨“中國志愿工程隊第一支隊”參加援越抗美戰(zhàn)爭。退休后,他耗時10余年,收集了戰(zhàn)爭實物及相關資料共6000余件,在荊州市沙市區(qū)江漢北路一棟居民樓內(nèi),自行籌建了“鐵道兵援越抗美戰(zhàn)爭博物館”。
雖然這個小型“博物館”只占地10余平方米,但里面的展品卻非常豐富。館內(nèi)有越南政府用擊落的第1000架美機殘骸制作的“越中友誼團結杯”,數(shù)件美軍轟炸機的副油箱、降落傘,戴過的越南盔式帽,使用過的軍用代金券、通行證等數(shù)百件珍貴實物,以及當年美軍、越南和我國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的長達10多個小時的影視資料。
“我平時本就喜歡寫點東西,之前有個朋友建議,可以用另一種形式表現(xiàn)援越抗美戰(zhàn)爭歷史,我突然恍然大悟,開始四處搜集資料?!睆埥鸫夯貞?。
走進“博物館”,人們不僅能看到一個個具有紀念意義的展品,更能聽到展品背后可歌可泣的英雄感人故事。
“1965年12月1日,重機槍班彈藥手吳以先擔負保衛(wèi)采石場的任務,激戰(zhàn)中他身負重傷,跌倒在地。但他不顧鉆心疼痛,雙手將彈盒撿起放在頭上,用負傷的右手穩(wěn)住,再用左手將流出的小腸塞進肚子里,忍痛配合射手戰(zhàn)斗。”張金春哽咽地講述道。
為了表彰他的事跡,時任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胡志明向他贈送了“越中友誼 萬古長青”的座匾,如今這個牌匾就放在“博物館”進門處。
得知張金春辦“博物館”的消息后,他的戰(zhàn)友們紛紛將珍藏的老物件贈送給他。同時,張金春還參與編著了一本鐵道兵援越抗美戰(zhàn)爭的紀實書籍——《鐵軍雄風》,全書共31萬字,珍貴歷史照片600余幅。
“不管是辦博物館還是寫書,我都是為了珍藏這些有價值的歷史記憶,讓它們不要被人遺忘?!睆埥鸫赫Z重心長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