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
劉 路 張 微 高 陽 顧川川 代瑞超△ 杜雙慶(石家莊 050011)
提要 目的:探究中醫(yī)正骨聯(lián)合Schroth訓練法治療青少年特發(fā)性脊柱側凸(AIS)的臨床療效。方法:將90例入選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45例)、治療組(45例),對照組給予Schroth訓練,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方法基礎上給予中醫(yī)正骨手法,比較2組的治療效果、Cobb角度、視覺模擬評分(VAS)。結果:治療后2組Cobb角度、VAS均有所下降,且治療組下降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顯著性(P<0.05);治療組總有效率95.6%,對照組總有效率82.2%,治療組高于對照組,但2組間差異不具有顯著性(P>0.05)。結論:中醫(yī)正骨與Schroth訓練法對于AIS均有療效,但2者聯(lián)合對于減小側凸Cobb角度更具優(yōu)勢,療效確切。
脊柱側凸是指人體脊柱在冠狀面上偏離人體中線所形成的側彎。由于脊柱的三維立體結構,多伴有水平面上的旋轉和矢狀面上生理曲度的改變,甚至還伴有肋骨、骨盆的旋轉傾斜及周圍軟組織異常[1]。脊柱側凸大致可分為結構性與非結構性,結構性又有先天性、特發(fā)性、神經肌肉型、神經纖維瘤病合并型、間充質病變合并型、骨軟骨營養(yǎng)不良合并型、代謝性障礙合并型、脊柱外組織攣縮導致的脊柱側凸等,其中特發(fā)性脊柱側凸最為常見,約占脊柱側凸的80%,根據(jù)年齡階段又可細分為嬰幼兒型0~2歲,少年型3~9歲,青少年型10+歲3型[2],在此3型中青少年為高發(fā)人群,又被稱為青少年特發(fā)性脊柱側凸(AIS)[3]。目前關于AIS的治療方法豐富多樣,大致可分為手術與非手術治療,近年來筆者發(fā)現(xiàn)將中醫(yī)正骨手法融入AIS治療中,可進一步提高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于河北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治未病科收治的AIS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5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側凸類型及Cobb角度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1)參照脊柱側凸研究學會(SRS)的診斷標準:脊柱在冠狀面測量Cobb角>10°;(2)10° 1.3 排除標準 (1)患有先天性或較嚴重的器質性疾病,如呼吸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造血系統(tǒng)、肝臟、腎臟及精神病患者等;(2)其他類型的脊柱側凸患者,如先天性、神經肌肉型、神經纖維瘤病合并型等;(3)因各種原因不適合正骨及Schroth訓練的患者。 1.4 治療方法 1.4.1 對照組:給予Schroth訓練法。根據(jù)患者X線繪制身體地圖來設定訓練動作。(1)生理邏輯訓練包括站姿、坐姿、步行訓練共計30 min;(2)施羅特強化訓練包括50X、門框運動、肌肉圓柱運動、池塘上的青蛙,選擇適合患者的任意2個動作各做45 min,1次/d,3個月為1個療程。 1.4.2 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中醫(yī)正骨治療。(1)腰椎手法(以腰2為頂椎的脊柱向左側凸為例)患者坐于正骨椅,術者于其后自患者左腋下向前伸環(huán)抱于患者右肩,術者右手掌跟放置一軟墊并貼緊患者左側腰部隆凸處,囑患者彎腰隨術者左手做左旋動作,當旋轉一定角度時,術者右手向前推頂隆凸處,此時掌跟可察覺椎體向右前方的滑動并伴有復位響聲。(2)胸椎手法(以胸6為頂椎的脊柱向右側凸為例)患者坐于正骨椅,術者于其后,右手從患者右肩頸-上胸-左腋下環(huán)抱于患者左肩胛骨區(qū)域,左手掌跟放置一軟墊并貼緊患者右側胸椎頂椎隆凸處,囑患者身體前屈、深吸氣,呼氣時術者右手將患者向前上方提起同時左手掌跟向前方推,此時掌跟可察覺椎體向左前方的滑動并伴有復位響聲。(3)骨盆手法:患者俯臥,術者于床旁將雙手拇指分別置于患者兩側骶髂關節(jié)處,觸診察覺右側骶髂關節(jié)處隆起,助手掌跟置一軟墊貼緊患者右側骶髂關節(jié),向下進行按壓,術者雙手固定患者右小腿做牽拉、內收、外展的閃動牽拉。此時助手掌跟可察覺骶髂處有向前方的滑動并伴有復位響聲。中醫(yī)正骨手法每周1次,3個月為1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 觀察治療前后2組患者Cobb角度、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 1.5.1 Cobb角度:脊柱側凸Cobb角測量方法,測量上終椎的上緣與下終椎的下緣(脊柱側彎中傾斜度最大的椎體為標準)的垂線的夾角,所得結果為Cobb角度數(shù)。 1.5.2 VAS評分:通常用一10點的標尺來測定,0為不痛,10為重度疼痛。分別讓患者移動尺子上面的游標來顯示出自己的疼痛程度,并進行記錄。 1.6 療效標準 療效評定標準[4]為:治愈,經X線檢查脊柱側凸消失,Cobb 角 <5°,生理曲度正常,功能檢查正常;有效,癥狀及生理曲度好轉, Cobb 角下降≥5°;無效,治療前后癥狀及側凸無明顯改善或加重,Cobb 角下降<5°。治療有效率=(治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 ×100 %。 2.1 2組AIS患者治療前后Cobb角及變化情況比較 Cobb角治療前2組間比較,差異不具有顯著性(P>0.05),說明2組患者Cobb角治療前水平一致。治療后2組Cobb角與治療前比較均顯著降低(P<0.05),且治療組Cobb角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Cobb角變化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2組Cobb角治療前后水平變化情況 2.2 2組AIS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情況比較 VAS前2組間比較,差異不具有顯著性(P>0.05),說明2組患者治療前VAS水平一致。治療后2組VAS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均顯著降低(P<0.05),治療組治療后VAS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2組間VAS前后水平變化的比較 2.3 2組AIS患者臨床療效情況 根據(jù)患者治療后的有效率進行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45例中有效43例總有效率95.6%,對照組45例中有效37例總有效率82.2%,治療組高于對照組,但2組間總有效率經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顯著性(P>0.05)。詳見表3。 表3 2組AIS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4 治療組某患者治療前與治療結束后的全脊柱對比圖 患者治療前與治療結束后的全脊柱X線拍片,見圖1。 圖1 治療組中治療前后全脊柱X線對比圖 目前關于AIS病因學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大致有生物力學、遺傳、神經系統(tǒng)異常、骨骼肌肉發(fā)育異常、生長發(fā)育異常以及多種激素異常等多種理論、假說。AIS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當 Cobb角>45°時可考慮手術治療[5],但從長遠來看,無論接受手術與否,都不能阻止側凸所造成的功能障礙,盡管手術治療普遍,但由于后期并發(fā)癥的存在,其必要性備受質疑[6]。關于脊柱側凸的保守治療方法很多,現(xiàn)已有一級證據(jù)證明其療效的顯著性[7-8]。目前國際脊柱側凸矯形與康復治療協(xié)會(SOSORT)已將脊柱側凸體操訓練(PSSE)納入保守治療規(guī)范。就目前國際上關于PSSE共有七大流派,分別為意大利脊柱側凸科學訓練法 (SEAS)、德國Schroth訓練法、西班牙巴塞羅那脊柱側凸物理治療法(BSPTS)、波蘭Dobomed訓練法、英國的Side Shift訓練法、法國里昂訓練法、波蘭功能性個體化脊柱側凸治療(FITS),上述7種訓練法各有優(yōu)勢。本文所述德國Schroth訓練主要根據(jù)側凸分型為患者繪制身體地圖進而制定訓練計劃,配合不對稱的抗旋轉呼吸做高強度的自我矯正[9]。相關研究證實Schroth訓練不僅可減小脊柱側凸Cobb角度、軀干旋轉角度,對提高肺活量具有促進作用[10]。 中醫(yī)學將AIS歸屬于“龜背”病范疇,也有學者認為其屬于“脊僵”范圍。如《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龜背論》所言:“小兒有龜背者,由兒在嬰小時,脊骨未成,強令獨坐,則背隆阜,……致背高隆起,若龜殼之狀”;《醫(yī)宗金鑒》 中記載“若脊筋隆起,骨縫必錯,則成傴僂之形”,此所謂“筋能束骨,骨能附筋”。筋骨存在著某種平衡關系,當這種平衡被打亂即出現(xiàn)所謂的“筋出槽、骨錯縫”。對于正在長身體的青少年兒童,脊柱出現(xiàn)“筋出槽、骨錯縫”時未必引起臨床癥狀,隨著身體的發(fā)育,“骨錯縫”的幅度會隨之增大,日久導致脊柱畸形,即上文所提到的“龜背”。中醫(yī)傳統(tǒng)手法源遠流長,針對上述“骨錯縫、筋出槽”的處理在《醫(yī)宗金鑒》中記載“當先揉筋,令其和軟,再按其骨,徐徐合縫,背膂始直”,說明當時手法就已經運用于臨床了。 本文所研究的中醫(yī)正骨手法是在杜雙慶教授“小角度旋牽推按正骨手法”基礎上演化而來,深入研究并應用于AIS,主要通過術者雙手在患者身上做不同方向的運動[11]。AIS患者受自身重力影響,凸側節(jié)段關節(jié)面應力小于凹側,隨著脊柱的縱向發(fā)育,凸側生長較凹側快,這也是Cobb角度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針對上述情況,本文所述手法以抗旋為主,能夠即刻打開凹側被擠壓的關節(jié)面,減小凹側關節(jié)面應力。由于脊柱是一個整體,任何節(jié)段的解剖改變都會引起上下節(jié)段的反方向改變來維持平衡,該手法注重調整脊柱-骨盆整體結構力線,使脊柱達到新的平衡,正如《靈樞·始終》所記載“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結合德國施羅斯姿勢訓練及呼吸訓練能夠改善脊柱矢狀面平衡,從三維角度進行調整,這都體現(xiàn)了中醫(yī)的整體觀。 綜上所述,中醫(yī)正骨手法與Schroth訓練法相結合,即是被動矯正與主動矯正的結合,一從骨骼矯正,二從肌肉矯正,體現(xiàn)了中醫(yī)“筋骨并重”的理念,矯正作用相互促進,從而提高臨床療效。2 結果
3 討論